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思維,若要殖民一個星球,首先要考慮該星球能否滿足建立殖民基地和後續開發需要的資源,畢竟在星際時代初期,能源是一大問題。同時還要滿足當前星球生活的便捷性。
似乎在這些前提條件下,火星都有月球不可比擬的優勢,也就認為人類在外星應該像地球上一樣生活。
火星、地球、月球全家福
火星和地球形成於同一個時期,且結構類似,都是巖質星球,都處於宜居帶內。火星上存在稀薄大氣和水資源,大氣中95%以上是二氧化碳,南北極頂部蘊藏海量乾冰,底部蘊含水冰總量超過地球的格陵蘭島。表面有太陽系最高大的奧林帕斯山和最寬廣的水手峽谷,那裡可能帶出海量礦藏。
火星表面積約為地球的28.4%,與地球陸地面積接近,幾乎沒有開發阻礙。對於一定人口的太空基地而言,火星基本可以實現資源利用,自給自足,且資源極其豐富。
而月球過於渺小,質量僅為地球1.2%,引力小,缺乏地質運動,幾乎失去所有空氣,水含量極少,極度貧瘠。
以平太陽時計算,火星上一天僅比地球長39分鐘,白天黑夜與地球節奏類似。它的自轉軸傾角與地球接近,四季分明。由於大氣和沙塵的存在,會有日照和天氣的變化。探測器和人類幾乎可以每天按照地球習慣工作。
四季分明、氣候相似的火星和地球
火星處在地球外側,是離開太陽系必經站點。它靠近太陽系內的寶藏地帶-小行星帶,這裡擁有海量且易於開發資源,例如靈神星(16 Psyche)就有對於人類而言近乎無限的金屬資源,從火星開發小行星帶難度遠低於地球。
此外,飛過火星就是太陽系內超級引力彈弓,木星。無論是電影《流浪地球》裡的劇情,還是現實中人類唯五(先驅者10/11號,旅行者1/2號,新視野號)的飛出太陽系使者,都把木星當作邁向更遠深空的最有效辦法。
引力跳板示例
2020年7月23日,中國航天也抓住了今年最理想的探測窗口。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最強力的長徵五號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出發邁向下一站火星!它要挑戰近些年火星探測最高難度,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工程目標。環繞器和巡視器也攜帶了13項科學儀器,能從火星上空和表面傳回有關火星大氣、磁場、地質地貌、土壤、水資源等的最新情況。
目前,中國四大航天發射場矗立,長徵火箭家族不斷擴容,新一代風雲衛星更好觀天測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東方紅五號通信衛星平臺超越所有前輩,遠望航天測量船、天鏈衛星、深空通信站構建新時代信息烽火臺。嫦娥玉兔,依然在共赴月宮2/3、天問一號,已經揭開了行星際探測計劃的大幕,相信移民火星不再是夢想。
中國 · 火星模擬基地
即使火星的生物生存條件看起來比月球好很多,仍然比地球差非常多,火星大氣壓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要改變火星環境到類似地球生命生存的條件,困難重重,能源供給成問題,工程浩大遙遙無期,所以改變全球表面環境是現階段人類做不到的。
再說說細節,第一個任務就是增加火星的大氣總量,困難巨大。需要俘獲大量彗星才行,這是一個遙遠的未來才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要加熱火星本身的乾冰,相當於大規模改變一個星球的溫度,而且要相當大幅度地提高。溫室效應的效果有多強,也很難說,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遠大於地球了。火星也無法維持住一個更濃密的大氣層,因為火星的磁場太弱,無法保護大氣不被太陽風剝離,而建立火星的磁場,又是一個遙遠的未來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無法改變星球表面環境的條件下,火星上更溫和的氣候就沒有意義了。人還是不能在表面自由生存。還是只能建立窄小的太空站,站外必須穿太空服。
如果要長期生存,火星表面和月球表面沒有太大的差別,一樣充滿來自宇宙空間的有害輻射。如果要殖民,在沒有濃密大氣的條件下,只能在地下生存,因為唯一有效阻斷輻射的辦法就是厚的材料,即土壤(或大氣)。地下的生存環境更溫和,幾乎沒有溫度變化,輻射很弱。
如果要在地下生存,月球更好。因為月球更小,重力小,任何工程消耗的能量少,在地下洞穴中,支護洞穴需要的材料強度要求低,用量少。表面建設施也更容易,且沒有大氣的破壞,建好後幾乎不需要維護。
月球距離地球近,優勢巨大。開始的時候,必然有大量設備貨物運輸,月球火星差別太大。距離太陽更近,太陽能板效率高,能源充足。
沒有大氣是一個重要的優勢,沒有腐蝕,侵蝕,大氣環流帶來的灰塵問題。但有靜電問題。真空環境,可以開發基於真空環境的冶煉,加工技術。這類技術在地球上只有附加值極高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但是在月球上,各種真空加工技術,如焊接,鍍膜,活潑元素加工,都非常簡單。因為沒有大氣,可以直接利用電磁軌道加速發射進入太空,根本不需要火箭技術。因為月球重力小,降落也可以採用向空中拋灑粉塵輔助降落,所以也會比火星降落簡單。
月球上的地質活動已經停止,不用擔心地震,再加上重力小,可以大量開發地下空間,地下空間的跨度也可以做到很大,讓人們感覺更空曠,更舒展。在地下空間中,由於自然存在重力約束,可以很容易地維持較大密度的空氣。星球表面的空間站或者太空的空間站的空間都很狹小,因為維持一定大氣壓對結構要求很高。
只有具備了較大的空間,才能談論生物圈。星球表面的幾個空間窄小的氣泡是肯定不行的。這也是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之一,生物圈需要足夠的複雜性和體量。
生物圈2號
月球芯部有大量不同種類的金屬。由於月芯溫度已經不高,而且固化,我們可以直接鑽探到深層,甚至芯部,以獲取大量地球上難以開採的貴金屬,如釕、銠、鈀、鋨、銥、鉑等。
月球的不利因素之一是晝夜周期長。所以開始的時候,最好的地點在南北極附近,這裡不但有月球上最重要的資源——水,還因為月球的自轉傾角小,有些地方常年都可以被太陽照射到,也就是沒有夜晚。也可以稍微建高一點,反正月球重力小,又沒有風雨。以後可以全球電力聯網,而且人在地下活動,上面是白天還是晚上並不重要。
月球基地想像圖
至於氦三,到現在為止,看不出有什麼意義,還極難開採。火星距離遠,發射有窗口期限制。這是很大的一個劣勢。這種差別是北京到天津與北京到南極之間的差別。
火星還有一個劣勢是她的軌道偏心度大,自轉軌道傾角也大,因此季節變化就很大。考慮到火星的一年是地球的兩年多,季節變化更極端,定居點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很難熬。
因為現在我們很快將跨入人工智慧時代,如果不考慮住人,上面提到的火星表面上的優勢都沒有了。月球是唯一的選擇。根本不需要考慮。火星礦產開發和冶金都很困難,因為能源不足。
所以……無論是否有人居住,作為前哨星球,月球都是人類宇宙開發的第一選擇。火星有可能是第一個改造成能住人的星球,但是必然在大規模開發月球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