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長江清水綠岸:湖南努力交出高質量答卷_中國經濟導報—中國...

2021-01-09 中國經濟導報網

長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綜合處理(清潔焚燒)項目由浦湘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設運營,於2018年1月18日點火運行,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正式投產的單體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5000噸,能完全消化處理長沙市的生活垃圾。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程暉/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程暉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定要保護好。」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
   「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汙染的企業都搬出去,企業搬遷要做到人清、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徹底根除長江汙染隱患。」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好長江的殷殷囑託。
    7月28~31日,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長江中遊省份湖南,圍繞「守護長江清水綠岸」主題進行深入採訪。
    位於湖南省境內的洞庭湖,是長江中遊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調蓄湖泊,是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洞庭湖南匯湘、資、沅、澧「四水」,北納長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由城陵磯注入長江。因此,湖南省對長江大保護的工作圍繞著洞庭湖展開。
    2018年9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洞庭湖水質總體保持穩中向好趨勢,總磷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18年1~8月份,洞庭湖湖體11個監測斷面水質總體為輕度汙染,越冬水鳥數量創近10年之最,洞庭湖江豚種群穩定在100~120隻之間。

「水中大熊貓」江豚回歸

   「我看到江豚了。」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閣老巡護監測點,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最先喊了起來。江豚深灰色的脊背時而露出水面,時而隱藏在水中,一會兒又成雙成對此起披伏地探出水面。
   「看到了,看到了。」隨團的記者們紛紛聚集到岸邊,歡呼雀躍起來。
    長江江豚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瀕危物種,目前僅存的數量比熊貓還少,因此也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這個監測點是洞庭湖自然保護區25個監測點之一,與別的監測點不同,這裡是洞庭湖和長江的交匯點,長江在這裡拐了個S彎,因此水流變慢魚蝦成群,這裡成為江豚的「天然食堂」和主要的棲息地。
    但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君山後湖管理站站長周潔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以前這裡有一處非法砂石碼頭,成天機器轟鳴,砂礫成堆、噪音隆隆,船隻穿梭,很容易造成江豚受傷,慢慢地就很少能見到江豚了。
    周潔所說的非法砂石碼頭,就是2017年被湖南岳陽市清理整治的華龍碼頭,該碼頭始建於2002年,位於君山區蘆葦總場。2011年,因發展需求,華龍混凝土公司進入君山,與蘆葦總場籤訂了碼頭租賃協議。隨之,在華龍碼頭50畝大小的區域內出現了4條混凝土生產線、600多平方米辦公區、400多平方米作業區以及4000多平方米罐車停車區。
    雖然華龍碼頭清理整治工作為時不久,但當地生態環境已開始好轉,進而影響君山洞庭湖溼地。「整個長江流域裡的江豚的數量不足1000隻,現在我在這裡最多時能同時看見8隻江豚。」周杰表示。
    據統計,在此棲息的動物越來越多。2018年,洞庭湖越冬候鳥達到22.64萬隻,比上年增加18.9%。野生麋鹿由2012年的65頭,增加到2017年的164隻,長江江豚監測記錄數量也達到220隻,穩定棲息種群達120隻。
「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嶽陽華龍碼頭,足足停留了35分鐘。」嶽陽市君山區交通運輸局局長陳運華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當天在現場的嶽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和生,向總書記重點介紹了長江岸線湖南段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和非法採砂整治情況。為了讓總書記有更直觀的印象,劉和生還拿出華龍碼頭整治前後兩張照片,展示給總書記看。之後,總書記也來到觀測點,也看到江豚躍騰,隨行的央視記者還拍到了江豚躍出水面的畫面,在當天的《新聞聯播》裡播放了。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5月以來,嶽陽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和嶽陽視察時的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舉全市之力推進長江岸線湖南段港口碼頭專項整治,關停正常運營泊位42個、渡口13道,暫停建設在建泊位11個,退出岸線7.3公裡,目前正在進行復綠和擬保留的泊位及渡口提質改造,計劃用1~2年時間將長江湖南段163公裡岸線打造成最美生態岸線。

