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拉入門教程

2021-01-13 KX魔法學院







原著:Marc H. Gerstein 

 

1.導言

 

I.關於拼寫

    顯然,關於卡巴拉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應該拼作Qabala、Kabballa、Cabala,還是別的什麼。在希伯來文中,對於卡巴拉有著統一的一個名詞和拼寫方式,如果用其相對應的羅馬字母來表示,這個詞語應該拼作QBLH。如今,用羅馬字母QBLH來表示猶太族的卡巴拉,而用另一種拼法來表示基督徒或神秘學的卡巴拉,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習慣。為了使用的方便,在這裡將統一使用一種拼法:Qabala——這種拼寫不僅簡單,而且在發音上也十分接近希伯來文的原文。 

 

II.關於神

    世界的創造者、最高的存在、潛在於宇宙萬物之下的核心智慧……不同的人對神有著不同的理解。從根本上說,卡巴拉是猶太教體系內部的一個神秘學系統。因此,卡巴拉相關著作的風格和內容都較為傾向於猶太傳統,對於神的討論也不例外——卡巴拉中的神,通常被人格化地描繪為一個男性的形象。當然,多數情況下,即使你將此處的「神」替換為別的什麼同類名詞(譬如「道」、「天地」什麼的),也並不會影響你對這篇教程的理解——雖然基於種種原因你會發現,將神性的本源理解為一個女神的形象最終可能會導致混亂。關於神性的性別討論可以牽涉到各種十分複雜的問題,在這篇教程中,作者依舊將會忠實於卡巴拉的猶太淵源,將神性描繪為男性的形象(譯註:猶太教所說的神,自然就是《舊約》裡面那個上帝。本書中還是按照比較古典的譯法譯作「神」而不用「上帝」)。 

 

III.關於矛盾

    即使是在猶太教內,也有著各不相同的卡巴拉理論流派。應當指出,作者在這裡介紹的僅僅是尋求卡巴拉的「一條」途徑(主要參考了Luria的理論,也借鑑了部分Ari的理論),而不是「唯一」途徑。而即使是在同一理論流派內部,也可能有大量的概念,乍看上去彼此並不一致。這裡要建議各位讀者,開始的時候只要簡單地在每個概念各自的背景下去理解它們,而不要急於將這些零散的概念整合成一個完美的體系。最後你將會發現,雖然存在著一些看上去彼此矛盾的地方,但事實上所有的這些理論卻能完整地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 

 

IV.關於使用希伯來字母表(拆字法) (聖名之路)

    卡巴拉中最重要的前提假設之一,就是希伯來字母表具有神秘的意義,其中每個字母都隱藏著神秘學的重要涵義。猶太神秘學家們發展出一些拆字的技巧來分析這些字母,將外行人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句巧妙地聯繫在一起——這些技巧將在下面的章節中進行介紹 

 

2.卡巴拉式的分析法——拆字法


  卡巴拉理論系統最重要的前提假設之一就是:希伯來字母表是富有神秘意義的,其中的每個字母都具有各種神秘學內涵,從而在神秘學的各個領域中佔有其一席之地。猶太的神秘學家們發展出一些技術(譯註:以下通譯為拆字法)來分析這些字母,將不經意看來似乎毫無關聯的詞句聯繫在一起。

  這裡將要介紹的拆字技術可能會讓入門者覺得龐大繁雜而毫無頭緒。不過我們現在僅僅處於起步階段,所以沒有必要掌握到可以熟記於心,丟開書本憑記憶運用的地步。這裡更主要的是要讀者熟悉並接受這些技術本身的存在,這樣才有可能接受之後將要介紹的相關概念的正確性。

  如果讀者想要在拆字法方面作更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在此處可以推薦三本相關的書目:Cabalistic Encyclopedia,作者David Godwin,圖書編號Llewellyn ISBN 1- 56718-324-7777 and other Qabalistic Writings of Aleister Crowley ,圖書編號Weiser  ISBN 0887728-670-1 The Spice of Torah - Gematria,作者Gutman G. Locks,圖書編號Judaica  Press ISBN 0-910818-58-4

 

I.數字對應法

  這是拆字法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每一個希伯來字母都對應著一個數字,例如第一個字母「Aleph」對應數字1,第十個字母「Yod」對應數字10。但是第十一個字母「Kaph」對應的是20而不是11,接下來第十二個「Lamed」對應30......每個數字只有開頭的第一位數不是0,以此類推(見下表)。將一個完整單詞中每個字母所對應的數值相加,我們就可以得到這個單詞蘊涵的數值。

 字母     數值

Aleph   A   1

Beth     B   2

Gimel   G   3

Daleth  D   4

Heh      H   5

Vau      V   6

Zayin    Z   7

Cheth   Ch  8

Teth      T  9

Yodh    Y  10

Kaph    K  20

Lamed  L  30

Mem    M  40

Nun      N  50

Samekh S 60

Ayin      a'  70

Peh       P  80

Tzaddi  Tz 90

Qoph    Q 100

Resh     R 200

Shin      Sh 300

Tau      Th 400

  這種數字對應法是猶太神秘學者們將不同的詞彙聯繫起來的重要工具,舉個例子。生命樹中的第四個源質「仁慈」(譯註:Chesed,這個單詞是由希伯來文音譯為英文而來的詞彙,以下提到「發音為」均為英文音譯。「源質」原文sphere「球體」,生命樹中每個球體即為一個「源質」Sephirah,以下不分),在希伯來文中的寫法是ChSD(註:在本書中,凡希伯來文中出現的小寫字母,都是與之前的大寫字母連在一起作為一個獨立字母出現的。譬如此處的Ch就是字母「Cheth」的縮寫,Sh代表「Shin」,以此類推。T一般代表「Teth」,不過還有兩個字母有類似T的發音但寫法不同,一個是寫作Tv的「Tav」,而「Tzaddi」按照發音被寫作Tz)。

  冗長的注釋之後,讓我們回到數字對應法。Chesed在希伯來文中寫作ChSD,按照數字對應表,Ch (cheth) = 8,S (samech) = 60,D (daleth) = 4,做一個簡單的加法8+60+4就得到了72。我們又看到還有另一個單詞也有著72的數值:GLGVL(發音gilgul),這裡72是G (3) 加L (30) 加G (3) 加V (6) 加L (30)而得。GLGVL的意思是「輪迴」,在卡巴拉中用於描述重生。因為GLGVL(輪迴)和ChSD(仁慈)都等於72,所以卡巴拉中就認為這兩個詞在神秘學意義上是相關的。

  將仁慈和輪迴相聯繫起來是數字對應法的經典例子,不過由這種基本觀念引申拓展所至的範疇,遠不止於嚴格的詞對詞關聯。例如,我們也可以將單詞與數字聯繫起來。卡巴拉的核心是生命樹的32條「路徑」,在希伯來文中,32寫作LB(lamed = 30; beth = 2)。同時也正存在著一個希伯來單詞LB(發音為lev),翻譯出來就是「心」的意思。如果顛倒過來寫成BL,依照數字對應法我們依舊可以得到32——雖然在算術上這是不必要的。這裡我們開始進一步延伸數字對應法:字母B(Beth)是希伯來文《摩西五書》(譯註:即聖經《舊約》初五卷,由《創世記》至《申命記》)中第一個單詞BRAShYTh (發音「bereshit」,即「最初」)的第一個字母;字母L(Lamed)則是《摩西五書》中最後一個單詞YShRAL (發音「Yisrael」,即以色列)的最後一個字母。

  這樣,通過拓展後的數字對應法就可以看到,卡巴拉的32條智慧之路徑不僅僅與心聯繫在一起,還覆蓋了整本《摩西五書》。此外還有更多——上面轉換到《摩西五書》的BL在希伯來文中本身也是一個詞彙,讀作「bal」,意思是「不」,因此「不」這個詞也與心、32條智慧之路以及整本《摩西五書》相連。「不」怎麼會與這些概念相聯繫呢?作者打算把這個問題留給讀者自己思考。

  藉助數字對應法我們還可以做另一件事情——將一個單詞和一個句子聯繫起來。分析ALPh這個詞(意思為字母Aleph,就像英文中的單詞alpha意思為字母A),A (1)加L (30) 加Ph (80)得到數值111,而這同樣也是整個句子AChD HVA ALHYM(發音Achad ho Elohim)的對應數字(A+Ch+D+H+V+A+A+L+H+Y+M=1+8+4+5+6+1+1+30+5+10+40=111)。而這整個句子翻譯過來就是:「他是一個神」。

