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ntp的論述
人類是脆弱的生物。雖然我們超大的大腦賦予了我們對自然的支配權,但我們的反思能力也為無數的生存問題打開了大門,如冷漠、焦慮、孤獨和虛無主義,所有這些問題在其他物種中明顯不存在。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倖免於與人類困境相關的一系列挑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以同樣的方式駕馭它們。那些性情陽光或輕快的人可能會通過為自己爭取大量的樂趣和新奇的體驗來應對。他們不喜歡被沉重或嚴肅的事情所困擾,他們選擇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多種樂趣。相比之下,那些性情比較嚴肅的人則採取了一種不太享樂的方式。雖然他們也渴望享受生活,但他們對生活的要求卻不只是玩樂和遊戲。他們渴望生活,尤其是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想要一個有意義和實質性的生活___一個重要的生活。尋求這種更高的召喚的人有兩種基本類型:教條主義者和尋求者。
教條主義者對自己的使命表現出一種知恩圖報和深信不疑的感覺。人們會感覺到,他們從未真正懷疑或審視過自己的信仰,他們所珍視的東西是不會被修改或質疑的。換句話說,教條主義者似乎以一種不加批判或封閉的方式接受他們的呼召。他們的意志和信念都很堅定,但在開放性和批判性思維方面有所欠缺。
追求者則相反。他們不缺乏開放性或批判性思維。事實上,別人可能認為他們想得太多,從而使生活變得過於複雜。尋求者缺乏的是信念的力量和方向的明確性。與教條主義者相反,確定他們的人生呼喚並不是很快或很容易發生的。他們充滿了疑惑,也許覺得事情太模糊或太複雜,無法完全有信心或確定地去了解。雖然有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他們要找的東西--他們個人的聖杯,但很少有多久他們就會開始懷疑或質疑自己的結論,這又一次把他們推回了尋找模式。
求助者多疑的天性可能會促使他人將他們視為膽小、善變或不可靠的人。事實上,從教條主義者的角度來看,長期的懷疑很容易被解釋為軟弱的標誌,暗示著缺乏決心或承諾。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尋求者描述為思想開放、批判性思維的人,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前,他們要確保自己已經覆蓋了所有的基礎,探索了所有相關的選擇。由於他們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他們需要保證自己已經盡其所能地辨別出自己的最佳道路。雖然尋求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尋求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東西,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到它。正是這種模糊但有力的意向,為他們的追求提供了動力。
在16種性格類型中,至少有一種類型,即INTP,將尋求者的心態帶到了生活中。雖然INTPs作為細緻入微的批判性思維者的地位很少被人忽視,但他們尋求的一面卻常常被人忽視。這主要是由於INTPs大部分的尋求都是向內進行的,也就是說,他們是通過思維的方式來尋求的。他們將思維視為推進個人追求的主要工具。
在開始追求之前,INTPs可能會感到無聊、不安,或者有一種模糊的空虛感。有些人可能會試圖通過性、毒品、關係或成就等事情來緩解這些感覺。雖然這些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能會暫時奏效,但INTPs的空虛感和不安感很少會在很久之後再次出現,而且往往會更加強烈。
在某些時候,INTPs厭倦了逃避,決定直面問題。他們承認並接受他們對更好生活的渴望,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實質意義、更有目的性的生活。他們的基本情感可能類似於亨利-戴維-梭羅的情感,他在《瓦爾登》中寫下了一下文字。
"我到森林裡去,是因為我希望刻意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能學到它要教的東西,而不是在我死的時候,發現我沒有活過。我不想活在不是生命的東西上,活著是如此的珍貴;我也不想實行認命,除非是十分必要的。我想深深地活著,吸盡生命的骨髓……"
INTPs在追求的過程中,努力做到有意識地生活,或者如梭羅所說的那樣,刻意地生活。他們不是盲目地遵循一條規定或傳統的道路,而是覺得不得不考慮其他的選擇,包括開闢自己的道路的可能性。他們意識到,如果不探索廣泛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他們錯過生命中最深刻或最重要的東西。他們認識到生命的短暫,不想再回首時發現自己"沒有活過"。
不幸的是,辨別他們的最佳路逕往往要比他們預期的時間長得多。他們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他們所期望的清晰程度。一些INTPs可能會擔心他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他們要找的東西,他們所有的探索都會白費。他們甚至會考慮過早地終止自己的探索。與其繼續忍受沒有明確道路的挫折感,他們可能會受到誘惑,本著教條主義者的精神,乾脆選擇一條道路。至少這可能會使他們從原本無法治癒的搖擺不定和猶豫不決中解放出來。無論這種選擇有時看起來多麼有吸引力,大多數INTPs都會得出結論,這對他們來說並不真正可行。認識到他們的人生道路需要有個人的意義和真實,他們知道從長遠來看,一個任意的選擇永遠不會滿足他們。那麼,他們唯一真正的選擇,就是堅持追求。