水下「荒漠」變水下「森林」

    大通湖是維繫南洞庭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和天然屏障,被益陽市湖區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大湖」。
    記者坐在船上,水面碧波蕩漾,水下的品類繁多的水草隨波搖曳,水面的水草和浮萍上,經常能看見各種鳥類搭建的鳥巢。
    在這優美的環境之下,誰能想到,在2015年,一份水質監測報告曾將大通湖推上了風口浪尖。伴隨著系列約談問責,潛伏在大通湖內的掠奪式養殖模式浮出水面:一個面積達12.4萬畝的湖泊淪為純粹的生產工具,支離破碎,不堪重負。被118公裡的圍網人為地分割成一個個「精養魚池」,圍網、切割、投肥,湖體總磷總氮超標,大通湖水質淪為劣V類。
    大通湖水質汙染的主要原因很複雜:一是高密度養殖導致湖體生態損害難以逆轉。根據測算,大通湖保持Ⅲ類及Ⅲ類以上水質,水環境容量的魚類養殖總量應控制在6000噸以下。而承包養殖的民營企業自2008年籤約進入、2009年開始生產以來,缺乏基本的「水環境容量」「養殖容量」意識,一味追求量產,高密度養殖,特別是自2013年全面實施圍欄圍網高強度投肥養殖以來,加速導致湖底「荒漠化」、水質惡化。二是高強度投肥投餌造成氮磷積留汙染。以2015年為例,該年度魚苗投放量為4000噸,年底魚產品總量近2萬噸;魚肥與魚飼料投放量逾1.2萬噸。三是由於大量設置圍欄圍網,導致水體流動減慢,使湖泊生態調節能力明顯降低,湖體自淨能力基本喪失。四是過度捕撈底棲動物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水體交換艱難削弱了湖體自淨能力等。
    保護大湖,刻不容緩;治理大湖,迫在眉睫。近兩年,益陽市委、市政府和大通湖區管委會開啟大通湖搶救模式,請來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團隊,為大通湖「刮骨療傷」。
    治汙如治病,去病如抽絲。「我們剛來的時候整個水底寸草不生,可以說是水下『荒漠』。要重建整個水下生態系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力功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我們一面指導漁民種植水草,一面從武漢打包實驗設備,迅速組建了實驗室,固定底泥,重建生態系統。」
    在草種的選擇上,首先選擇生命力頑強的原生種苦草和輪葉黑藻。2018年1~2月份,在專家的指導下,當地動用數十船隻幾十位漁民,冒著嚴寒,在大湖核心區奮戰一個多月,種下了2萬多畝苦草、輪葉黑藻,種子和冬芽重量達到30萬斤以上。
    第一批水草萌發後,又種下了狐尾藻、金魚藻、黃絲草等。為加快水草覆蓋湖底進度,他們甚至從外地採購水草植株,採用了「種大樹」的扦插方法。當年10月底的調查表明,全湖近10萬畝水域有水草,其中6萬畝覆蓋度達80%。
    經過1年的水草修復,在2018年12月底的調查中,大通湖水質監測指標除總磷外,其它指標年均值達III類以上標準,總磷指標2018年也有7個月檢測結果退出劣Ⅴ類(2017年僅兩個月退出劣Ⅴ類),小塊區域出現III類IV類水體。
    伴隨水生植物的恢復,以水草為棲息地的蝦蟹、蚌類和螺類等底棲動物在大通湖恢復出現,包括原已消失的背角無齒蚌、背瘤麗蚌等;鰟鮍、麥穗魚等小型魚類種群增加,出現野生甲魚等優質魚類;湖區大量候鳥回歸,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生態系統結構不斷完善。
    「大湖的治理是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長期性戰略任務來抓。」大通湖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要抓好水草種植和生態系統修復;其次還要抓好汙水治理和入湖口管控和垃圾治理,同時對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汙染減排不能放鬆。另外,還要做好流域疏浚活水和水域禁航禁捕工作等。