  顯而易見,古典的數字對應法也好,更不用說拓展後的,是在看似無關的概念之間建立神秘學意義聯繫的極其強大的工具。

(譯註:在現代卡巴拉中,為了取得與塔羅22大阿卡納的聯繫,經過長期反覆的修正,最終產生了22條路徑的現代生命樹版本。雖然變化如此之大,但每一條路徑的修改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在卡巴拉各種核心理論的範疇內嚴密而謹慎地進行的,並沒有產生體系上的矛盾)

 

II.展開法

  在這種名氣相對較小的拆字法中,單詞中的每個字母都被看作一個完整單詞的首字母,因此一個希伯來單詞也就是一個句子的首字母縮寫。試著分析《摩西五書》的第一個單詞:BRAShYTh。假設每個字母都是一個單詞的首字母,我們可以把它展開為這樣一個句子:BRAShYTh RAH ALHYM ShYQBLV YShRAL TVRH,意思是:「最初,神看出,以色列將會聆聽《摩西五書》的教誨」。

 

III.換字法

  這是一種更加複雜的系統,它制定出一張字母配對表,每個字母都和另一個字母互相配對。把一個單詞中的每個字母都換成它的配對字母,就得到了另一個單詞。

 

IV.象形法

  每個希伯來字母都可以被看作固定格式的象形文字,而作為蘊涵神秘學意義的基本符號來被使用。例如字母Shin,可以被象形地看作一排牙齒,或是向上噴射的火焰。而事實上,它通常正是與牙齒或火元素聯繫起來。

 

V.詞根法

Edward Horowitz在他的《希伯來語的發展歷程》(How the Hebrew Language Grew,KTAV 出版社 ISBN 0-88125-487-8)一書中指出,絕大部分的希伯來單詞「都可以追溯到某個詞根,而這個詞根總是包含在它的三個輔音之中」(註:所有的希伯來字母都是輔音字母,熟悉希伯來語的人憑記憶力牢記單詞中的元音部分,而對希伯萊語不那麼熟悉的人可以通過字母周圍所做的標記來推斷出省略的元音)。Horowitz進一步解釋道:「不管從詞根到最終的單詞之間經歷了多少變化和處理,二者之間總是存在著著某種共通的涵義」。

 這一觀點在卡巴拉中被再三地印證。例如單詞BYNH(發音binah,意為「理解」,是生命樹中的第三個源質),它的詞根BYN同樣也是一個獨立的詞彙,讀作bein,意為「在……之間」,而這一聯繫正可以幫助我們窺探生命樹第三源質「理解」。

 

VI.首字母法

  我們已經在展開法中看到,一個單詞的每個字母都可以作為另一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來理解。同樣,我們也可以由一個單詞的首字母來得到它的涵義。

  《光輝之書》(譯註:卡巴拉對《摩西五書》的解讀經典,與《創造之書》、《舊約》外典並稱卡巴拉研究的三寶書)的序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傳說在神傳下《摩西五書》之前,每一個字母都來到神的面前,懇求神將自己作為「萬物的開始」(即《舊約》第一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它們輪流在神的面前自我誇耀,陳述著種種自己配得上這一無上榮耀的理由——而正如我們所知的,基於不同的原因,神一一否決了別的字母,而最終選擇了「Beth」。

  在這個傳說中,首字母的重要性貫穿始終。譬如字母「Ayin」(Ay),它毛遂自薦的依據在於它是「謙遜」(AyNVH,發音anovo)的首字母;而神否決它的理由則是它同時也是「不公正」(AyVL,發音auvel)的首字母。

 

 以上是關於神秘學者們如何使用拆字法來分析語義的一個簡單摘要。正如我已經說過的,並沒有必要掌握到可以熟記於心,運用自如的地步。鑑於這本書作為入門書籍的性質,更重要的是接受這些拆字技術的存在,以便適應之後將要介紹的相關知識。

 

3.神的概念   


  「誰是神?」——當摩西穿越燃燒的灌木,在沙漠中遇到神的時候,他曾這樣問道。

  摩西問神,當以色列人詢問是誰送他去解救他們與奴役之中,他該如何回答?神回答道:「AHYH AShR AHYH」(發音為Ehieh Asher Ehieh,見《出埃及記》第3篇第14節)。一些卡巴拉學者將AHYH作為神的一個名字置於生命樹的一個源質中,但事實上,AHYH根本就不是一個名字,它是一個陳述短語,根據語境可以譯作「我是」或者「我將是」,而完整的句子翻譯出來就是:「我即是我」。翻譯或許會有細節上的出入,但無論如何,AHYH都不是一個名字,它只不過是一個表達自我陳述的短語。

  神的名字的缺失是十分重要的。當我們為一個東西,或一個人,或者任何什麼事物命名的時候,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對其進行了定義。我們不僅指出了他/她/它是什麼,也在言下之意中指出了他/她/它不是什麼。作者的名字是Marc H. Gerstein——這個命名限制性就很強,你可以由此劃定出數以億計的不是作者的人。首先,Marc通常是一個男人的名字,這樣你就已經獲得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作者是一個男人而不是別的什麼。Marc又和各種各樣的其它名字是不同的,這樣你又可以確定更多的東西不是作者。論及對於事物外延的限定,最有效的莫過於一個名字了。(註:在《十誡》之中被禁止的雕像,甚至具有更強的限定性)。

  不過你可能會回答說,神確確實實是有名字的,而且不止一個。即使AHYH不是一個真正的名字,但YHVH(譯註:即「耶和華」)呢?「Adonai」 (譯註:即「我主」)呢?它們也是被一些卡巴拉學者置於生命樹不同源質處的神名。更進一步說,「Elohim」(譯註:即《舊約》中所使用的「神」)呢?那可是《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中定義的神名,所指清清楚楚地就是那位天地的創造者。(此處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希伯萊語中,後綴「-IM」代表的是複數,就像英語中的「-s」。所以此處的「Elohim」確切的翻譯應該是「神們」——「神們」?多少個神?猶太教不是一神論的嗎?)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線索,我們先來看看《光輝之書》對於創世的描述——「大爆炸」。《光輝之書》第一卷的15a章節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最初,王在純淨的天空中雕刻著,於是出現了一星黑色的火花……」下面我們跳過關於這絲火星發展的複雜描述,直接來看這一段描述:「起初,一切都是未知的,直到有一個孤獨的、被密封的點被它鑽穿,而神奇地閃耀起來。除了這一點以外,一切都是未知的,於是它被稱為『最初』——一切事物的第一個詞。」就這樣,一個點、一絲「光輝」由不可知之中浮現出來。隨即,原文很快轉入了迷人的描述。

  《舊約》的第一句話——BRAShYTh BRA ALHYM ET HShAMYM VET HAyRTz——早已在 King James版《聖經》中被翻譯為「最初,神創造出天地」。雖然公認的譯法從King  James的時代至今已有所變化,但BRAShYTh這個詞確實與「最初」有關,目前推薦的譯法有兩種:「在最初的時候」或者「用最初」。第二個詞BRA無疑是「創造」之意,ALHYM自然意為「神(們)」。那麼BRA ALHYM連起來又如何理解呢?在某些語言中,主語一定要放在謂語之前,而在另一些語言中則相對靈活。傳統上的翻譯簡單地按照靈活的謂語-主語順序將BRA ALHYM譯為「神(或者,神們)創造出」。但是在《光輝之書》中,這個短語被嚴格地翻譯為「創造出神們」,這樣一來BRAShYTh BRA ALHYM這個短語的意思就變成:「用最初創造出神們」(譯註:此處「最初」即上面所提到的那個唯一可知的閃耀的點,它被作為創造的材料使用了)。稍稍運用一點語感來整理一下句子,我們就可以這樣翻譯《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     用最初創造出神們,天空和大地。」誰創造了神們?沒有說,不可知。   

