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渾身難受,按哪兒哪兒痛,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病因,被人誤認為是「公主病」,無病呻吟……今天,記者從江蘇省中醫院多學科聯合疼痛門診了解到,飽受怪病折磨多年的陳阿姨在專家們的幫助下,終於揪出了「幕後黑手」——纖維肌痛症候群。
一次受涼後莫名全身疼痛
「這三年真是太難熬了!」提起自己的患病經歷,49歲的陳阿姨滿腹辛酸。據了解,三年前陳阿姨在一次受涼勞累後,出現了全身多處肌肉疼痛的症狀,到附近醫院就診,醫生懷疑她可能是肌肉扭傷,於是開了些消炎鎮痛的藥物,然而服用後疼痛控制不理想。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阿姨渾身疼痛的症狀越發嚴重,近期還出現右側肩關節疼痛異常, 上舉困難。由於長時間不明原因的疼痛,導致她出現嚴重的焦慮、失眠。同時, 食慾不佳,不到兩年的時間瘦了20多斤。期間陳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輾轉多家醫院求診,但都沒有明顯效果,可謂身心俱疲。
多學科專家合作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近日,陳阿姨在朋友介紹下,慕名來到江蘇省中醫院多學科聯合疼痛門診求診。在這裡來自醫院疼痛科、風溼免疫科、推拿科、神經內科心理門診、骨科等多學科的專家們共同坐診,最終根據她全面檢查的各項指標包括影像學、風溼免疫類指標, 並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心理測評結果,明確診斷其為纖維肌痛症候群、焦慮症,同時伴有右側肩關節周圍炎。
隨後專家們根據陳阿姨的病情,為其制定了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包括採取口服鎮痛、抗焦慮藥物治療,超聲引導下肩關節周圍阻滯,中醫辨證施治配合針灸、拔罐、刮痧等療法,加強右肩關節功能鍛鍊,一對一網上指導患者對疼痛進行自我管理等綜合療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困擾陳阿姨多年的頑固疼痛明顯減輕,焦慮及失眠顯著改善,體重也逐漸恢復。
纖維肌痛首診誤診率近九成
為什麼會突然全身肌肉疼痛,長時間不能緩解?陳阿姨很是疑惑。對此,江蘇省中醫院麻醉疼痛科主任鄭曼解釋說,纖維肌痛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症候群,屬於風溼免疫病。大多數纖維肌痛患者會持續存在慢性疼痛和乏力,部分患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目前病因未明,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敏感化、免疫紊亂、遺傳等有一定的關係。
在我國,纖維肌痛的概念尚未大範圍傳播,即使有相關症狀也鮮少有人知道自己患有此病,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纖維肌痛患者首診誤診率高達87%,患者常常需要耗費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確診。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廣泛的骨骼肌肉疼痛、壓痛,伴有軀體僵硬麻木,尤其是疲勞和睡眠障礙、焦慮、抑鬱,持續時間至少3個月,查體可見多個關節周圍壓痛點,常見的疼痛區域為頸部、肩部、腰部以及臀部,就要警惕是否為纖維肌痛症候群,建議及早到醫院就診。
無法治癒但可顯著改善症狀
「由於長期全身疼痛,無法緩解,患者特別容易伴發睡眠障礙,抑鬱焦慮、肢體功能僵硬等諸多問題,因此對於慢性疼痛患者而言,其實他們需要的是綜合評估和持續治療。」鄭曼主任表示。
目前,纖維肌痛症候群尚無有效的治癒方法,大多數患者無法被治癒,但在多學科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指導下,部分纖維肌痛患者的症狀可得到改善,乃至顯著改善。其治療旨在減輕症狀,改善乏力、失眠和認知功能障礙。這需要風溼免疫科、疼痛科、物理醫學、康復科和心理健康等專科醫生共同制定多學科、個體化治療方案,幹預措施包括多種非藥物性和藥物性治療,中醫和西醫治療,且常需聯合進行。
連結:
江蘇省中醫院多學科聯合疼痛門診
江蘇省中醫院多學科聯合疼痛門診成立於2017年12月,於每周三下午開放。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由麻醉疼痛科、骨傷科、神經內科心理門診、推拿科、風溼免疫科及影像科專家共同組成,參與診療的醫師涵蓋中醫和西醫。自開放以來,為數百名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其中慢性疼痛患者佔95%以上,包括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慢性癌痛、慢性頭痛及頜面部疼痛、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慢性腹痛等等。在多學科疼痛診療模式下,不同專科背景的專家共同為患者量身定做診療方案,從而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個體化、規範化和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診療服務。整合了醫療資源,有效避免治療不足、過度治療、重複治療、無效治療,節約時間及經濟成本, 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和社會效益。
多學科聯合疼痛門診診療範圍:
1、骨骼肌肉痛:頸肩腰腿痛,網球肘,腱鞘炎,腕管症候群等;
2、神經病理性疼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及外科手術後疼痛症候群等;
3、術後急慢性疼痛;
4、惡性腫瘤所致疼痛;
5、其他:頭痛,全身遊走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等。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鄧曦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