「壯士斷腕」老工業區「化整為零」

    2018年12月30日,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該廠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基夫賽特爐進行拉閘、斷電。隨著爐窯內最後一滴鉛鋅液被抽乾,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實現全面關停退出。這是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清水塘老工業區是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歷經60多年發展,形成了以冶煉、化工為主的產業格局。因長期沿襲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清水塘老工業區給城市帶來了嚴重汙染,成為2003年、2004年株洲市連續兩年被列入「全國十大空氣汙染城市」的主要原因,並且嚴重威脅湘江中下遊地區1000萬居民的飲水安全。
    2014年,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被列為全國21個老工業區改造試點之一。2016年工業總產值約155億元,佔株洲市工業總產值約4%。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480多億元。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站在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頂樓眺望,一座座煙囪林立,主城區煙囪就有500多根,其中一座143米的煙塔是亞洲最高的煙塔。
    261家企業全面關停,意味著株洲要捨棄近200億元生產總值,意味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幾百家企業要搬遷,這些企業的員工要重新擇業。
    「株洲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和勇氣,選擇了『取大義而舍小利』,選擇重新開闢一條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還清水塘真正的碧水清波。」株洲市清水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劉湘元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61家企業全部搬遷,這是株洲市兩個百億工程之一,另外一個是棚改工程。關停的過程,是汗水和淚水交織的過程,但關停無情,搬遷有情。」
    錢從哪裡來,企業怎麼搬?人往哪裡去,汙染怎麼治,新城怎麼建?
    株洲市清水塘指揮部副指揮長馮建湘介紹,在關停企業的同時,株洲市啟動了企業場地及全區域的汙染治理,開展生態修復工作,興建綠色工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株洲開展的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2018年),計劃投入175.6億元(不含清水塘搬遷改造項目),實施治理類和保護類重點項目423個,系統推進「水汙防體系、水安全體系、水保障體系、水生態體系、水文化體系和水管理體系」的六位一體建設。
    2017年2月18日以來,株洲市舉全市之力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工作。截至2018年底,清水塘搬遷改造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全面實現了湖南省委提出的「三年大見成效」的目標要求。核心區內153家企業已全部關停到位;56家自有土地企業已全部收儲,收儲面積6420畝。清水塘區域環境環境質量明顯好轉,2018年優良空氣天數288天,比2013年增加74天,湘江霞灣段水質由國家Ⅲ類水質提升到國家II類水質標準,已退出重金屬汙染重點防控區。
    下階段,株州將按照「三年騰出空間、六年大見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標,加快建設山水相依、產城相融的生態科技新城,著力打造創新創業的活力之城、青山綠水的美麗之城,為加快建成「一谷三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樹立樣板、做出示範。