  這是一個非常激進的想法:在絕大部分的猶太-基督世界中,向來被視作至高存在、最初的創造者、一切的本源的神,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神原來是被別的什麼東西創造出來的。關於這一話題,我稍後將在有關生命樹的章節中繼續探討。至於現在,我們最好是開始適應一下這些觀點:你永遠不能想像出真神(譯者註:此處「真神」,及下文所述「神」均指上述的沒有名字的創造者)的樣子。任何人類的思想遠不足以勾勒它,任何人類的語言也遠不足以描繪它。我們能做的極致就是去感受神的各個不同的有限的側面。卡巴拉學者們提到這一最初的本源/創造者時經常使用AYN SVPh(發音ain soph)這個詞,意為「無窮」(《光輝之書》中所描繪的在純淨的天空中雕刻的「王」也是指AYN SVPh)。

  還有另一個卡巴拉詞組可以用來指代神:AYN SVPh AVR(發音ayn soph aur),意為「無窮的光」。還記得第二章嗎?我們來試試看:AVR = 207 (A=1 + V=6 + R=200);AYN SVPh 也是207 (A=1 + Y=10 + N=50 + S=60 + V=6 + Ph=80)。因此我們由數字對應法就得到了「無窮」和「光」這兩個概念存在著神秘意義上的聯繫。同時基於數字207還有一些其它的聯繫:RBH (R=200 + B=2 + H=5),意為「許多」或者「偉大」。看看現在有些什麼呢?光,許多的光,許多許多的光——無窮的光!那麼這無窮的光做些什麼呢?只是懸在空中亮閃閃的?我們再來做一些數字對應。

ARAH = 207 (A=1 + R=200 + A=1 + H=5),翻譯出來是「我將現」,或者按另一種元音搭配作「我將見」;ADBR = 207 (A=1 + D=4 + B=2 + R=200),翻譯為「我將言」;VNQVMH = 207 (V=6 + N=50 + Q=100 + V=6 + M=40 + H=5),翻譯為「我們出現吧」。

  可見,只是靜靜地存在著、坐著並不符合這無窮的光的天性。我將見,我將現,我將言——換句話說,這股光天性活潑好動。

  暫且離題一下。在當代的許多新世紀派別的教義中,都將最初的本源/創造者(即卡巴拉中「無窮的光」)視作一個宇宙尺度上的意識。按照這種現代的觀點來看,這種意識要去創造、發展、演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它不可能停滯——這與它的本性背道而馳。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討論「無窮的光」。我們可以注意到,他的表達方式都是將來時的:我將如此;我們如此吧……總是將來時的。但是無窮的光是超越了時間的,曾經,現在,未來,他一直存在,並且將永遠存在下去。但他又總是向前看的:「我將……」 Rabbi David Cooper在《「神」是動詞》(God is a Verb,Riverhead Books, ISBN 1-57322-055-8)一書中解釋道,神不是靜態的,他不會在創造萬物之後就停留在起點線上靜靜地看著。神是永無止境的創造的過程。「神」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詞,是「神著」的概念。

  由上面的數字對應我們知道,神要進行的創造行為之一是「言」。等我們之後進一步研究《創世記》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無窮的光說的可不是廢話。他所說的十句創造之音就是生命之樹的十個源質。  

  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提供給你們一些內容留待思考——這正是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中將要探索的:(1).回想一下ALHYM,以及其它的神名,它們都是AYN SVPh的各個側面。藉助生命之樹的各個源質,我們將回過頭來再次探究不可知者(譯註:即無窮的光)的這些側面。(2).在描述「神聖的」本源時,我們一次次地遇到207這個數字。讓我們按照數字對應法的研究手段,把它的各位作為單獨的數字相加,就得到了9——對應的是生命之樹的第九個源質「基礎」,以及人類的生殖器官,物質生命的源泉。

  其實我沒必要在這裡對整套教材的後續內容做這麼多細節預告,不過我還是決定這麼做。這樣通過前瞻,加上承接上一節的各種分析方法,我們可以有一條更清晰的脈絡,清楚地看出卡巴拉的原始資料:《摩西五書》、卡巴拉的文獻、希伯來字母表以及數字,是怎樣聯繫在一起,又怎樣由此產生出各種卡巴拉的理論學說,甚至於上千年歷史的卡巴拉概念是怎樣與20世紀末的新世紀學派觀點相符(我們甚至還會有機會聚焦一下卡巴拉與東方傳統教派的相似之處)。   

 

4.收束理論(回歸學說)——以退為進  

 

  當神真正開始著手創造世界的時候,他第一步做的是什麼?《創世記》第一段第三行給出了一種貌似簡捷的答案:「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創世的第一步,是構造出某種東西,或在原本空無一物的地方創造出某種東西。之前,什麼也沒有;現在,有了某些東西(光)。看上去很簡單,確實如此嗎?

  請讀者注意,正是在這裡,語義上的便利繞過了嚴格精確的邏輯。雖然我們用一個男性形象「他」來表述神,但是請切記那只是一種類似於縮寫、速記的概念。事實上,正如我們之前已經討論的,所謂「神」指的是「無窮的光」(AYN SVPh AVR)。僅僅是這一點就讓一切顯得複雜起來:現在,如你所見,無窮的光創造了光——看來似乎有些多餘。

  若是我們再往回翻一點《創世記》,事情就會顯得更複雜。看看《創世記》第一段第二行,關於光被創造之前的描述:「大地混沌,尚未成形。深淵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我們很難準確理解這裡所描述的環境:比方說,大地這樣一個三維的,可見可觸的,甚至可以在上面行走的空間結構,怎麼能是「混沌一片,尚未成形」的呢?也許,這混沌而尚未成形的,並不是泥土和沙子組成的「大地」,而是「世界」或者「宇宙」的概念吧?或許是的。但是《舊約》中使用的確實是希伯來單詞「VHARTz」,確確實實應該譯作「並且(V)這(H)大地(ARTZ)」。ARTz也可以譯作陸地。如果《舊約》原文真是要表達「並且宇宙混沌,尚未成形」的話,就應該用另一個單詞VHAyLM。AyLM(發音ohlam)才是「宇宙」的意思,而ARTz(發音eretz)的意思就是土地、陸地、大地。不管我們要對這一混沌的、未成形的大地得出什麼神秘學上的結論,有一點是確定的:我們要處理的這個概念是在神說「要有光」之前就存在的某些東西(不管有多麼難於想像)。

  根據卡巴拉的「Tzimtzum」(譯者註:約束,或收縮,以下通譯為收束)學說,創世的第一步並非搭建構造什麼東西,而是一種雕刻或說鏤空的過程。想像一尊人像雕塑,雕塑家可以用黏土一樣的材料將其塑成形,也可以取一大塊大理石一點點雕出來。對於《創世記》,浮淺的解讀者會認為,創世的過程就像是用黏土搭建一般。但是收束學說告訴我們,創世其實是如同雕刻大理石一般開始的(事實上,我們將會看到,創世的過程同時包括了這二者)。

  創造我們這個世界的雕塑家——神,事實上是無所不在的,無窮的什麼東西(無窮的光,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詞的話)。由於神是無窮的,因此他無所不在。那麼哪裡還有不完善存在的空間呢?哪裡還有邪惡存在的空間呢?或者更進一步說,哪裡還有讓人按自由意志去選擇邪惡的空間呢?這類東西都不存在。它們不可能存在,因為神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在可拓展的範圍內思考一下「無窮」的概念吧,認真地思考。   

  如果你能夠容忍物理上的不精確,那我們就會面對一個進退兩難的神。他想要創造一個世界,但是卻找不到地方容納這個世界,因為他本身已經佔滿了所有的空間。想像你自己處在一個四壁完全緊緊包裹住你的房間裡——換句話說,你本身就已經佔滿了這個房間的每一寸空間。你想要弄點東西進來,但是怎麼可能呢?已經沒有地方了,能用的地方都被你自己佔著,你非得想辦法找出一點新的空間來不可。怎麼辦呢?有一個建議:把東西吸進你的肚子裡去。

  這正像是神為了創世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他不能繼續佔據全部的無窮,而必須新創造出一些空間,來容納除了自己以外的東西。粗俗一點說,他只能把這些東西吸進去。這就是收束學說的內容。

  正如Aryeh Kaplan在《內部空間》(Inner Space, Moznaim Publ,718-438-7680 ,853-0525,也可在許多猶太文物書店找到;無出版號)一書中解釋的,「神首先從創世所需的地方『收回了他的光,騰出空間』。」換句話說,神收束了他一部分的神聖光輝,將這些光內部的一塊空間變成了漆黑的空球。然後,神又向這一塊「雕刻」出來的黑暗空間中投入了他的「一束」光,而這一束光就成為了創世的媒介。讓我們再看一段Kaplan拉比的話:

  「神收束起他無窮的完善,創造出『不完善』或說『黑暗』的概念——正是它們容忍了人類自由意志和行為的存在。而那一束光,則是人類從墮落的深淵中覺醒之後,所可接近的完善的極限。」

(註:不要期望這些在常規的物理概念上解釋得通,這些是概念性的東西。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就是,不完善在無窮的完善之中得以旺盛地生存。「被光封鎖在內的黑暗空間」僅僅是一種比喻,以便於我們在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內想像那樣一種狀態。)   

  那麼在此之後,神是否可能就不再全能了呢?還是依舊無所不在?這裡,人類語言的表達能力又一次限制了我們,因為我們所能給出的最佳回答是:既是且非。在《靈魂之歌》(一本明顯是非公開出版的書,可以在猶太文物書店找到)一書中,Yechiel Bar-Lev解釋說,這種矛盾的狀況,正如同一個睿智博學的拉比教導一個孩子的情景。

  「如果拉比向孩子傳授他所有的睿智、知識和機敏,年幼的學生只會一頭霧水卻一無所獲。為了讓剛入門的學生聽得懂,拉比只能自我限制以適應學生的水平。即使如此,也絲毫無損於拉比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如果拉比沒有限制自己的思想,對學生而言他的言辭就會顯得含糊不清。只有他限制了自身的能力,他的授課才能被理解。」

  你看到問題的所在了嗎?Bar-Lev例子中的這個拉比的智慧決沒有一絲一毫的受損。它一直都留存著,從未消失,也從未減少。但只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拉比收束了他的智慧。Bar-Lev拉比又舉了另一個例子:

  「人的手很有力,但是我們不會拿著一支書寫流暢的筆,卻用揮錘子的力氣去寫字。當一個人輕輕地書寫的時候,他限制了自己的力量,但這樣做絲毫不會傷害他,也不會妨礙他再用這隻手去揮錘子。」

  在某種程度上,Bar-Lev的例子讓我們得以想像神是如何收束了自己的力量,卻依舊保持著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關於睿智的拉比和寫字的手的例子,也同樣讓我們得以一窺收束學說所教導我們的,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運用它們。

  我們無數次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這一抉擇:是充分發揮我們的力量,或是用迂迴的方式去達成目標?教導孩子時,我們要給他們多少「空間」呢?工作時,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委託別人,什麼時候應該親力解決呢?或者正如Bar-Lev所舉拉比的例子:教學時,我們什麼時候應當收束自己的智慧呢?很多藝術家(尤其是水彩畫家)都十分熟悉這類抉擇:相對於故意造成或者接受「意外之美」,他們更樂於嚴格精確地控制顏料的使用。在不勝枚舉的此類情況下,我們必須在傾盡全力、不留餘地與收斂鋒芒、保留空間之間做出選擇。

  卡巴拉的收束理論(回歸學說)關注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重要性,它強調了避免過分使用力量而導致進退失據的情形。以最大尺度的例子來說——這個世界本身之所以能被創造出來,就僅僅是因為神為了讓某些別的東西存在、發展,而收束了自己無限的完美。   

  卡巴拉不是惟一強調收束觀點的思想體系。我們在《道德經》中就處處可見這一思想,舉二十九章為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從集體和社會的角度闡釋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而《法句經》和《薄伽梵歌》則從個人的角度闡述了收束和節制的重要。引《法句經》24章334行至336行為例:「沉於怠惰之人的渴愛有如蔓藤般滋長。他有如林裡貪吃果子的猴子,從這一世跳到那一世。在這世上,對於為卑劣的渴愛所控制的人,他的痛苦就會增長,有如受到好好澆水的野草般增長。在這世上,對於能克服這難以克服的卑劣渴愛之人,他的痛苦則會消失,就有如水珠從荷葉上掉落一般。」

  《薄伽梵歌》則從另一個側面來看。第五章第十行:「棄夫執滯而為兮,獻梵天以行也;罪愆莫彼或染兮,如水不沾蓮葉。」後面一點,第五章第十二行:「和合者棄捐業果兮,得太一之安寧。不和合者為慾念所驅,系乎業果兮累嬰。」

  無可否認,東方思想體系和卡巴拉不盡相同,它們強調的領域有所區別。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們與收束理論共有著一種思想傾向:自製、自持。有時我們因社會因素而自製,有時我們因個人因素而自持。但無論為何,收束思想對人的精神世界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當然……卡巴拉並不要求我們永遠克制個人期望、自我心性等等。卡巴拉源於猶太教,而猶太教有著極深極廣的入世思想。即使我們只是不經意地翻過《十誡》,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對商業行為、社會關係等等的約束,而這些約束在後來的拉比們的著作中更是被放大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在《神秘的卡巴拉》(The Mystical Qabala, Weiser, ISBN 0-87728-596-9)一書中,Dion Fortune將卡巴拉描述為「西方瑜伽」,它有著與東方氣質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底蘊:

  「東西方的道德規範是不同的,因此向一個西方人灌輸東方思想未必完全合宜。歸隱山林、遠離塵囂並不符合一個西方人的行為準繩,一個正常而健康的西方人絕不會有逃避生活的念頭,他會渴求於控制生活,使其歸於和諧有序。」

  雖然Fortune女士本人是一個隱修派的卡巴拉學者,但此處引用的這段材料還是十分符合猶太卡巴拉的思想的。

  可見,對真正的卡巴拉修習者而言,許多時候還是有必要施展影響、掌控局勢、顯示存在的。但是,我們不必也不應因此而迷惘了最根本的信念。雖然有時候我們有理由也有必要發揮能量,但我們依舊必須堅持最根本的原則——對自我收束、自我節制的信仰。對這一觀念,我們在後續的章節中還將再次討論。

 

5.「容器的破裂」--故事


    在先前關於回歸學說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神是如何為創世騰出空間的:他首先收束了自己那無窮的光的一部分,造出了一個凹陷的空洞,而後將一束光投入其中。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從一個更近的角度觀察這一束光輝,看它究竟是如何演化出我們所可以感知的現實世界的。大體上說,這些光輝被注入一些「容器」之中,但這些容器卻因為無法承受光輝的壓力布破裂了。

    在具體而詳盡地解說這一過程之前,我需要在此提醒一下:在經典卡巴拉著述中,是將「回歸」和「容器的破裂」作為兩個平行過程分開討論,而反對將它們像第一步、第二步這樣排序。但是要記得我曾經說過的,卡巴拉中沒有一個獨立的權威流派,只有著不同導師所傳授的不同「變種」。我的想法是,即使你們將接下來將要討論的光輝,等同於神在「回歸」的最終投入空間中的那一束光,也是完全合理的。

    剛才我們所提到的光輝所注入的容器,就正是生命樹中的十個源質。在後續章節中,我們將會以詳盡得多的篇幅來探討這十源質,不過現在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簡明的介紹。十個源質,可以被視作神可以為我們所感知的十種品質,也可以被視作是神創造世界所用的十種工具(這兩種架構都將在後續章節中詳細討論)。這十種特質/工具可以被簡明地概括如下:

 1.Kether/王冠——最高的起源

2.Chochma/智慧——純粹的思想(活躍性的)

3.Binah/理解——關聯的思想(接受性的)

4.Chesed/仁慈——充裕的給予

5.Gevurah/嚴峻——完全的保留(譯註:常譯為「正義」或「裁決」,此處為對應「嚴峻之柱」而譯為「嚴峻」)

6.Tiphareth/美麗——完美的平衡

7.Netzach/勝利——支配

8.Hod/榮耀——服從

9.Yesod/根基——向物質性的過渡

10.Malkuth/王國——物質世界

  還有一個所謂的「隱藏」源質:Daath/知識,代表在Chochma/智慧與Binah/理解之間所取得的一種平衡狀態。

  這些源質如何彼此聯繫呢?它們是彼此獨立運作的,還是分別作為不可或缺的不同元件而組成一個大的整體呢?答案是:二者皆是。卡巴拉學者們認為,源質之間的關係,在《聖經》中雅各布和拉班的故事中有所被暗指(《創世記》30-31篇)。更具體地說,被抽象為拉班作為20年服務酬勞而支付給雅各布的山羊和綿羊。雅各布可以得到三種羊:有條紋的(白毛,腿上有黑色條紋的),有斑點的(白毛帶黑色斑點的),以及有斑紋的(黑毛,腿上有白色條紋的,跟「有條紋的」剛好反色)。

