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14日下午,韓國當紅女星崔真理(藝名雪莉)被證實在家中自殺身亡,年僅25歲。據了解,其生前患有抑鬱症,曾長期遭受網絡暴力。
雪莉離世的消息引爆全網,除了因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感嘆、惋惜之外,還湧現了大量關於其受網絡暴力的評論,「當你開始死去,全世界突然愛你」「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有罪,但每一片雪花都認為自己無辜」等語句刷屏。
昔日鮮妍動人的少女選擇以極端的方式同世界揮手告別,結束了短短的一生,令人痛心唏噓。然而,大規模的「雪花有罪」論調,演變成的卻是走味的煽情和二元論的攻擊與爭吵。人們任憑感性和情緒掩蓋最被應該關注的事實本身,話題就這樣在莫名其妙的爭論中失焦。「雪花有罪」論,不該成為主流聲音,出現在公共輿論的焦點視野裡。
首先,「雪花有罪」論,將雪莉的死亡歸因於網絡暴力,從而得出「每一個看客都是劊子手」的結論,這一邏輯是簡單粗暴的。根據官方消息,雪莉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並曾在三年前自殺未遂。抑鬱症病人的痛楚是十分複雜、難以描述的,裡面或多或少有網絡或現實惡意的影響,但是將其自殺的原因完全推給網絡暴力,實際上是懶於思考的表現,將問題簡單化,變成了想當然的輕易定論。而單就網絡暴力問題客觀來講,雪莉本身作為藝人,也選擇了最不適宜的方式來面對大眾,我們不能只是因為她的大膽勇敢,就忽視這種不妥。網際網路的真空環境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等,緊隨其後的便是偏見,大眾不能看到鏡頭下真實的她,只能通過接收到的信息來作出自己的判斷。或許雪莉本可以用更加成熟圓潤的方式,來扭轉印象、證明自己,而非用固執的、「橫衝直撞」的方式抵抗偏見,應對矛盾。她的做法反而加深了雙方的誤解,其實也潛在地為網絡暴力推波助瀾,間接為這場悲劇擔責。
其次,高聲吶喊「雪花有罪」論並不代表真正的理智與反思,而往往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跟風,甚至成為某些人博眼球的手段。「沒有一片雪花無辜」永遠會被反覆談起:無人施救,我們要談;公車墜江,我們要談;藝人自殺,我們也要談……然而,鋪天蓋地的抱不平、傷懷、弔唁背後,有多少人是在認真嚴肅地審視整個事件,關注高壓環境的娛樂圈生態,關注抑鬱症患者的現實困難;又有多少人只是在蹭熱度跟風,販賣人血饅頭?與此相似的,還有發生惡劣性質的社會新聞時滿屏的「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這些口號漸漸成為了用以博人眼球、標榜自己廉價同情心的方式,甚至成為了某些人站在道德高地,將沉重的罪責強加給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對其進行道德綁架的資本。其實,他們眼中的「烏合之眾」只不過是過著自己生活的多數普通人,「她就是被你這種沉默的路人害死的」,在說出這種話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成了用偏見來誤解他人的茫茫雪花中的一片。
美麗的生命在最好的年華凋零,是不幸,鍵盤俠應當受到譴責,民眾也應當被警醒。人命關天,平凡人的惻隱之心和對生命的關切尊敬,我們不能否認,也不應惡意揣測。然而,在尊重死者、惋惜感嘆的同時,何不換個更加理性的方式來反思,而不僅是跟風似的刷屏、輕描淡寫的煽情和自私粗暴的攻擊爭論。
希望不再有下一次,若不幸真的有下一次,希望不再聽到「每一片雪花都不無辜」。我們期望類似事件不再發生,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每一次悲劇發生後,留下的不是那刷屏的句子,而是每一個人心中生長的善意。
文/彭美琪(中國人民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彭美琪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6/612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