相關焦點

  • 視頻丨《美麗中國》第一集——清水綠岸
    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生態環境部聯合攝製的4集專題片《美麗中國》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該專題片共4集,分別為《清水綠岸》《藍天白雲》《沃土如金》《生態文明之路》。
  • 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探訪四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守護「母親河」清水綠岸 2020-10-29 14:55:23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丁寶秀
  • 沈峻峰在 「清水綠岸」提質行動推進會上強調:強化擔當抓推進 合力...
    >26日,縣委書記沈峻峰率隊督查「清水綠岸」提質行動工作,並主持召開「清水綠岸」提質行動推進會,強調要切實增強主動性、積極性,強化擔當抓推進,合力攻堅求突破,為「十四五」全縣水環境持續好轉打下堅實基礎>沈峻峰指出,今年是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也是「清水綠岸」提質行動關鍵之年、突破之年。
  • 寫在長江經濟帶座談4周年之際:湖南走出一條行進中的綠色生態發展路
    答曰:堅持清退歐美黑楊,推進生態修復,洞庭湖再現草長鶯飛如畫美景;長江沿岸退出落後產能,升級改造精心布局,推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徵程;不搞大開發,怎麼搞?答曰:完成「三線一單」制定,繪製綠色標尺,為生態環境保護劃框定規;新修訂的《湖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為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治護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4周年之際,紅網記者帶你「四問」湖南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
  • 時政新聞眼丨第三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習近平這樣擘畫長江宏圖
    為了開好這次座談會,總書記會前赴湖北、湖南實地了解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在會上,總書記重點闡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五個關係。在2018年4月的座談會上,總書記作了這樣的闡釋:「共抓大保護和生態優先講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前提;不搞大開發和綠色發展講的是經濟發展問題,是結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側重當前和策略方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調未來和方向路徑,彼此是辯證統一的。」△江西湖口縣因鄱陽湖入長江口而得名,當地藉助「綠岸」工程打造「最美岸線」。
  • 2021年湖南經濟怎麼幹?瀏陽河重磅發聲
    剛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總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實踐經驗,明確了2021年全省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經濟、懂經濟、抓經濟,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釋放了把握經濟規律、更好推動湖南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 長江大保護,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寫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
    5年來,沿江11省市攜手共進,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共同繪就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全面提升「黃金水道」功能,2019年長江幹線年貨物通過量29.3億噸,比2015年增長34.4%,2020年接近33億噸,穩居世界內河首位。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長江幹線14個主要港口疏港鐵路全部開工建設,長江貨櫃江海聯運運量已佔到總運量的60%以上。
  • 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丨一江碧水綠滿瀟湘 唱好新時代「長江之歌」
    編者按: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五年來,湖南自覺扛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換擋提速,有力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人民論壇網評 |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從「大開發」轉向「大保護」指明了方向、劃定了禁區。
  • 工廠冒白煙 利潤翻幾番_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經濟導報網
    以上網友留言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經濟導報及中經在線觀點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決定》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 中國節能:開啟發展新徵程 奮發努力新作為
    科學謀劃 逆勢交出優異「成績單」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國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許多企業的生產、經營等活動被迫停滯,復工復產形勢異常嚴峻,中國節能亦不能獨善其身。
  •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企業 來源:財訊網      時間:2021-01-01 10:51:17 2020年,國內全民動員全線抗疫,國外對中國口誅筆伐
  • 湖南:一湖四水向東流 綠色發展唱新歌
    在中國的遼闊版圖上,長江如一條橫貫東西的巨龍,似一個串聯沿岸經濟體的槓桿,而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北接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個長江入口的洞庭湖,正是這個槓桿的最重要支點。 如今,這江與湖的支點,撬動的不僅是湖南與長江的千年情緣,更是湖南從「湖湘時代」跨入「江海時代」、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洞庭水碧長江清。
  • 中國交出滿意答卷!太空領域又創輝煌,西方只有「眼紅」的份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一直都牽動著國人的心。終於作為我國硬實力的體現之一,中國再次交出滿意答卷。高分九號05星攜帶著多功能試驗衛星和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隨著中國在太空領域又創輝煌,很明顯可以看到,西方只有「眼紅」的份。
  • 金川河再現清水綠岸 「生態畫筆」勾勒綠色畫卷
    2020-11-05 07:47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金川河再現清水綠岸,幕燕「化工區
  • 科技日報: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交出高分答卷
    今天,《科技日報》聚焦「科技創新」,刊發《前三季度GDP增長8%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交出高分答卷》。今年以來該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全面「穩增長」格局,正呈現「穩步復甦、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僅1月至9月,該區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858.6億元、增長29.6%。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連續29個月在全國綜保區中排名第一。在促進國家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當前,成都高新區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 在應對危機中化危為機 交出「兩戰」高分答卷
    浙江省委提出,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做到「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交出浙江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高分答卷。疫情造成的損失如何挽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不進則危的倒逼意識、因勢而變的機遇意識、銳意革新的進取意識,將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精神力量淬火成鋼、改革發展飛躍變遷的重大契機,在勇擔責任、砥礪奮鬥中努力交出「兩戰」高分答卷。
  • 人民論壇網評 | 讀懂中國戰「疫」答卷
    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交出了優異的「中國答卷」。這是「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中國答卷」。「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全力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
  • 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綜述
    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煥發新顏,長江經濟帶正在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
  • 15個攻勢:盡銳出戰交出精彩答卷
    15個攻勢:盡銳出戰交出精彩答卷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12 星期二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