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忘抗日戰爭勝利那天啊,通宵達旦地慶祝,我和同學跑到街上放鞭炮。」
虎父無犬子。林章騏出身軍人家庭,父親林斯賢是東三省保安司令部中將參謀長,和張學良的父親同個部隊。
1941年,福州淪陷,日本軍機在福州投下的炸彈衝擊著林章騏幼小的心靈。隨軍逃亡過程中,他目睹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慘烈,正讀初中二年級的林章騏決定棄筆從戎,在四川報考了馬尾海軍學校。
1943年,馬尾海軍學校由馬尾內遷到了貴州桐梓。幾千名熱血青年和林章騏同批報考軍校,學校的選拔也極其嚴格,平足的不行,身上傷疤太明顯的也要淘汰。最後一關則考察考生們的英文水平。
輪到林章騏了,考官翻開一本英文書,隨手指了一句「can you speak English」,要讓他讀出來。林章騏心裡暗喜,自己英文並不好,但這句恰巧會!林章騏順利地被學校錄取,而據他所知,當時很多考生最後都卡在了英文文化課這關。
學校的清苦生活錘鍊了林章騏性格。「那時候,我們都用貴州特產桐油點燈看書,看書時候才捨得點上三根燈芯,其餘時間用一根照明就夠了。」
艱苦的條件沒能抵擋學員勤學苦練報效國家的信念。林章騏回憶,同學們都很刻苦,熬夜學習是常事。而昏暗的環境,長時間的用眼導致林章騏近視漸漸加深。入學兩年後,林章騏因近視被學校淘汰。學校選撥制度嚴格,林章騏同班70多名同學,最後順利畢業的只有20餘人。
國民革命軍上將陳紹寬當時擔任馬尾海軍學校校長。談及年少時的「偶像」陳校長,臨近九旬的林章騏雙眼還是按捺不住投射出崇拜欽佩的眼光,「 陳將軍很照顧我們,包吃住,還給我們發津貼。」林章騏表示,軍校內有一整套禮儀教育制度。好比吃飯,學生若將碗筷碰到桌面,弄出大的聲響,就要自己站起來挨手板。
「軍校教我們要規規矩矩做人,我從事了三十多年的會計工作,帳目從沒出過錯。」林章騏擲地有聲。
離開學校後,林章騏到上海海軍造船廠投靠堂哥。1948年年底,他回到福州參加加地下組織海軍聯誼會,負責聯絡工作。
得知抗戰勝利當天,福州全城沸騰了!市民通宵達旦慶祝,章騏林也和朋友跑到街上放起鞭炮。解放後,聯誼會裡分散的國軍海軍各軍種,被統一組織起來,總共400多人,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馬尾海軍學校
馬尾海軍學校,又稱福州海軍學校,是中華民國海軍在福建省福州所設立的一所培養初級海軍軍官的學校,其前身是沈葆禎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
1913年,原船政後學堂改為馬尾海軍學校(前學堂則改為海軍製造學校),隸屬於海軍部。戰後於1946年與上海的新制海軍官校合併而停辦。
文字:鄭煒 圖片/視頻:周佳霓
採訪:藍寶蘭 錄音整理:鄭煒
【大閩網尋找更多老兵,點擊提供線索】
您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為福建50餘名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貧困抗戰老兵獻愛心。大閩網攜手騰訊公益,用更方便、規範、高效的方式,呵護大家的愛心。
1、保存或截屏以下二維碼,進入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相冊,選中該二維碼,可進入微信捐助頁面(捐款金額可更改)
2、若您有財付通,點擊本次故事的騰訊公益專屬頁面,亦可奉獻愛心。(若您是在微信中打開本報導頁面,可通過微信支付直接捐款)
3、如果您想查看本項目後續的善款使用情況,請收藏上述二維碼或連結中的捐款頁面(即橙色並帶進度條的頁面)。在本項目達成籌款目標後,將轉入執行階段,並適時發布最新進展,捐款網友也將收到騰訊公益微信服務號推送的善款使用報告。感謝您對本項目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