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將軍在國共關係中,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又深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信任,為國民黨二級上將,為共產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官至副國級。
在國共關係中,還有一個很特殊的人物,便是白崇禧。
白崇禧外號叫「小諸葛」。1927年4月,他在上海協助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是蔣介石奪權的最大幫兇,官至國民黨一級上將,但一生不為蔣介石信任,為蔣介石猜忌。也正因此,他被人懷疑過「通共」。至今,網絡上還有人說白是「內戰最大牌通共將領」。但他多次與中共對戰,「圍剿」紅軍,有份兒;打內戰,當過急先鋒,最後被中共圈定為43名戰犯之一。
而張治中與中共沒打過一仗。
1927年國共兩黨分裂後,在10年之中,蔣介石一直「圍剿」紅軍。張治中在軍界身居要職,10年5次帶兵打仗——兩次是抗日,兩次是與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軍閥混戰,還一次是對李濟深、蔡廷鍇領導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作戰。有趣的是,從未與紅軍打過一仗,連中共遊擊隊也沒碰過。
他這樣的經歷,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幾乎沒有!
在張治中和白崇禧的軍事生涯中,還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皖南事變)
1941年1月7日,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新四軍犧牲七八千人,損失慘重。15日,國民黨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在重慶開會,商討如何「處置」新四軍。
事先,軍政部提出了甲、乙兩個方案:甲案主張明令撤銷新四軍番號;乙案主張暫不撤銷番號,任其渡江北上,觀其動態再作處理。
討論時,參謀長白崇禧首先發言,極力主張採用甲案。
豈知,隨即,張治中站了出來,則堅決主張採取乙案。
結果,兩人發生激烈爭辯,以至於面紅耳赤,氣氛十分緊張。最後,張治中生氣地說:「如果我們意見不能統一,那就將甲乙兩案同時呈上去!」——意思是讓蔣介石來裁決。
白崇禧隨即拍案起立,大聲呵責:「你是政治部長,怎能說出這種話?!」
張治中見對方感情衝動已極,說了一聲:「不和你說了!」怒而拂袖而去。
有趣的是,張、白二人卻不是一般的關係。
他們同為國民黨上將,且原是保定軍校同期、同科、同班、同桌、同寢室的同學。在保定時,兩人關係至為密切。
然而,他們入世以後,政洽上分道揚鑣,一個蔣系,一個在桂系,甚至先後對戰——張治中10年5戰中,有一戰就是打白崇禧的桂系。
在對待中共的態度上,兩人也是涇渭分明。
然而,最終,兩人的結局也大不相同,一個與人民擁抱,與共和國重生;一個去了孤島,幽度殘生,倒在花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