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明惑。露華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
唐代 劉禹錫 《聚蚊謠》
古人對於蚊子相當討厭,卻仍以蚊為題,寫下許多詩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聚蚊謠》一文對蚊子吸血食性描述的入木三分,可是古代沒有先進的影像技術,所以只能意會;而現代的高科技技術可以現場」直播「蚊蟲吸血的全過程,蚊子的致命武器是你想想不到的,讓我們跟隨」呱兒子「去看看吧。
研究者們報告了這種採用顯微鏡成像系統對蚊子行為進行實時觀察的方法。
圖片來自:Valerie Choumet et al
蚊子用一根長長的「鋼針」扎入血管,貪婪吸血;這個「鋼針」學名是蚊子喙,刺吸式口器,是蚊子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你想這個口器只是一根簡單的空心管,那你就錯了。在顯微鏡下把它解剖一下,就會發現裡面還有類似的結構,竟然還有6根。
這6根結構都有自己的名字,下顎(圖示綠色)2個,上顎(圖示紅色)2個,上內唇(圖示淡藍色)1個、舌(圖示黃色)1 個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唇(圖示紫色)之內。
上顎結構 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側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首先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
下顎結構 末端較窄,長有「刀片」和倒鉤,它既可以切割組織,也可以防止口器在深入「鑽探」的過程中打滑 (圖示黃色),隨著皮膚被上顎切開以後,起鋸刺皮膚的功用。
蚊子上下顎結構不僅」鋒刃「,也」柔韌「。蚊子當然沒有百分百直接找到血管超能力,它往往需要一番努力探索才能找到血管所在。但不同的是,蚊子找血管不一定需要反覆進針。蚊子的上下顎可以在皮肉間自由地彎曲遊走,尋找合適的血管。
一旦找到了血管,佔據了口器中心位置的一對主要輸送管道——上唇和舌就會開始工作。
舌的結構 舌中央有一條唾液管,負責「注射」工作。將唾液從唾液腺中注入人體。這也是蚊子叮人時真正有危險的一步——如果蚊子體內攜帶者瘧原蟲、登革熱、寨卡病毒之類的病原體,那病原體會隨著唾液混入人體內。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和麻醉成分,這可以讓它們在吸血的時候不那麼容易被發現,也不用擔心血液凝固的問題。
上內唇的結構 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和上顎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負責把新鮮血液吸入蚊子的肚子。
當蚊子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則向後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
蚊子用「致命口器」吸血的時候,並不是針頭,更像一個複雜的結構盾構機,並不是用一根針在戳你,而是用好幾對靈巧的附肢在做微創解剖、注射和抽血啊……
呱兒子吃驚於這精細的結構!旅行繼續,所見所聞繼續.
(本文部分圖片和視頻來自網絡內容,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深山蟲吟微信號,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撰稿:消毒病媒科 王飛
編輯:蟲蟲科學咖啡館
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轉載
請標註作者, 微信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