  最初,十源質處於「條紋」階段。白羊腿上的黑條紋,就仿佛將它們捆在一起,而源質最初也恰好處於這樣的狀況:十種特質/工具全部束縛在一起,塞在同一個容器之中。而後,它們彼此分離,變成彼此獨立而截然不同的源質,這就是「斑點」階段(白羊身上的每個黑色斑點都是獨立的,與其他斑點沒有任何關係)。在斑點階段中,任何一個源質對於另一個源質的存在沒有任何影響,它們只是自掃門前雪。

  我們已經提到過,源質同時也是容器。想像一下光輝傾瀉進每一個容器的情景,就像水傾倒進盆裡一樣。如果你一直不停地向盆裡倒水,最後顯然會溢出來。但是如果這個盆上又加了個蓋子之類的東西,不讓多餘的水溢出,而越來越多的水依舊向這個不能滿溢的有限的盆中注入,最後會怎樣呢?毫無疑問,水的壓力最終會達到臨界點而讓盆漲裂。這就正是「斑點」階段的容器的命運——越來越多的光輝湧入了容器,而這一階段的封閉容器卻無法讓光溢出。最終,容器因外殼無法承受光輝的壓力而紛紛破碎了(切記,這是一種概念上的模型,或說比喻,它不具有物理意義)。

  根據《創世記》第一篇第二節的描述,在神創造光之前,大地處於一種混沌而空虛的狀態:ThHV VBHV (發音tohu v bohu,意為混沌/混亂而空虛——譯註:ThHV/chaos,譯作混沌或混亂皆可),這就是「破碎的容器」所描繪的世界。當某一事物不能應付它所處的環境時,我們就稱它為混亂的。而事實上,「斑點」階段的容器確實不能應付無窮注入的神聖光輝。

  卡巴拉學者們主張,在容器破裂之後,那些依舊帶有殘餘光輝的碎片(我們稱之為星火,希伯萊單詞Nitzotzot),紛紛墜落到塵世之中。由於我們是在處理概念上而非物理上的模型,因此關於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就有著不止一種的說法。

(1) 在一種模型中,這些容器被矯正了,變得不論多少,都可以接受神所給予的一切光芒。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只要把容器塑造成不只是承載它們所接受的光輝,而是同時也將光輝傳遞到別處去。這時的容器已經不僅僅是接受者,它們同時也給予。藉助於給予,它們達到了一種更接近於神的境界(因為神,即本源,是最初的給予者)。它們不再是我們在「斑點」階段所看到的完全獨立單位,而是變得彼此同氣連枝,每一個容器都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一部分而進行運作。它們再次交織在一起,顯得很像是處於最初的「條紋」階段,但又與之不同。它們不再像當初那樣被雜亂地捆綁在一起,以至於事實上甚至不能分辨出獨立的各個容器。話雖如此,但它們畢竟已經被聯繫在一起,於是我們來到了最後的一個階段:「斑紋」階段(帶有白色條紋的黑羊,很像帶有黑色條紋的白羊,但卻在色彩上不同)。回到《創世記》第一篇第二節,這些修復後的容器就對應所謂「空虛」的世界。我們通常將bohu譯為「空」,但其實這個詞BVHV在希伯萊文中也可以讀作詞組BV HVA,意為「其中」。換句話說,這些新的可入可出的容器,隨時準備好了接受光輝;它們是空的,但每一個都已經為光輝傾瀉「其中」而就緒。  (2) 在另一種模型中,我們關注的並非破裂的容器得到矯正這一事實,而是容器被修復的過程。在這一模型中,設想神聖的星火——Nitzotzot——墜落到塵世之中,混雜在不純淨的世俗外殼(「Klipphot」)之中。而人性的任務就是發現這些星火併升華它們,這樣它們就得以被用來修復破裂的容器。這一矯正(「Tikkun」)的過程,就發生於精神上的追求、愛以及正義等等行為之中。

  你可能會想,為何無窮、全能的神,不在一開始就簡單地將容器「正確地」創造出來呢?神為何要造出有缺陷的容器呢?目的何在?那正是下一章的主題——討論容器破裂的「意義」。

  事實上,我們從容器的破裂中可以獲悉的本質,可以由破裂過程中所引入的東西歸結出來。但在詳盡討論這部分內容之前,我要提一句的是,在具體是那些容器破裂了的問題上,還有一些額外的相關微妙之處可以進一步討論。這已經超出了入門者必須了解的範圍,不過對那些感興趣的讀者而言,無論如何我還是要先提醒他們:從上文對於容器破裂後的兩種不同假設,我們就可以對卡巴拉理論的可變性得到饒有趣味的體察——正如我在序言中提及的,不同的導師之間,有著對卡巴拉各種不同的變化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這告訴我們,對一般概念的關注,可能比對於一種單一的權威學說進行透徹研究要來得要緊的多。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

  容器的破裂,被典型地與《創世記》第36篇31-39節聯繫在一起,在這些章節中,《聖經》列出了「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以先,在以東地作王的」,總共依次列舉了八個國王。而卡巴拉學者們將這八位前以色列時代的王,與因缺陷而破裂的容器對應起來。他們認為王冠、智慧和理解三個源質協同運作,不但接受光輝也彼此給予,因此沒有破裂。但《創世記》第36篇中列舉了八個王/容器,這樣總共加起來就有十一個了(三個未破裂的和八個破裂的)。解決的答案是:Datth/知識,所謂的隱藏源質,也是破裂的之一。

  還有另一種看法。在對以東之王的描述中,依次列舉了七位王的統治和駕崩。但到了第八個國王的時候,卻有些不一樣:《聖經》沒有像對於之前的七個國王一樣,明確地提到他的死亡。同時我們還知道了第八個國王的王后的名字,而之前七位王后的名字都沒有被提及。這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第八個王不是破裂過程的一部分。持這一看法的學說認為,最後一個容器/源質——王國,並沒有破裂。

  這樣一來,關於容器的破裂,我們就有了三種可選的意見:(1) 一種基本但非主流的觀點是,十個容器全部都破裂了; (2) 「理解」以下所有的容器都破裂了; (3) 只有隱藏容器「知識」,以及「形成」 的世界的六個容器——從「仁慈」到「根基」,破裂了(「形成」的世界這一概念將在後續章節進行講解)。

  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還是那句話,這並非物理上的概念,因此誰也不能肯定。基於以東之王的資料結構,我傾向於第三種看法,即「王國」並沒有破裂。這也吻合於以下這一觀點:「王國」主要是作為一個容納者(雖然這一看法也同樣存疑,後面我們就會看到),因此它從一開始就被正確地創造了。但這只是一種意見,並非對事實的權威描述。即使如此,對於這些假說的選擇也絕非微不足道的,因為不同的答案將會導致對於某些源質的特質得出不同的結論。我認為對於入門者而言,現在最好還是對每種假說都進行了解(這對於理解下一章的內容毫無影響),然後在我們深入討論了源質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

 

  6.「容器的破裂」——隱喻

    在上一章中,我們看到了神是如何向十個容器之中注入光輝而創造世界,以及某些容器是如何因不能承載光輝而破裂的。容器要能容納這些光輝,唯一的方法是在接受的同時,也向外送出光輝。

  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一切目的何在?神原本可以從一開始就創造出正常工作的容器,又何苦創造出並試圖使用這些明顯有缺陷的容器?(再次註明:這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探討,只是理念上的模型。又及:這裡的部分觀點出自Aryeh Kaplan等人所著的卡巴拉文獻,但本章的許多內容都包含了我個人對於如何從一些並不明顯的角度來理解重要卡巴拉理念的看法。)   自由意志  答案是,這一「缺陷」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是神的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創造破裂的容器實質上就等價於創造邪惡;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邪惡是可以被矯正的(在這裡不要將「邪惡」理解為通俗上的意義,而應將其看待為「完善」的反義詞,比如說「非神性的」)。但我們不能確定它一定會被矯正,我們只知道這樣的矯正是可能的。人類可以選擇修復這一切,也可以簡單地接受這個不完善的世界,任其自然。自由意志,這才是重點。

