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品牌的糖果比較著名,並且是世界聞名,那就是阿爾卑斯奶糖,可是阿爾卑斯山同樣的著名,這個山脈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山脈,和中國的崑崙山脈具有同樣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阿爾卑斯山並不是屬於一個國家,而是橫跨了許多的國家,不過從環境來看,瑞士和奧地利才是真正能夠算得上是阿爾卑斯山的地形特點國家,其中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並不是在這兩個國家上,並且勃朗峰並不是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山峰,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山峰是在中國的珠穆朗瑪峰,本文皮卡中國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阿爾卑斯山在哪個國家,同時為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的那些著名的雪山。
歐洲南部高大的山脈。西起法國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總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長約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東寬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脈主幹向西南方向延伸為庇里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方向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3段。西段西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幹氣候的分界線。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同時也是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遊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阿爾卑斯山脈,號稱「歐洲屋脊」,歐洲中南部最大的山脈,覆蓋了歐洲大部分的區域,有義大利,法國,瑞士,奧地利,德國等六個國家,但是卻只有瑞士,奧地利才能真正的算是阿爾卑斯型國家。
勃朗峰意為白色之山,又譯為白朗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位於法國的上薩瓦省和義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的交界處。山峰最高點在4807米到4810米之間,2005年十二月最新一次官方測得4808.75米。勃朗峰是西歐的最高峰,1786年8月8日首次被人類徵服。
在霞慕尼小鎮的前面為霞慕尼勃朗峰,是位於勃朗峰山谷狹長平原裡的一個小鎮,這個僅僅有萬餘口的小鎮,是攀登勃朗峰的最佳起點。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勃朗峰山頂上白雪皚皚,約有200平方公裡為冰川覆蓋,山上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是登山運的勝地。勃朗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最大旅遊中心。登上勃朗峰舉目四望,法瑞意三國的阿爾卑斯壯麗景象盡收眼底,群峰崢嶸,甚是美麗。
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遊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因此阿爾卑斯的在歐洲具有非常重要的環境優勢,就如中國的西藏新疆等一樣。原文地址:http://www.pikacn.com/news/201612/5496.html
1、阿爾卑斯山之多瑙河發源地
多瑙河在歐洲長度僅次於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自西向東流,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最後注入黑海。多瑙河流經10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支流廷伸至瑞士、波蘭、義大利、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捷克以及斯洛維尼亞、等6國,最後在羅馬尼亞東部的蘇利納注入黑海,全長2850千米,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030億立方米。
2、阿爾卑斯山之萊茵河發源地
萊茵河全長1320公裡,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裡程達886公裡;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所流經的是歐洲的主要工業區,人煙稠密。德國的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就在它的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
