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臣顧況的長子十七歲時就死了,誰知新出生的幼子居然自稱是兄長轉世,擁有兄長的記憶,這是何故?
《酉陽雜俎》裡記錄了一個離奇的死後轉世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故事的真相。
顧況是唐德宗時期的大臣,字逋翁,號華陽真逸,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人。其人平時愛好戲弄他人,白居易曾經也被他戲弄過。
白居易剛中舉的時候還是個窮小子,拿著自己的詩作拜訪顧況,顧況看到詩冊外面白居易的名字時哈哈大笑。說道:「米價這麼貴,能輕易就居住在京都嗎?」等顧況打開白居易的詩一看,第一首正是白居易的成名作《草》,看完後顧況說道:「這種文採,居住在京都應該沒問題。」白居易也因為這個「梗」,而名聲大噪。
《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晚年隱居茅山,修煉道術,號稱身輕如羽。據酉陽雜俎記載,顧況曾經有一個嫡長子,年十七而亡。顧況悲傷之下作詩一首:
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
因其子生前就是孝子,臨終前曾經立誓:若來世再做人,必定還做顧家的孩子。
在長子死後不久,顧況幼子出生。這個孩子一直和別人並無兩樣,直到他七歲的時候和自己二哥嬉戲,兩人嬉戲中產生了不快。二哥自持為兄長就斥責了幼子。誰想幼子開口說道:「我是你大哥,為什麼對我如此不敬」。
古人尤其是書香世家奉行「長兄如父」的家訓,所以一般兄弟都必須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嫡兄。
家人聽到幼子自稱為兄長,都詢問幼子何出此言。幼子告訴大家自己是嫡長子轉世,並把家人、奴僕等人小名都說了一遍,而且能說出嫡長子生前很多事。時人都以為幼子是顧況死去的嫡長子轉世。
這個幼子就是後來的大唐進士顧非熊。
筆者認為轉世之說實在無法考證,可能是以下原因導致:
1、為了爭奪嫡子。顧非熊七歲以前並無任何異樣,如若真的有轉世顧非熊必然在能開口說話時告訴大家,為何要等七年。
所以我覺得演戲的可能較大。是經過他人教唆,目的是為了爭奪嫡子。因為七歲的小孩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和邏輯能力,如果再早孩子可能記不住大人教的內容,導致演戲時漏洞百出。如果再晚,就會顯得特別假。
古代的家產多數由嫡長子繼承,為了冒充嫡子繼承家產來一出「轉世」的懸疑之說,我認為非常有可能。此時的顧況年事已高,在唐代這算是很稀有的年齡。如果顧況不幸離世顧非熊這種不是嫡出的孩子很有可能和自己母親一起被趕出家門。如果這種猜測成立,顧非熊的母親和親近顧非熊的人很可能是幕後策劃者。
2、顧非熊在開玩笑。據記載顧非熊此人性格滑稽好辯,一生為性格所累,導致科舉不如意,受人排擠。這麼一個性格滑稽的人,在七歲時非常有可能根據自己聽聞的已故大哥的事跡,自導自演一齣戲弄家人的把戲。
3、顧況自導自演。顧況晚年好茅山之術,自稱修得身輕如燕。為了增加世人的神秘感,顧況可能自導自演一出「轉世」的故事。顧非熊本人受到父親影響,也十分愛好茅山之術,後來他跑到了茅山和自己的老父親一起修煉道法,不問世事。
如此一對「神仙」父子,自導自演一出神話傳說也不是沒有可能。
很多古代記載的真假,等待我們去尋找真相。
後記:
近代也有轉世的傳說,不過出處多無法考證。至於真相如何,筆者不做評價。
如果「輪迴」真的存在,按照傳說輪迴時應該喝下「孟婆湯」,這樣就不會在下一世帶任何記憶。所謂帶上一世記憶出生,這種說法已經和「輪迴」的傳說相背離。可以說「帶上一世記憶」這種說法,建立在「輪迴」傳說基礎上而又否定「輪迴」傳說的設定。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不能解釋的矛盾。
很多歷史的真相都湮沒在了時間中,等待我們去求證。筆者誠邀各位朋友,一起尋找歷史的真相。
《酉陽雜俎》中記錄了各種奇聞異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