INTPs也可能會注意到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即他們的追求本身就感覺出奇得有意義。事實上,這是許多INTPs最接近真實召喚的東西。當然,幾乎所有的INTPs都會拒絕追求本身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或目的地的概念。作為一個終身追求者的功能似乎太容易了,就像一個逃避。它也會顯得相當荒唐或無益,就像一條追逐自己尾巴的狗。
INTP追求的特點是永遠處於緊張和努力的狀態,對一些似乎令人沮喪的滑稽和難以捉摸的東西的摸索。有時,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很接近了,他們的人生使命就在眼前。但在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有些事情出了問題,再一次讓他們迷失和困惑。他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繼續他們的追求,希望命運能在下一次對他們微笑。
但他們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雖然許多INTPs,特別是那些處於旅程早期階段的INTPs,可能無法完全知道或闡明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但INTP的追求一般可以理解為以兩件主要事情為目標:目的和智慧。
目的性的特點是精力充沛、重要性和意向性。
雖然它可以在個人或集體的基礎上接受,但現代INTPs傾向於前者,將目的視為個人的召喚或使命。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對目的的追求與他們對最佳職業的追求交織在一起。INTPs不喜歡平凡或平庸的職業,他們努力確保他們一生的工作能結合他們的核心興趣和目的。
乍一看,智慧似乎是一個比目的更深奧的概念。但如果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它只是意味著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生活。因此,就INTPs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言,他們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尋求者。這一點,再加上他們對沉思和猜測性思維的執著,使得許多類型學家給他們起了一個綽號"哲學家",字面意思是"智慧的愛好者"。
雖然目的和智慧絕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但它們確實有不同的側重點。追求目的的人主要關心的是如何界定或澄清自己的身份和方向。目的涉及到採取一個特定的角色和確定一個焦點。相比之下,智慧則強調事物之間的平衡和關係,從而讓人聯想到節制和適度等概念。與目的不同的是,它沒有說什麼方向或身份,但更多的是說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強調一個人如何生活而不是做什麼。我們可以認為目的更注重"目的",而智慧則強調"手段"。
在人生的前半段,INTPs傾向於將目的性置於智慧之上。他們的首要目標是確定他們是誰,他們喜歡什麼,以及他們將用他們的生活做什麼。雖然他們可能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生活平衡的重要性,但這通常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目的。用心理學的說法,他們必須在融合之前進行區分。
在追求身份和目的的過程中,INTPs花了很多時間來澄清他們的理解。他們覺得,如果他們能得出正確的理解,一個能正確抓住他們的基本自我和目的地理解,那麼其他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不幸的是,許多INTPs發現這是一個不小的任務,主要是因為他們試圖吸收的信息量太大了。INTPs不僅覺得有必要澄清他們對自己的理解,也要澄清對整個世界(或宇宙)的理解。然後,他們必須綜合這兩種理解,以辨別他們的總體目的。
INTPs對理解的探索往往沿著兩條平行的軌道進行:心理學的和哲學/宗教的。在心理學上,INTPs努力磨練他們對核心自我的概念,包括他們的個性、技能、興趣、能力等。把自我看成是一種行動的路線圖,自我認識成為辨別自己目的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選擇目的對INTP來說就顯得過於隨意或武斷,就像盲目地射向目標一樣。
在哲學上,INTP努力理解生命、人類和宇宙的大局。他們尋求理解,或者至少澄清他們對事物的終極本質的立場。是否有上帝?如果有,它的本質是什麼?心靈是什麼,它的起源是什麼?它與物質有根本的不同嗎?重要的是要認識到,INTPs並不是從漠不關心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大問題"。他們知道,他們從哲學調查中得出的結論將帶有重大的個人影響。他們對上帝、宇宙和人類的信仰將影響INTP如何看待自己和他們的目的。
雖然INTP可能會在獨立的基礎上研究心理學、哲學或宗教,但這些學科絕不是毫無關聯的,尤其是在INTP的心中。這些學科中的每一門都在努力理解人類和人類的狀況,以及通往"美好生活"的潛在途徑。因此,INTP將這些學科視為他們尋求智慧和理解的寶貴夥伴。
NTP不一定能選擇自己的目的。從他們的核心自我的深處產生,他們的目的在許多方面選擇了他們。因為他們的性格類型在他們的核心自我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他們的目的可以被看作是在很大程度上植根於他們的類型,並被他們的類型所告知。
在我的觀察和經驗中,我觀察到INTP之間深刻的心理和行為的相似性,使我相信INTP並沒有真正選擇他們是誰或他們如何運作。 相反,他們可以被看作是遵循一種內在的腳本,即他們的類型,它在他們意識的幕後運作,並且是我們在INTP中觀察到的態度、行為和思想的相似性的基礎。 由於人格類型學所提供的洞察力和自我理解的深度,它可以作為INTP和其他類型的人探索的一個有價值的工具和解釋的參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