在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通過4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和74個河港與萊茵河聯成一體,7000噸海輪可由此直達北海。萊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樣,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塊裡程碑,上面標註著公裡數。萊茵河不僅保證了魯爾區的工業用水,還為魯爾區提供了重要的運輸條件。
正是依靠著這種便利的運輸條件,大批鐵礦砂和其他礦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運到這裡。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運輸十分繁忙,每天船隻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龍,貨運量居世界前列。
3、阿爾卑斯山之波河發源地
發源於義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科蒂安山脈海拔3841m的維索山,河流先由西向東流,至薩盧佐轉向北流,過都靈繞過蒙費拉託高地,然後在基瓦索再轉向東流,最後在託萊港以東20km處注入亞得裡亞海。
河流全長652km,流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3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31.8億立方米。
4、阿爾卑斯山之羅納河發源地
羅訥河發源於瑞士伯爾尼山的羅訥冰川,先由東向西流經日內瓦湖後進入法國境內,轉向南流,穿過汝拉山後又轉向西流,至裡昂後又轉向南流,最後在馬賽以西50公裡處注入地中海。河道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位於整個阿爾卑斯山區,第二部分位於阿爾卑斯山脈與侏羅山脈之間並切穿侏羅山脈,最後一部分從裡昂流至地中海。
阿爾卑斯山系在構造上為一年輕的阿爾卑斯褶皺帶,廣布於中歐南部和南歐廣大區域內,其延續部分還可伸展到亞洲和北非.阿爾卑斯山係為一高峻的弧狀山系,以南歐高大的阿爾卑斯山為主體,向東西分出四支延伸.向東一支過維也納後成一向東凸出的弧形山脈——喀爾巴阡山脈,過鐵門後折向東成巴爾幹山脈,越黑海接克裡木山脈和高加索山脈;向東南一支為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構成巴爾幹半島的西部骨架,越愛琴海連接小亞細亞的山地。
向南伸出的一支叫亞平寧山脈,構成亞平寧半島骨架,西折經西西里島,與北非的阿特拉斯山相連;向西伸出的一支叫庇里牛斯山,橫亙於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之間.阿爾卑斯山系所以具有如此獨特的走向,是與其形成的地質構造有關.當第三紀古地中海的沉積地層受到非洲板塊和歐洲板塊擠壓而發生褶皺時,褶皺具有逆時針的旋扭構造性質,才使阿爾卑斯山系具有獨特的走向;另外散布在古地中海中屬於南北兩大古陸的邊緣碎片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奧地利全境面積的62%都被阿爾卑斯山覆蓋,如果你選擇去奧地利滑雪,那麼你一定是個滑雪高手。從奧地利瑟爾登的滑雪勝地步行只需12公裡,你便可以到達一個冰雪與溫泉交融的天堂。
常常滑雪的人都知道,滑雪是極費體力的一項運動。當你筋疲力盡,手腳酸痛的時候,一個不需要走很遠就能舒舒服服躺下的酒店是多麼地貼心。
優質的運動和健身項目,包括有氧健美操的課程。兒童可以進入專門的兒童遊泳池,遊泳池邊的小吃部提供方便而美味的點心。
更多舒適的休閒方式還有日光浴,熱水澡,桑拿,以及SPA和按摩。想要保持身材的賓客可以在室內健身館鍛鍊身體。溫泉三個小時的費用為16歐元。
在滑雪之餘,來這裡的人都習慣泡溫泉舒緩神經。這個位於蘭根菲爾德公園區的酒店,以當地的雪山溫泉而著稱。在冰雪之下三個巨大的地熱泉吸引了大批的當地滑雪愛好者。一月來到這裡,享受在寒冷的冬夜坐在室外溫暖水池裡的愉悅。酒店開闢了50000平方米的水療區,包括大量的室內和室外泳池。
走進酒店大門,沒有花哨的裝修,簡單寬敞的大廳卻常常布滿了前來滑雪的顧客。酒店的內部設計是經典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典範,並且不失本地農舍的特有風情,更有令人驚嘆的阿爾卑斯山風光圍繞周圍。140個寬敞的客房和套間特別按「風水」設置,酒店裡大型健身中心還提供優質的運動和健身項目,包括有氧健美操的課程。
室內水療區設置了巨大的半弧形落地窗,讓享受溫泉的顧客也能一覽阿爾卑斯山的美景;室外泳池更為壯觀,按三角型分布的地熱溫泉背靠雪山,熱氣在自然的空氣中凝結成白色的霧氣。
長夏的某一天,我坐在Gstaad小鎮半山上的Grand Hotel Park酒店的陽臺上看風景。已是傍晚,對面的阿爾卑斯山脈一個不知名的山峰在陽光中一點點變暗。空氣中夾雜著青草、泥土,以及牛糞的味道,這種混合的味道讓我想起中國西南部鄉下的外婆家,是大自然的芳香氣息。
話說昨日的我,還埋頭在北京的辦公室裡苦幹活兒,今日便已身處萬裡之外的瑞士西南部的一個小鎮。10個小時的飛行和3小時的洲際火車增強了這種穿越之感,此刻我頂著沉重的腦袋,在這個阿爾卑斯山脈的小山谷中的陽臺上,感受一陣陣山風的撫慰和存在感。
從Grand Hotel Park酒店寬敞的陽臺放眼望去,感覺這個小鎮就是瑞士的鄉下。但是這個鄉下的一切井然有序:錯落有致沿山而建的一座座木屋,每座木屋必定四周鮮花環繞,庭院愜意;乾淨而平坦的柏油馬路在小鎮中交叉起伏,路上偶爾遇到騎行者、背包客,抬頭還能看到遠處飄過的滑行傘和纜車,提示著我們,這裡是運動愛好者的天堂;五分鐘走到小鎮的唯一一條長不過幾百米的主街道,兩旁布滿了奢侈品商店,從上至百萬的伯爵表店,到Gucci、LV時裝店,以及瑞士軍刀店,昭示著這裡與國內一般鄉下的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心中奇異感增強,這個鄉下的內涵如此豐富和奢華!
