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
一周要聞回顧時間,本周內容讓我們主要聚焦於第二屆歐洲心臟病學會亞洲大會(ESC Asia 2020
),看看今年的會議上都有哪些精彩內容(點擊下方「藍色標題」或「圖片」可查看全文)。
ESC Asia 中國之聲丨顏紅兵教授:調整年齡的D-二聚體界值可改善心梗患者PCI術後風險分層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顏紅兵教授的研究團隊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摘要曾榮獲ESC 2020 Best E-poster。該研究指出,採用ADT可有效識別心梗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高危人群,並改善現有臨床模型及評分工具的預測效能。
ESC Asia 中國之聲丨閆朝武教授:心臟CTA間接評價房間隔缺損封堵器內皮化,術後抗血小板治療應持續多久?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閆朝武教授的研究團隊展示了最新研究結果,利用心臟CTA檢查對術後封堵器內皮化狀態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與病理學結果一致,是國際上首次提出的一種有效的無創性影像學方法。
ESC Asia 2020丨老年房顫的抗凝治療,在真實世界中找答案
在房顫抗凝治療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老年患者入組較少,不具備代表性;且此類人群的病情複雜,其抗凝治療的天平很難掌握。在2020年12月4~5日舉行的第二屆歐洲心臟病學會亞洲大會(ESC Asia 2020)上,幾項真實世界研究的結果為老年房顫的抗凝治療帶了一些啟發:最大的真實世界老年房顫登記研究(ANAFIE)、中國臺灣:口服抗凝劑在高危高齡(≥90歲)房顫患者中的應用、日本J-ELD AF研究亞隊列:老年房顫患者阿哌沙班濃度評估的臨床意義、艾多沙班治療老年房顫的常規臨床實踐:非介入性全球ETNA-AF項目1年結果。
ESC Aisa 2020丨房顫消融術後的急性腎損傷需引起注意,運動可以降低房顫患者的痴呆風險
導管消融術逐漸成為症狀性心房顫動(房顫)的重要治療方法。隨著對房顫相關機制認識的加深,導管消融經驗的積累以及消融器械的進步,房顫導管消融的成功率在逐漸上升,在相關指南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臨床手術量也大幅增加。然而,近期有報告顯示,房顫導管消融術後患者住院的併發症和死亡率出現上升趨勢。本文整理了近日舉行的ESC Asia大會上報告的兩項房顫預後方面的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健康的最主要「殺手」,然而,睡眠不足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在現在快節奏的環境下,很多人常因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導致失眠或睡眠質量差。睡眠究竟與心血管疾病有哪些關聯,如何睡眠更科學?近日,ESC Asia 2020大會上的兩項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
ESC Asia 2020丨完全血運重建的SIHD患者PCI術後運動能力更強
SYNTAX評分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造影評分系統,主要根據冠狀動脈病變解剖特點進行危險分層,並基於病變位置、嚴重程度、分叉和鈣化等定量評價病變的複雜程度,從而為手術方式選擇提供初步判斷。在2020年12月4~5日舉行的第二屆歐洲心臟病學會亞洲大會(ESC Asia 2020)上,發布了兩項利用SYNTAX評分的最新研究結果,現整理如下。
ESC Asia 2020丨ACS後心室重構「男女有別」,suPAR對急性心衰的預後價值
本文介紹了今年會議上一項有關ACS後心室重構性別差異的研究——急性冠脈症候群後心室重構和長期心力衰竭結局的性別差異,以及一項急性心衰(呼吸困難)生物標誌物的研究——可溶性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對亞洲和西方急性呼吸困難患者1年死亡率的預測作用。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
權
聲
明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