       矯正-演化  雖然「容器的破裂」這一隱喻僅僅存在於猶太卡巴拉中,但總的觀念,即世界是不完善的,而我們可以設法達到某種完善的境界,卻確實廣泛地存在於每個思想體系之中。雖然表達不同,但思想卻是一樣的。猶太卡巴拉告訴我們,達到矯正的途徑是遵從《摩西五書》中清楚記載的「mitzvot」(可以近似翻譯為「神誡」),而基督徒則會將皈依基督作為矯正的途徑。

  而東方體系在指出這一觀點時則直接得多,並不像「容器的破裂」那般隱晦。我們已經在上一章看到,「斑點」階段那些試圖彼此獨立的容器,其災厄緣起於其內部的缺陷。東方的哲人總是毫無倦怠的提醒我們:事實上我們並非真正的獨立存在,而是都聯繫於同樣的神性(例如在印度教中,這一神性即婆羅門)。我們為連接眾生所作的每一舉動,都是向矯正所邁出的一步。我們也看到了容器是如何試圖承載光輝,卻從不給予,它們表現得就像儲存神性的蓄電池。但這樣有意義嗎?來看看《道德經》第九章對類似事情的評論: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Henry Wei在《老子的指引之光》(The Guiding Light of Lao Tzu,Quest Books,ISBN 0-8356-0558-2)中解釋道:這一章「警示了那些試圖走向極限,甚至走向極端的努力。它告誡人們:切莫空虛自滿,秉持中庸之道。」     顯然,道家和卡巴拉是兩個結構分別獨立的不同體系,期望在每一處找到二者之間的簡潔對應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不會說《道德經》完美地與卡巴拉學說一一對應。但至少從這段引文來看,我們有理由認為老子是會贊成以下觀點的:那些有著只承載而不流出光輝的缺陷的容器,最終無疑會因不能承受壓力而破裂。我相信他會十分贊同這樣的說法,雖然他本人對於同一思想使用了不同的比喻來進行表達。

    人性與神性的聯繫

  除了創造是否矯正的自由選擇餘地之外,神之所以不顧麻煩地去創造這些有缺陷的容器,而不是直接創造一批可以和諧運作的,還有另一個理由。我們已經有了破裂即是「邪惡」的概念,但我們還應知道其實「邪惡」原本是根植於神性之中,藏身於完善之中的。所謂邪惡,是由全部那些破裂而墜入塵世的容器所組成。而這些碎片雖然彼此分散獨立,但卻仍具有神性的根源。

  這就將焦點置於了一種看法上:當我們在精神上升華自身(不管我們具體信仰的是什麼),我們並不是在前往一個新境界,不是蛻變為前所未有的什麼東西。事實上,我們是在回歸我們的來處,回歸我們的本源。某些思想傳承認為,在人性和神性之間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另一些人則認為人性與神性本是一體,前者基本上是後者的一個側面。在後一種觀點中,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超越那些迷惑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被與神性隔離的幻境(對於那些有輪迴論的思想來說,這幻境即是輪迴)。基於卡巴拉將精神層面的追求比喻為修復並矯正容器,或說修復那些原本起源於神聖的邪惡,我們可以將它歸入強調人性與神性聯繫的那些思想傳承之中。

     災厄的意義

  神可以創造彼此聯繫、可接受也可給予的容器,然後簡單地直接賦予我們選擇是否使用這些容器全部能力的自由意志,但他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讓容器破裂呢?為什麼一定要有災厄發生呢?災厄的思想在《聖經》中反覆出現:失樂園、大洪水、金犢事件(《十誡》第一次被打破),在《聖經》之外還有耶路撒冷廟宇的倒塌。災厄與重建成為了不斷重複的主旋律。塔羅也遵循著這一旋律,如果我們循著從混沌到完整的愚人之旅來看看大阿卡納,那麼對惡魔-高塔-星辰的討論是不可規避的。惡魔是世界的不完善狀態,高塔是災厄,而星辰則是矯正的開始(雖然矯正本身也會曲折反覆,正如我們在其後的月亮這張牌中所看到的)。

  為什麼事情不能從一開始就盡善盡美呢?如果你曾經讓孩子做過照看嬰兒、收拾院子之類家務來掙取零用錢,你一定已經有所體悟。我們告訴孩子:他們想要多少零用錢,就得做多少家務。要讓他們自己努力去掙,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

  新紀元有著許多導師和他們所傳播開的學說,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已故的Jane Roberts所致力宣揚的Seth學說。Seth學說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人自己創造自己的存在。」許多人反對甚至嘲笑這一點說:如果我決定我自己的存在,那我幹嗎要在生活中創造出這麼多討厭的事情?我才不會搞出一點點那種東西。無神論者經常用類似的邏輯來推理:如果真的有神,他怎麼能容忍這世上存在那麼多討厭的東西?

  但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前提假設——人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安逸快樂地生活(不管那意味著什麼)。而卡巴拉與許多其它的思想傳承一樣,都教導我們:我們生存著,是要學習,要發展,要成長。用容器模型來說,就是要從邪惡中收集星火,溯回其神聖的根源。我們對於神性的體驗,是隨著我們自己對它的搭建、發展和爭取而逐漸增強的。災厄鞭策著我們進取,它給我們以拋棄惰性的動力,於是我們前行。這一切發生的方式有時並不明顯,甚至並不一定發生。有時候,所有的一切都顯得一無是處。但有些長遠的未來並非人類的思想所可預見,就像在含有輪迴論的思想體系中,並不能保證人的涅磐超脫就在這一世發生。即使如此,容器的破裂理論向我們指出:無論你是否能夠清楚地看到它在特定的某個人的一生中所產生的具體影響,這一過程都確實存在並發生著。

    災厄孕育著重生的種子

  解決容器破裂的災厄的方法就孕育於這災厄本身之中。為何容器會破裂?因為它們不能彼此給予光輝並協同運作。那麼怎麼解決呢?顯而易見:只要建立可以做到這些的容器就行了。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時常忽略了渡厄的方法就在危機本身之中這一事實。災厄出現的原因,通常都是某種失衡或極端的狀況。在容器破裂的例子中,容器對於光輝的單向接受其實就是一種失衡。  即使在更加世俗的生活領域中,解決危機的關鍵也同樣是找到導致危機的極端指出,並努力將其扭轉回一種平衡的狀態。比如說,1929年的股市崩潰和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正是由於金融系統的失衡所導致:貨幣的流通能力不足以應付來自黃金市場和貿易壁壘等等的壓力(類似於開始時光輝不能從一個容器流到另一個),商業公司毫無節制地進行投機買賣(高利貸、銀行投機,等等)。而解決的方案就是:建立更加平衡的物流機製作為金融系統的外部環境。結果是:新的金融系統順暢地運行了六十餘年,輕鬆抵禦住了1987年的股市崩潰。金融市場和卡巴拉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容器破裂所帶來的啟示適用得十分完美。它也同樣適用於另一個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學科——經濟學。在預言經濟衰退的時候,經濟學家們總是特別關注市場的不平衡。 

 

    7.生命之樹——概覽


  生命之樹是什麼?一句話,就是對於構成世界基礎的十源質的一個示意圖。「源質」這個詞沒有統一的精確譯法,不過一般畫圖的時候,我們都將它們畫成圓形,而「源質」也經常譯作「球體」(譯註:原文即「sefirot」譯作「sphere」)。你也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十種神格、境界或者說特質。這十個源質可以簡要總結如下:

1.Kether/王冠——最高的起源

2.Chochma/智慧——純粹的思想(活躍性的)

3.Binah/理解——關聯的思想(接受性的)

4.Chesed/仁慈——充裕的給予

5.Gevurah/嚴峻——完全的保留

6.Tiphareth/美麗——完美的平衡

7.Netzach/勝利——支配

8.Hod/榮耀——服從

9.Yesod/根基——向物質性的過渡

10.Malkuth/王國——物質世界

  還有一個所謂的「隱藏」源質:Daath/知識,代表在Chochma/智慧與Binah/理解之間所取得的一種平衡狀態。而對十源質最典型的描述圖像,就是如附圖所示的生命之樹。

 

支柱/性向

  右邊的柱,包含源質2、4、7,即為「仁慈之柱」。這三個源質共同體現出了一種外向擴張的取向,它們是無窮的、動態的。而左邊的柱,包含源質3、5、8,即為「嚴峻之柱」。這三個源質總的來說,是內向收束的、有限的、靜態的。