1、The Grand Hotel Park,看得見阿爾卑斯雪峰的陽臺
別看這裡地方雖小,豪華酒店卻不少。這些酒店大多都有上百年歷史,有的幾經易主,風格現代;有的仍由家族後人接管,並承襲著古老的貴族生活模式,接待著各國上流社會來客。
我入住的酒店是鎮上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Grand Hotel Park。這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五星級木屋度假酒店。早在1904年,酒店創始人漢斯和羅莎莉就決定在這裡買一些土地,然後建起了一座具有53間客房的豪華酒店。而這一年,鐵路已經通到格施塔德,很快這個小鎮變得備受遊客喜愛。特別是在1910年,酒店設施逐漸完備,採用中央供暖、使用電梯等,迅速吸引來很多歐洲皇室和名人。到了1918年,漢斯和羅莎莉的兒子Marcel Reuteler接手酒店。有著餐飲學院專業背景和倫敦知名酒店工作經驗的Reuteler精心管理酒店,使其贏得了更多國際客人的喜愛,蒙哥馬利元帥、摩納哥王妃格蕾絲、演員彼得·烏斯季諾夫等都曾下榻酒店並愛上這裡。但是在1987年後,酒店幾經易手;2003年,年輕的多納貝爾塔雷利成為酒店的主人。多納貝爾塔雷利對酒店進行大膽設計和裝修,並持續經營酒店業務。
據酒店的市場經理Winter女士介紹,2010年是酒店的100歲生日,酒店再次進行了新的裝修,整座酒店無論是床、衣櫃、地板、沙發,全由附近的伯爾尼小城生產的木材打造而成。天然的木色和木紋使人更加親近自然,猶如置身森林中,在木香縈繞中睡得更舒暢。
酒店每日的陽光早餐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清晨通透的光線照在餐廳大露臺,一點也不刺眼。我和同行的來自印度某家媒體的記者一起愉悅進餐,品嘗來自法國廚師精心烹飪的美食,以及瑞士山區裡特有的漿果。早餐後,只要靜靜在庭院裡坐上一段時間,都是極好的享受。沒有人聲鼎沸,沒有案頭工作,只有自己與內心對話,安靜、祥和。
午後時光非常靜謐,一些歐洲來的客人喜歡在庭院裡的小型遊泳池裡遊泳,然後再在泳池邊的樹蔭下躺著待上好一會。庭院中央有一個Mini吧檯,有Waiter隨時為你準備各種飲料。在這裡,鮮花綠樹、新鮮空氣、四周的森林和雪山,這一切都是奢侈品,在這裡卻是唾手可得。
2、冰川3000,制高點遠眺少女峰
前往冰川3000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過程,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擁有諸多的雪上運動項目,還有完美的視角——在它的制高點,你可以把阿爾卑斯山的主要山峰收納眼底!
