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無論是商業還是文化產業,中國與國際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儘管如此,直至今日彼此之間的不適應和不理解仍然常常出現。
一國的各地區之間、各國之間都存在文化的差異,這一方面表現為相互之間的碰撞甚至衝突,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相互學習和補充的可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視「人和」的作用,重視文化的作用,是中華傳統意識形態的要點。取百家之長,釀百花之香,是相互交流中可貴的態度。在「走出去、請進來」的過程中,承認並深入了解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如今仍然很有必要。本報將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大趨勢和小細節,與讀者分享。
胡兆量
我國南北文化差異仍明顯
《晏子春秋》說:「古者百裡而異習,千裡而殊俗。」《西遊記》說:「正是離家三裡遠,別是一鄉風。」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文化與大自然一樣,千差萬別,複雜多樣。人們聽到拖著嗓子的長調民歌,會聯想起遼闊的內蒙古草原,聽到幽雅的絲竹簫聲,會聯想起小橋流水的江南人家。信天遊和花兒給人黃土高原粗獷的形象。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蘆笙舞、大理的三月街都是區域文化的標誌。
在全國範圍內,南北差異是文化區域差異的主旋律。哲學思想領域,從春秋起便有「南老北孔」說。王國維認為:「我國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為兩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大成於孔子、墨子,而後者大成於老子。」在南北差異方面,語言南繁北齊,戲曲音樂南柔北剛,武術南拳北腿,犯罪類型南騙北搶,飲食南米北面、南甜北鹹、南細北粗,建築南敞北實。由於南北文化反差明顯,我國常用「南有、北有」句型。例如,京劇界稱「南有周信芳,北有梅蘭芳」;武術界稱「南有武當,北有少林。」
《漢書·地理志》說:「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我國南方人的性格比較婉約,北方人的性格比較爽直。南細北爽是漢民族性格的主要差異。簫是江南絲竹的典型樂器,吹時低頭眯眼。月光下遠遠傳來簫聲,是美好的聽覺享受。北方民間樂器的代表是嗩吶。吹嗩吶時揚頭瞪眼、高亢激昂。根據報導,南方犯罪多「智力型」,經濟案件和詐騙案件較多。假幣、假酒、盜版光碟的滋生地大都在南方,北方犯罪多「暴力型」,搶劫案件較多。
北方人和南方人各有所長。可以用魯迅的觀點作個小結:「相書上有一條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我看這並不是妄語。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機靈,南人北相者,不消說是機靈而又能厚重。昔人這所謂『貴』,不過是當時的成功,在現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業了。」我國古代從仕有一條原則:「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別嫌疑。」南方人到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除了避嫌,還可起到優勢互補作用。
中美對個人和家庭觀念差異大
中美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從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到審美觀念、思維方式,都有區別。
美國有2億支私人槍枝,人人可以買槍,槍擊是青少年重要的喪命原因。1981年美國總統裡根被槍打傷,要求控制私人槍枝的輿論興起。裡根本人表示反對,認為控制私人槍枝侵犯個人自由。對此,中國人則不易理解。由於倫理觀的差別,我國在收養孩子時採取絕緣化對策,儘可能不讓孩子知曉身世與生父母;美國人在收養孩子時採取親密化對策,儘可能保持孩子與原生文化、親人的聯繫。
個人至上與群體至上。個人至上一般寫作個人主義。我國與西方對個人主義的認識有本質區別。我國《辭海》對個人主義的注釋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爾虞我詐。」《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個人主義的注釋是:「重視個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個人主義,尊重你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成了褒義詞。美國憲法規定,百姓可以和平集會、請願、示威,但是,不能影響正常的通行、工作,如果侵佔了辦公樓出入的通道,警察就會幹預。
美國《獨立宣言》又稱個人至上宣言。美國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個人成就,推崇個人奮鬥,強調個人權利,提倡自己判斷,喜歡獨來獨往,競賽競爭。頒發奧斯卡獎、普立茲獎等獎項,很少有兩個得主並列的局面。美國人提倡快樂生活,享受人間幸福,不必自尋煩惱,一旦條件允許,就去買汽車、建房屋、週遊世界。在英語中,「我」始終是大寫的,有self(自己)作後綴的詞有一百多個。
