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現在飄舞的「柳絮」其實主要是榆四脈綿蚜
昨天中午,有記者在南京中山路看到,一路上「柳絮」紛紛揚揚。「遮陽傘都擋不住。」市民王女士抱怨說,這些「柳絮」太過輕盈,風一卷,什麼地方都能鑽進去,感覺戴口罩都沒用。一團「柳絮」飄落在身上,仔細一看,竟然會動,「是蟲子,還留下一些類似水漬的痕跡。」王女士納悶地說,感覺每年5月初柳絮就該飄完了,「原來是蟲子,這樣走在路上,對人體有害嗎?」
「今年柳絮飄的時間確實長了一點,這和氣溫有關。」南京市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處長李銘介紹說,往年差不多五月份就接近尾聲了,今年氣溫偏低,「熱一兩天,又降溫,反反覆覆。」他說,索性一下子氣溫保持一定的高度,一周左右,最多十天也就飄完了,「現在都飄十幾天了,感覺還沒飄完,法桐毛毛也是同樣的道理,今年飄的時間也略長些。」
現在飄的主要是蟲子
空中飄舞的確實有柳絮,那看到的「蟲子」又是什麼?南京市園林科研所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主要是榆四脈綿蚜和木蝨,肉眼很難看出這兩種蟲子的區別。放大鏡下,綿蚜和蒼蠅有點像,不同的是,它渾身長滿了毛茸茸的「蠟毛」。「這兩種蟲子形態完全不一樣,木蝨會大一點,目前飄的以綿蚜為主,『身材』2毫米都不到。」她說,它們都是白絮狀的,成群結隊時,所以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柳絮。從目前監測的情況來看,鼓樓區和玄武區偏多一些,建鄴區基本沒有,「溫度、溼度、樹種等造成『小環境』的差異導致的。」她解釋說,建鄴區區域相對空曠些,和玄武、鼓樓兩個區相比,溫度和溼度上肯定有差別,再加上榆樹、桂花和海桐這些綿蚜愛「棲息」的樹種,玄武和鼓樓兩個區也多一些。
究竟該如何防治?該負責人表示,這兩種小蟲子不是益蟲,但也算不上害蟲,它們在大自然中都有「天敵」,比如瓢蟲和食蚜蠅等,「這些『天敵』,南京都有的。」她說,這兩種蟲子都有生命周期,幾天到幾十天都有,它們主要是吸取樹上的一點點汁液來「謀生」,對植物、對人體都無害。而且它們不會鑽到人體內,碰到皮膚也不會過敏,它們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個小生命,如果掉在身上,可以用嘴吹吹,自然就「知趣」的走開了。市民發現的「水漬」其實是這些小蟲子分泌的蜜露,是它們的排洩物,「味道和蜂蜜一樣,是甜的。」她說,考慮到它們是無害的,一般不會去防治,目前已經通知了各個區園林部門,一旦發現大面積出現,就適當的噴灑點農藥,「噴灑農藥反而會汙染環境,儘量不採用這種方式。」
蟲子榆四脈綿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