給我們帶隊的Vivienne,是Gstaad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大學剛畢業的瑞士姑娘。和眾多瑞士青年一樣,她們經常在夏季到冰川附近露營,並介紹我們認識一種只有高海拔才有的花兒,貌似中國叫做雪融花。而另一位瑞士姑娘叫Kerstin,40歲左右,心態非常好,在前往冰川3000的路上,給我們介紹了頭晚上她和朋友一起在酒吧狂歡蹦迪的情形。
隨著纜車的不斷攀升,龐大的冰體在我們眼前壯大,如倒塌的山般直壓過來,引來不少尖叫。不少來自歐洲家庭的父母帶著五六歲、八九歲的孩子,全身戶外武裝來冰川,給他們講解冰川的故事,培養他們獨立和不畏艱險的精神。而這在國內是比較少見的。站在海拔近3000米的觀景臺上,我稍微有點喘氣,孩子們卻聲音嘹亮,看到冰川非常激動。
一一體驗了高海拔的雪上項目,慣例地引發一陣陣尖叫後,我們搭上如坦克般的雪地車前往餐廳觀景臺。
開雪地車的帥哥扎著一頭朋克青年般的馬尾,墨鏡之外的皮膚發紅髮亮,打過招呼後大大方方與我們合影,拌著怪相逗我們發笑。我在想,是什麼讓他能夠一年如一日守在這雪白視野中重複著千篇一律的路程?看他和Kerstin愉快的交談,談天氣,談遊客,沒有絲毫倦怠。
雪地車在開闊的雪地上前行,發出轟隆隆的聲音,捲起大量雪粒飛起一兩米高。大約一刻鐘,我們到達了冰川3000上唯一一家高海拔餐廳——Refuge I'Espace。這是一家由一位瑞士著名建築設計師設計的餐廳,餐廳屋頂上的大平臺即是觀景臺,一些歐洲名峰如馬特宏峰,勃朗峰和少女峰等的雄姿,可以盡收眼底。這些山峰中,最有名的要數少女峰了,它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之一,海拔4158米,橫亙18公裡,宛如一位恬靜的少女,披著長發,銀裝素裹。她的下面是歐洲最大、最長的阿雷奇冰川。2001年,少女峰連同阿雷奇冰川、比奇峰的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也是阿爾卑斯山裡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
3、愛上奶酪,從涮火鍋開始
說實話,我一直對奶酪不太感冒,不像一些朋友,對每一款奶酪的品嘗都能說出道道。在Gstaad,當奶酪成為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我就開始習慣並嘗試慢慢品味這種健康食物。
還記得到達的當天,我們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個湖畔木屋用晚餐,當晚的主餐是奶酪火鍋涮麵包,面對著一鍋新鮮的奶酪,我近乎暈倒,正如我不喜歡豆汁一樣。Vivienne殷勤地為我涮麵包,睜眼看著我把沾滿奶酪汁的麵包吃下,然後充滿期待滿臉微笑地看著我。
那個晚上我沒吃飽,幾乎在回到酒店的瞬間就點了中式雞肉飯。看來Grand Park酒店還是很人道,居然在這個街上難見亞洲人的地方準備了中餐。在之後5家豪華酒店的參觀的午後雞尾酒或者晚餐中,我們全面品嘗了Gstaad全鎮最精緻的食物,牛肉、鹿肉、魚肉、魚子……口感鮮嫩,絕對是無公害的食物。而每餐也必有奶酪品嘗。
最後一天在Vivienne和Kerstin的帶領下,我們觀看了奶酪製作工藝。我們搭乘纜車到達附近的山頂,這裡住著奶酪農民Peter一家。尚未到達家門口,兩位身著瑞士民族服裝的長號手站在開滿野雛菊的草地上揚號歡迎,他們襯在遠處雪峰中,構成一幅標準的明信片畫面。
在屋裡,Peter正在熬一鍋鮮奶,在我們的參觀下進入奶酪製作流程,如同中國的豆腐製作一般,經過熬製、過濾、壓制等流程;不同的是,奶酪製作更需要精確,需要測量水溫,並經過一晚上的發酵。牛奶熬好後,形成大大小小如米粒的奶脂顆粒,帶著天然的淡淡奶香。小Peter大約十三四歲,有著農民孩子怯怯的眼神,把存放的奶酪切片,我們坐在門前山頂上品嘗地道的奶酪,喝著甜茶,聊著家常。上午陽光普照,雪山發著銀光,鮮花開滿山坡,光陰是如此美好!
5000多年前的人長什麼樣?他們吃什麼?做什麼?