  如果源質2、4、7(仁慈之柱)單獨存在,它們將會一直擴張下去直到無窮。而如果源質3、5、8(嚴峻之柱)單獨存在,一切就會停滯不前。但當這兩種極端結合起來,達到一個平衡,就產生出了和諧運作的世界:適當的運動恰好為適當的靜抑所平衡。這種平衡就體現在生命之樹中央的支柱——平衡之柱的四個源質(1、6、9、10)上。

  卡巴拉學者們將左右兩根支柱分別看作男性和女性的特質。卡巴拉中經常使用性別來進行比喻,這裡的視角是:男性是給予者(給予生命的種子),而女性容納、收束。男性給予的種子一旦為女性所接收,就開始停留(並生長)。男性性向被視作純粹的運動:精子流出男性的身體。女性性向則被視為純粹的容納:男性的精子一旦被俘獲,便不能再自由行動。這就是這兩根支柱的名字由來:仁慈(行動的自由)和嚴峻(對自由行動的禁制)。

  熟悉東方體系的讀者大概已經發現,這與陰陽學說十分相似。在兩個體系中,我們都運用了或予或取、或動或靜的二分法來分析事物。不過卡巴拉中增加了第三極——平衡之柱。

  我們經常在卡巴拉中遇到關於男女性的差異對比,此時需要謹記的是,我們是在以此描述某種特質,而不是真的在討論人的性別差異。卡巴拉的文獻都成文於遙遠的彼時彼處,當時對於男女角色的社會規範比現今要嚴格的多。因此,其作者使用這種在當時十分普遍的比喻形式來表達,也就絲毫不足為奇。具體的措辭本身如今看上去似乎有些過時,但是卡巴拉核心的觀念卻依舊保持著其旺盛的生命力。只要你不是狹隘地去理解此處的男性/女性性向,而是將其理解為所象徵的特質——主動/被動、擴張/收束、陽/陰、給予/獲取,這些觀念就變得顯而易見。從這些角度來看,卡巴拉就與新時代學派中靈魂中性的觀點吻合得十分完美,即:任何人都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質,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會在不同方面的特質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男性也會體現出嚴峻之柱(源質3、5、8)的特質,正如女性也會體現出仁慈之柱(源質2、4、7)的特質。

 

路徑

  在上文定義生命樹的時候筆者說過,「十源質之間的關聯」這一解釋只是「一句話」。為了進一步詳細地解釋,讓我們翻開《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h),該書在開始處就向我們介紹道,神「通過32條神秘的智慧之路」創造了他的宇宙(第一篇,第一節)。因此要完整的描述生命樹,就不能僅僅介紹十源質(前10條路徑),而必須同時考慮這十源質之間的剩下22條路徑。這些額外路徑與22個希伯來字母一一對應,十源質所對應的10個數字,加上22個字母,就是《創造之書》中提及的32條「神秘的智慧之路」。

  回頭檢查上面的生命樹,如果我們試圖添入這22條路徑,那麼最容易想到的一種方式自然就是將這些數字用線兩兩相連。但仔細一看,我們會發現這樣就會畫出遠不止22條線。那麼,哪些數字對被路徑/連線兩兩相連,而哪些沒有呢?進一步問,哪個希伯來字母對應哪一條路徑/連線呢?

  很多讀者,尤其是學習過塔羅的那些,都看到過一張詳盡列出連線及字母對應的標準圖表。事實上你們所看到過的,很有可能是秘術(基督徒的)版本的生命樹。將它看作唯一正確的生命樹版本並不合適,它只是眾多版本中的一個。在這本教程中,筆者打算在介紹完源質/數字之後,再來進一步討論這些不同版本的路徑布局。開始的這段期間,只要記得有著這些不同的版本存在即可。

 

神與生命樹

  在《內部空間》一書中,Aryeh Kaplan指出(第40頁),源質通常被作為一種「Midot」,意為「尺度」。他同時指出「源質」(SPYRH)這個單詞與「Saper」(SPR,意為「表達」)、「Sapir」 (SPYR,意為「光輝」)、「Safar 」(SPR,另一種元音搭配,意為「數字」)、「Sefar」 (SPR的另一種元音搭配,意為「邊界」)以及「Sefer」 (SPR的又一種元音搭配,意為「書」)有關,Kaplan拉比總結了這些聯繫,將源質描述為「為展現和表達神的偉大而存在的發光體」,以及「度量和描繪神的無窮光輝的容器」。接下去,他陳述了以下的觀點:

  「源質究竟是神聖本身,或者僅僅是承載神聖的容器呢?換句話說,源質究竟是讓我們得窺神聖的窗口,還是神用以引導世界的工具呢?Ari(Luria)派別認為,從不同的層面上來看,這二者都是正確的。」

  在《靈魂之歌》一書中(第72頁),Yechiel Bar-Lev從另一個角度陳述了這一觀點:

  「創造者我主,將他的意志透過源質,也就是說,透過不同的特質,有限地顯示出來。例如,當創造者我主,要顯示他慈愛的品質時,他就通過Chesed/仁慈這個源質來進行;當他要顯示他力量和權威的品質時,他就動用Gevurah/嚴峻這個源質……」

Bar-Lev更進一步補充道(第78-79頁):

  「切須謹記,無論我們如何定義源質,都必須牢記如下法則:源質不是與造物者我主分離的,而是由他為創造所投射出的光。源質的行為即是來自創造者的神示,即是由他的本源瀰漫開來的靈魂之光的閃耀,這閃耀即便是到了觸及他的創造物之時,也不曾脫離與他的聯繫。源質本身是彼此相連的,並通過彼此力量與品質的混合而作用。源質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行為的結果,即是全部的真實。」

  很多人將生命樹看作是有序而分級,將人性(Malkuth/王國)和神性(Kether/王冠,以及更高)分離開來的階梯。這一觀點在理解某些文獻時是可行的,但這絕不是看待生命樹的唯一角度。如果我們關注一下10個源質都是神性不可或缺且彼此平等的一部分,就有充分的理由用二分法去看待人性和神性之間的關係。

 

人性與生命樹

  《摩西五書》中告訴我們,人類是按照神的樣貌塑造出來的。但是神是無窮的,他會有怎樣的「樣貌」?我們是根據神、人同形同性論(將人的特質歸結於神)來說這些的,但這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便利。Aryeh Kaplan對於「神的樣貌」作了如下的陳述(《內部空間》第39頁):

  「但是當我們回想到,神為了向人類展現自己的存在而創造出一個精神上的尺度,這一表達就具有了一種全新的意義。在這裡,神的『樣貌』並不是指那完全超越了所有描述的神本身,而是指所有被創造物所基於的基礎模型,即源質。

  「正是有了源質的存在,無窮的、超越人類經驗的神與他的創造物的相合才成為可能。因為源質允許我們探討神在被創造物中固有的普遍存在性,允許我們探討他的行為,而不用直接去追究他本身的形態。正是在這種意義下,我們找到了精確理解《聖經》中神、人同形同性論背後意涵的鑰匙——源質,因為它們讓我們可以感知神的行為。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下,人類是按照『神的樣貌』而被塑造出來的,因為人類可以由此而被視作神的創造能力的一個縮影。人類,是源質的一個縮影。」

  從這一角度來看,所有的源質都在神性之中,也都在人性之中。這讓我們想到秘術中的一句諺語:「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新紀元的教義中提到,物質世界是由信仰和思想所創造(外部世界是內部世界的映射)。東方體系認為,人性是與神性完全相連的,而我們之所以未能感知這一點,是由於受到了在印度教中被稱為「瑪雅」 (魔障)的阻礙。所有這些觀點,都與Kaplan對於「人類是按照神的樣貌所塑造」的解釋相一致。同時,這也與「原型的人類」——Adam Kadmon這一概念(在後續章節中將會介紹)相吻合。源質,是作為物質世界和支撐它的無窮本源之間的連接紐帶而存在的。

  卡巴拉甚至給出了擺脫隔離人與神的魔障的方式——Tikkun,即我們之前所討論過的「容器的修復」。Aryeh Kaplan寫道:在精神的維度上,沒有物理的空間和距離,在這裡,近與遠的相對,事實上指的是相似與不同的相對。人類如何才能接近神聖?不是靠穿越空間的距離,而是要靠著在一舉一動中對神性的模仿。要完成這一過程,就要通過關於回歸、容器的破裂、源質、路徑等等一系列課程的學習。卡巴拉通過這種方式向我們展示神的行為方式,而我們就從而得以效仿。當我們的行為越來越與神「相似」,我們就距離神聖越來越「近」,最終達到與其合而為一的目標——或者用東方的說法,消除魔障。因此,生命樹可以被看作一張修復容器、與神聖歸一(或說消除魔障)的藍圖。