我國重視群體,重視家庭。家國同構,國家是大家。個人相對渺小,個人利益融入家和國中。古漢語中沒有與西方「個性」相符的詞。「滿招損,謙受益」、「謙謙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規範。涉及「我」要「小」寫,稱鄙人、愚兄、老朽。貴至皇帝,自稱寡人。自己的親人稱內人、賤內、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是哥,無我不稱弟」,見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稱哥,自稱弟。涉及個人的詞,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有貶意。「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家庭、家鄉在國人的心目中分量很重。英文和德文沒有「老鄉」這個詞。英語字典中用短語解釋「老鄉」:「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town or province.」
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過去,從房屋的規制、門戶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顏色,都可以區別人的等級。直到現在,習慣稱呼要加職稱和頭銜。姓劉的工程師叫劉工,姓張的處長叫張處。
美國人有較強的平等觀念。除教授和醫生外,一般都直接叫名姓。不少美國老闆要求下級直呼其名字。
在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支配下,美國人追崇標新獵奇的審美觀。標新獵奇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區別明顯。中國審美觀受儒、釋、道三重思想影響。儒家主張中和為美,釋家主張空靈為美,道家推崇自然為美。中和、空靈、自然,互相融和形成中國審美觀的核心。
中美觀念差別有哲學思想根源。戰國前形成的《周易》有個核心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反映辯證思維,注重事物的橫向聯繫,定性把握。這一思維與西方機械微觀的、縱向深入的思維有很大差別。
整體思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中國人寫日期,年在前,月和日在後。西方人相反,日和月在前,年在後。中國人寫地址,國家和城市在前,街道門牌號在後,西方人相反。中國人寫姓名,姓在前,名在後,西方人相反。中國人關心整體,關心大局,西方人關心細節。在中國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築、園林等領域,都滲透整體思維。以中醫為例,將複雜的疾病機理歸納為陰陽、表裡、寒熱等簡單概念,比西醫更注意普遍聯繫,更注意整體觀念。中國畫集畫、詩、書法、篆刻於一紙,一個國畫家,兼備很高的文學、書法和篆刻功底。在西方畫上,最多能看到一個淡淡的籤名。
中國藝術到美國為何反響不同
商務活動中,中國重人情,講關係;美國講法制、重規則。中國人商務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有些重要決定在飯桌上敲定;美國人一般在嚴肅的會議桌前做決定。出現糾紛時,中國常常私了,美國一般在法庭解決。
我國歷史上提倡義利相濟,儒賈相通。不少富商賈而好儒,延聘名師,教授子弟。進入20世紀以來,華人在國際商界的地位上升。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化與華商經營的良性關係已有共識,稱華商是儒商。有的學者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良性關係歸結成四點:
以仁為本,顧客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統文化講仁義。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交易不成仁義在」,老少無欺,顧客至上。
以德為本,服務至上。「德義,利之本也」。傳統文化尚道德,重倫理,追求至德至善。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服務至上。
以信為本,質量至上。「言而有信」。傳統文化講誠信,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誠召天下客,廣納八方才,買賣無訣竅,信譽質量第一條。
以和為本,協調至上。「禮之用,和為貴」。傳統文件講和諧合作,和氣生財,海納百川。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企業內部要群策群力,企業之間、企業和社會、國家之間,要互相依靠,互相協調。
不同的文化形態,區域間的隔閡程度是不相同的。以文藝為例,舞蹈、音樂等非語言類形態比較容易溝通,語言類形態比較難溝通。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京劇開始出國交流時,三岔口是個保留劇目。三岔口沒有念白,沒有唱腔,自始至終兩個人在黑暗中比功夫,一目了然。楊麗萍的舞蹈走遍世界,受到廣泛的歡迎。2005年楊麗萍率舞蹈團赴美演出,大獲成功,籤約達500場。舞蹈原名《雲南映象》,赴美時更名《香格裡拉》。香格裡拉是美國人熟悉的人間天堂的同義詞,一下拉近了距離。2007年趙本山率團赴美演出難言成功。趙本山團以東北鄉土氣息濃厚的二人轉為底色,對多數美國觀眾來說有一道欣賞上的門檻。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