近日,在義大利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舉行了一個展覽,這裡存放著可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屍。為紀念這個名叫「奧茨」的「冰人」發現20周年,該館近日展出其最新復原的頭像。本期特邀體質人類學和生物考古學者、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李法軍,解讀「冰人」研究背後的技術秘密。
1、阿爾卑斯山冰屍發現
阿爾卑斯山驚現5000年冰屍
「冰人」奧茨大叔的故事,得從阿爾卑斯山的奧茨山谷說起。
1991年9月,來自紐倫堡的一對德國登山夫妻走到奧茨山谷塞米勞恩峰時,走在前面的赫爾穆特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他吃驚地發現:原來這是一具赤裸乾癟的屍體!屍體是俯臥的,大部分冰封在冰川裡。妻子埃裡克在一旁嚇壞了!赫爾穆特堅持用最後的膠捲給屍體拍了照,並在下山的路上向管理部門報警。
因為靠近奧地利,屍體最初被運放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一個停屍房裡。就是在這裡,死者的真實年齡被弄清,震驚整個世界:原來,這男性死者不是現代人,而是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被發現時已經是5000多歲的老人家!考古學家們用發現地奧茨山谷的名字,給這名男士起了個「奧茨冰人」的代號。
奧茨被譽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紅銅時代歐洲男性天然冰屍。經過更細緻的鑑定,奧茨去世時的年齡被確定在45歲。
2、阿爾卑斯山冰屍謎團
(1)大叔幹啥的?
銅匠、牧羊人皆可能
奧茨頭髮裡銅和砷的含量很高。奧茨遺體旁邊的銅斧,也是99.7%的純銅。於是,有專家猜測,他可能參與了銅的冶煉過程,也許是個銅匠。也有考古學家通過對奧茨的脛骨、股骨和骨盆進行分析,判定他經常在山區跋涉,所以奧茨也很可能是高海拔地區的牧羊人。
李法軍表示,銅匠、牧羊人都可能是「冰人」的職業,只有經常在冶煉的環境中,身體才會吸收這麼多元素,這些元素會沉積在頭髮中。並且,從骨骼發育和關節磨損程度,我們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職業身份。經常靠腳力的人,下肢骨骼會比較粗壯,而且骨骼密度會比較大。經常挑扁擔的人,鎖骨位置會有明顯的磨損。經常拉弓射箭的人,你可以看出他肩胛骨關節處的磨損。「我們的行話叫『功能壓力分析』,即便只剩下枯骨,我們也可以從骨骼、關節中,發現很多死者生前的職業信息。」
(2)死因是什麼?
箭傷還是圍毆
從指甲上的三條博氏線(即指甲上的橫溝)痕跡,考古學家能夠判定奧茨死前半年曾病了三次。最後一次發生在他死前兩個月,病情持續了兩周。因為技術限制,大家早年對奧茨的死因並不甚清楚。直到2001年,得以給奧茨做CT掃描後,大家才發現,原來他的左肩裡頭插著一個箭頭。這支背後射來的暗箭刺進了奧茨肩膀裡。有可能箭柄被奧茨撇斷了,可箭頭仍倒鉤在肉裡,拔不出來。有學者論斷,奧茨很可能死於箭傷引發的失血過多。但同時,還有其他的理論認為,有可能是四個人合力謀殺了奧茨。他身上有淤傷痕跡,也有被割傷的痕跡,有人拿石塊擊中了他的頭部。未發表的DNA報告宣稱,有4個人的DNA在奧茨身邊的匕首上、箭頭上、衣服上被發現。奧茨不太正常的臉朝下的死亡姿勢,也讓人懷疑他是否因失血而死。然而,4個「殺手」也有可能是奧茨的「同伴」,他們在路上遭遇臨近敵對部落的襲擊,扶著受傷的奧茨在山上疲於奔命。
(3)大叔長啥樣?
滄桑瘦弱遠古犀利哥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近發表文章指出,歐洲「冰人」奧茨沒有早年復原版本塑造的那麼壯碩、健康。「冰人」樣貌的早年版本,是由一個有人類學基礎的藝術家約翰•格科復原出來的。格科運用奧茨的解剖學數據和一些歐洲現代男性的數據,拼出了他的樣貌。這個復原頭像在考古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發現「冰人」20年後,三維成像技術更加完善,最新還原出來的新面容則讓「冰人」的不少粉絲感到失望,原來他並不豐滿魁梧、面色紅潤,而是個看起來瘦弱、蒼老又邋遢的大叔。但同時,新的面容也個性十足,讓人過目難忘。
對此,李法軍說有不同的樣貌版本很正常。他很欣賞最新頭像把奧茨做成不那麼對稱、有點邋遢頹廢的樣子:「真實的人臉都不是對稱的。個性化、不完美地表現人物,也是一種回歸真實的大趨勢。」
奧茨穿的衣服是多種毛皮混搭拼貼的鬥篷,打著綁腿。李法軍笑言,相對希臘文明以及中國文明,西歐國家的文明發展得比較晚。公元前3300年,中國可能已出現絲綢製品,即將迎來夏朝這樣的禮制國家。而西歐的部族還在森林裡過著狩獵為主的生活。
(4)最後一餐吃了啥?
肉食、穀物和水果
考古學家分析奧茨腸內的殘留食物發現,他在死前吃了兩頓大餐,可謂是他死前八小時最後的盛宴。一餐是羚羊肉,另一餐是紅鹿肉。肉食以外還伴有穀物和水果。亞麻、罌粟的種子也在消化道殘留下來,還有野李子的果核。他吃羚羊肉的那一餐,通過孢粉分析,考古學家們認為,他是在針葉樹樹林裡享用的。考古學家們確定奧茨死於春季。他肚子裡的小麥是夏末才熟的穀物,而野李子則是秋天熟的果實。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對食物進行儲藏了。
「通過殘留的化石、骨骼和毛髮,測量碳、氮含量比例,我們可知死者大體的飲食結構是怎樣的。」李法軍說,「牙齒磨損的方式和程度也可以拿來甄別死者生前愛吃肉,還是多吃水果蔬菜。像一個北方吃麵食長大的人,和一個南方吃海鮮長大的人,牙齒磨損的痕跡是不同的。」
原來,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個體生活史最好的濃縮。李法軍說,歐洲的考古學家很樂於還原對象的生活細節,而國內學界也開始學習這種微觀的視野,把跨時空的遺骨所傳達的信息反覆進行精細的再發掘。
(5)大叔哪裡人?
義大利小鎮度過了童年
通過孢粉分析等技術手段,考古學家們能判斷出奧茨的童年在義大利博爾扎諾北部一個叫Feldthurns的村莊度過。後來,遷到了Feldthurns北邊50公裡的村子生活。2008年,義大利卡梅裡諾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他的線粒體DNA,從遺傳學角度確定了他的種群類型。
在談到DNA鑑定技術時,李法軍表示,這已經成為目前考古學界的共識。「如果說十幾年前,還有人懷疑該不該做DNA分析的話,如今,大家一致關心的是去哪裡做DNA。」李法軍說,「過去大家還是做片段式的DNA分析,最新的潮流是給古遺體做全序列測序,這也是未來的方向。」
這能讓死者全身都復原。我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死者,包括他的種族、健康狀況、家族病史等等。
3、阿爾卑斯山冰屍傳說
神秘的「冰人詛咒」
奧茨「冰人」在全球流傳甚廣的還有那神秘的「詛咒」。在他被發現後陸續有7名與奧茨有過接觸的人死於非命:
1991年,德國的法醫賴納•亨恩徒手將奧茨的骸骨從雪堆中挖掘出來。第二年他遭遇車禍,頭部受撞擊而死。
第二個死去的是庫爾特•弗裡茨。他是引導直升機搬運奧茨的嚮導。在1993年的一次登山中,他遭遇雪崩身亡。
第三個死去的是賴納•赫爾茨,唯一一名被允許將「冰人」發掘全過程拍攝下來的記者,他在2004年死於腦瘤。
接著,厄運降臨到發現者赫爾穆特•西蒙身上。2004年10 月,當他舊地重遊時,在「冰人」發現地點附近遭遇惡劣天氣,失足墜入懸崖摔死!更玄的是,就在西蒙的葬禮舉行後一小時,負責上山搜救並發現了西蒙屍體的救援隊隊長迪特爾•瓦內克猝死於心臟病。
2005年10月,63歲的澳大利亞考古學家湯姆•羅伊扎死在家中。12年前,他開始從事對「冰人奧茨」的研究後不久,就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血液病。
李法軍介紹,像法老的木乃伊,在發掘之初確實有細菌感染的可能,有考古學家因此而喪命。因此,現在的墓葬考古通常都會敞開通風幾天,再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工作。
4、阿爾卑斯山冰屍延伸閱讀
(1)北歐的沼澤木乃伊
皺皺巴巴、滿頭紅髮,看上去如同惡魔,但他們是獻給眾神的祭品。
3個英國水手的冰凍木乃伊。它幫助人們解開了歷史上最大的航海之謎——為什麼這配備了最好的船隻,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由129個人組成的富蘭克林遠徵隊會一去不復返?
(2)新疆木乃伊
它出土於中國西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屬於遊牧民族的木乃伊。他們改寫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起始時間。
(3)中外著名木乃伊
一聽到木乃伊這個詞,人們最容易想起的是古埃及留下來的乾屍,人們眼前浮現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和被白色亞麻布包裹的法老。實際上,木乃伊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多數木乃伊生前只是普通人。他們的屍體被時間和自然不經意地保存了下來。它可能是「冰人」或乾屍,只要骨頭上有組織,並被保存下來,就是木乃伊。
古埃及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拉美西斯木乃伊除了引導科學家分析研究古埃及歷史之外,還引導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空前的試驗:現代科學能夠複製古老的埃及木乃伊技術嗎?
(4)印加兒童木乃伊
他們是古人為安撫神明獻上的犧牲品。美國紐約州賓厄姆頓大學人類學家託馬斯•畢森博士這樣描述這些孩子的屍首:他們有的頭部被敲打致傷,有的被割開咽喉而死,有的則是被活埋了。這是那個年代獻祭的幾種方式。孩子們死於非命的屍體把人們帶回到5個世紀以前。
歷史是有生命力的,歷史是人類祖先活動的足跡。然而,站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抬頭仰望,看到的只是茫茫白雪和蔚藍色的天空,這安靜的小鎮,無處尋找專賣歷史資料的店鋪,只有整潔的街道,悠閒的行人,和幾輛懶洋洋的計程車。
山頂上,有一支金色的十字架,那就是我們這一天的目的地。臨行前,我又向著山頂望了一眼,才知道為什麼過去那些文人,總是喜歡用「聖潔」這樣俗套的字眼,去形容那巍峨的高山。純潔的雪,包裹著那頹廢的巖石,只有山間一些光滑的地帶,才露出它的原貌來,就像眼睛不夠精彩的女人只露出了香肩,仍然會迷倒來來回回的男人。
我們的火車向山上緩緩前進,在半山腰的地方偶爾停滯,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松樹,挺拔向上,剩下的,就是一片發著光的白色,陽光照在上面,反射到眼睛裡,使人覺得似乎真的來到了某種仙境。列車向前駛去,穿越一座望不到頭的隧道,最後停靠在路邊。
推開門,浪漫的世界被整個塞進視線裡。一條平滑的坡道,從高處直瀉下來,像一條不會流動的瀑布,在潔白的掩護下,與天空相接,仿佛是一條通往天國的路。我和朋友租來滑雪的器具,在那片純潔的色彩中行走,汗水夾雜著快樂的成分,從臉頰上滾落下來。我每向前走一步,就嘆一口氣,而後又會有幾顆汗珠滾下,我又向前走,又嘆氣,於是汗珠又跌落下來。
我向下滑去,寒風在臉上拍打,清爽掃除了久久徘徊於腦際的壓抑。在半道上,我險些跌倒,稍做調整,於是又投入到那白色的世界中去了。運動過後,換回便裝,我們乘坐那輛搖搖晃晃的纜車,凌駕於所有美麗之上,向著這個國度的最高處行駛而去。
在那和天融為一體的地方,我伸出手去,將笑容留在了照片中。山頂一端,是那支金色的十字架,上面寫著2900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些重重疊疊的山峰,這時看上去,都仿佛跪在一旁的大臣,正在朝拜至高無上的女皇。而我,則站在她的皇冠上。
從阿爾卑斯山走下來,沒有歷史的深邃,卻著實為它的清新所感染。又一次站在山腳下,抬頭仰望,她變成了我心中的美女。在我心裡,最聖潔的女孩,並不一定真的擁有華麗的外觀,只是在冰雪聰明的掩護下,欣賞她的人,將目光對準了她的香肩。她並不一定真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她卻能夠看到更遠的地方。站在她身旁,自己的眼睛也亮了起來,自己的情懷,也足夠容下那一座座巍峨的高山。
只是,我不能在此地久留,因為還有更高的山峰等著我去攀登。
跟我說聲再見吧,我的阿爾卑斯山
很多人旅遊都喜歡去雪山,尤其是現在正值冬季,更多的人願意在雪山上進行旅遊,下麵皮卡中國的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世界上的那些雪山景點。
1、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座落在中國境內部分,為我國最大的山。做為整個山脈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和最新褶皺形成的山脈。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與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國的邊境線上,其主要部分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喜馬拉雅」,是梵文的譯音,意為雪之家。
山東西長約2400公裡,南北寬約200-300公裡,平均海拔高度為6000米以上,山勢高峻林立,高峰雄偉,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雄踞地球之巔,刺破青天,昂首天外,俯視群山,為萬山之首的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我國西藏自治區與友好鄰邦尼泊爾的邊界線上。
2、K2
喬戈裡」,是藏語,意為「白色女神」。它是喀喇崑崙山脈的主峰,又稱K2峰。K2位於北緯35°53′,東經76°31′,坐落在喀喇崑崙山的中段。屬中國的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境內。1954年7月31日, 義大利探險家裡諾·雷斯德裡和阿奇裡·科帕哥諾尼首先登頂。K2是國際登山界公認的八千米以上攀登難度最大的山峰,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沒有冬攀成功的8000米級獨立山峰。
3、卡瓦格博峰
梅裡雪山有13峰,卡瓦格博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為雲南第一峰。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峰型有如一座雄壯高聳的金字塔,時隱時現的雲海更為雪山批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被譽為「雪山之神」的卡瓦格博作為「藏區八大神山之首」,享譽世界。
4、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徵,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嶽」。富士山位於本州中南部,東距東京約80千米,面積90.76平方千米,海拔3776米,山峰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山體呈圓錐狀,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 、「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讚美它。
在富士山周圍100千米以內,人們可看到富士山美麗的錐形輪廓。自海拔2300米至山頂一帶,均為火山熔巖、火山砂所覆蓋。因此在這一地區,既無叢林又無泉水,登山道也不明顯,在沙礫中僅有彎彎曲曲的小道。在海拔2000米以下至山腳一帶,有廣闊的湖泊、瀑布、叢林,風景極為秀麗。
5、馬特峰
海拔4478米的馬特峰是美國著名派拉蒙電影公司LOGO的原型。馬特峰一柱擎天之姿,直指天際,其特殊的三角錐造型,更成為阿爾卑斯山的代表,每當朝暉夕映,長年積雪的山體折射出金屬般的光芒,攝人心魄。
6、麥金利峰
麥金利(MT.Mckinley)原名稱迪那利山,聳立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境內,是北美洲最高峰,海拔6195米。是最早徵服北美大陸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或是印地安人沿用久遠的名字。1800年又以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命名。
7、艾格峰
現代登山運動源於科學家對高山地帶的探索,但民間卻有著另一個浪漫的傳說。在阿爾卑斯山上,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雪線附近,生長著一種野花,人們叫它高山玫瑰。這種植物生長的地方已經接近「高山植物禁區」了,採摘它十分困難。
傳說,很久很久以來,阿爾卑斯山區的居民一直流行這樣的風俗:當小夥子向姑娘求愛時,為了表示他對愛情的忠貞,就要克服重重困難和危險,勇敢地登上高山,採摘「高山玫瑰」獻給自己心愛的姑娘。高山玫瑰,那灰白色的花朵實在沒有任何驚人之處,但它卻把人們引領向群山。
總結:人類需要逃離地球的引力,就需要攀登高峰,而攀登高峰就是需要克服地心引力,雪山就成了很多人一直在追求的東西,許多人在挑戰命運的時候都會想著去攀登雪山山峰,其中珠穆朗瑪峰以及阿爾卑斯山就是人們經常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