 

8.源質簡介


  本教程接下來的一系列章節將要介紹生命樹的十個源質。

  多年以來,這些源質一直被猶太和基督教的研究者們基於多種不同的框架結構進行分析。在對源質的討論中,我們將主要關注下面這些主題:

 (a)每個源質的名稱——現今的許多卡巴拉著作(主要是秘術派的),都將源質聯繫著靈數、佔星來討論,對應著不同的寶石、氣味、音符、顏色,等等。這些對應確實有助於人們領會那些無法用人類語言來描述的概念。有趣的是,當代的這些作者經常多少有些忽視了源質本身的名字。比如Hod,被從數字8(第8個源質)、水星(它在秘術中的佔星對應)等等的屬性去分析。但是很少有人對「榮耀」或「光彩」(對希伯來文Hod的翻譯)本身進行探討。在本教程中,源質的名字將會被作為我們理解它全部內涵的首要基礎。(注意到某些源質擁有不止一個名字這一事實,我們將會遇到一些有趣的概念。)

 (b)數字對應法等——通過數字對應法、詞根等等進行對應,我們可以基於源質的名字和數碼得到一些有趣的視角。我們將會在適當的地方運用這些工具。

 (c)五五相對——如先前章節中所述,生命樹的示意圖將十源質排列在三根豎直的柱上。但在《創造之書》中提到:「由混沌虛無而生的十源質,正如以之為數的十根手指,五五相對,而在恰好正中之處達成一致的盟約……」(所謂正中之處的一致,即相對的兩手各自五指之間的空當)。這一五五相對的結構同樣在《光輝之書》中多處出現,而且通常是依照陽性/陰性的二分法對應。因此依照這一五五相對的結構,所有的源質(甚至包括中性之柱上的1、6、9、10號源質)都被賦予或陰或陽的性質。這種五五相對的結構是不是與三支柱的結構相牴觸呢?是的。但是讓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在第一章中就曾強調過的:

 「即使是在同一理論流派內部,也可能有大量的概念,乍看上去彼此並不一致。這裡要建議各位讀者,開始的時候只要簡單地在每個概念各自的背景下去理解它們,而不要急於將這些零散的概念整合成一個完美的體系。最後你將會發現,雖然存在著一些看上去彼此矛盾的地方,但事實上所有的這些理論卻能完整地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   (d)10個「方向」—— 相關於五五相對的分類,《創造之書》第1篇第5節提出了五個維度上的十個方向:「初始之深處,終結之深處,善之深處,惡之深處,上方之深處,下方之深處,東方之深處,西方之深處,北方之深處,南方之深處…..」每個源質在此都以其所對應的「深處」而被討論(對於究竟哪一源質對應哪一深處,存在著不同意見的爭執,本教程中採用Aryeh Kaplan所介紹的Luria派對應版本)。

 (e)創造之音——猶太卡巴拉主張,十源質與《創世記》第一篇第一節(《舊約》中出現「神說……」之處)中的十句「創造之音」相對應。這二者間的關係有時或不明顯,對於哪一源質與哪一創造之音相對應,也存在著含糊之處。在對此進行討論時,我將盡我所能地對這些含糊不清之處給出解釋。

 (f)十源質同樣被認為與《十誡》相對應,這些對應有時並非那麼淺顯明了,但我會儘可能對此展開討論。

 (g)聖名——猶太教作為一個一神論的宗教系統,其所有的崇拜都只針對一個獨一無二的、不可見的神祗——本源。但這個神卻有著多個不同的名字,卡巴拉認為,這些名字各自代表同一個神的一些不同側面。這一觀念在《光輝之書》II:42b中進行了討論:

  「太初之始,於一切形貌之未成,是並無形貌……然其始創一人形之軀,此軀便為其所乘之車,乃臨其上,現耶和華之形貌,以令其各異品質各得為知。故此,是自稱『El、神、Shaddai、Zebaoth,及耶和華』,蓋各名皆示人以其各異神性之一,人從而得悟:夫天地者繫於仁慈,繫於公正,人當勤勉為之。倘聖佑光輝之名未嘗現於人前,便以智者之淵,何以知之?其將終不可知焉……」

  由此,每個源質都與一個不同的聖名被對應起來。在可能的範圍內,我將會試著說明這些聖名各自的特性,以及它們如何與相應的源質彼此聯繫。

 (h)黛博拉之卷(「黛博拉的棕櫚樹」)——在這本有趣的倫理文獻中,Moses Cordovero提供了一些用以修行得自源質的品性的舉止規範。這些舉止規範與源質意涵之間的對應,也同樣或非明顯,但卻都可以為我們的思考提供有益的線索,我將盡力對其進行解說。

 源質的演變

  源質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個依次成形的,嚴格的順序是始於Kether/王冠(1號)而終於Maltkuth/王國(10號)。人們在生命之樹三支柱的圖上畫出一條依次連接各源質的折線,這條鋸齒形摺疊的路線依其形狀被稱為「閃電之路」(譯註:又常譯作「火劍之路」,見附圖)。但這條源質展開的閃電之路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概念,例如在上文提及的五五相對結構中,它就並不適用。《光輝之書》II:42b則提出了另一種源質展開的模式。首先由Kether/王冠(1號)開始,轉至Chochma/智慧(2號),接著按順序來到Binah/理解(3號)。然後Binah則如汪洋倒灌百川,創生出由此以下的剩餘七個源質。故此我們由1依次而至3,此後,剩餘的7個則同時呈現。用《光輝之書》的語句來說:

  「汪洋有一源,源中出一清流……源為一,流作二。繼乃得一巨盆,源泉之流充盈其中,如入溝渠。此即汪洋,乃為三也。裂汪洋而為七淵,水乃繼入淵中。一源,一流,一汪洋,並以七淵,合而為十之數也……以上種種,乃為十源質降世之始因。」

    這不但顯示出,將卡巴拉理論巧妙地整合為一個統一的體系有多麼困難,更再次提醒了我們,卡巴拉中表達的是神秘的隱喻修辭,而非物理性的實際概念。在我們依次介紹各個源質的時候請切記:關鍵在於理解每個源質所代表的思想本質,以及這種思想是如何與其他源質所體現的思想相聯繫的。如果讀者打算依據一張特定的圖來學習生命之樹,則要時刻謹記:這只是你個人為求便利而使用的一件工具,因為還存在著各種各樣其他可以用來學習源質的體系框架。更甚者,這還可能會違反《十誡》中不得崇拜偶像的禁令——如我們所見,一幅生命之樹的圖案,可以將原本無窮的神性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9.Kether/王冠

  Kether通常被看作「初始」,或其他萬物產生的「源頭」。在靈數上,Kether對應數字1,它被認為是顯現、創造或發展進程中的第一級階梯。作為對Kether的一個基本認知,以上這些或許就可以了。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Kether,體味一些有趣的精妙之處。

    源質之名

  我們不妨從源質本身的名字入手:Kether,翻譯過來就是「王冠」。這就已經確立了其高級的地位、至高的能量,及其與神性的相一致。事實上,有觀點認為Kether就精確地表現了神性,或者至少是我們沿生命樹所能達到的最接近神性之處。但回憶筆者之前所介紹過的體系架構:源質是令我們得以感知神性不同側面的濾鏡,或是神用以創造萬物的工具。在這一架構下,顯然任何單獨的源質,甚至包括Kether,在神聖程度上與其它源質都無絲毫高下之分。因此我們決不會特別指出Kether,認為它就是神性,或哪怕只是我們所能抵達的最接近神性之處。

    聖名  

既然我們已經確立了全部十個源質都只是用以感知神性的濾鏡這一觀念,那麼透過Kether,我們將會體察到怎樣的一種神性呢?不妨從其所對應的聖名入手:當我們將神稱為AHYH AshR AHYH(發音:Ehyeh Asher Ehyeh)時,我們就進入了Kether的領域。如果讀者還記得第三章的內容,就會想起AHYH AshR AHYH已在King James版《聖經》中被譯為「我即是我」。但到了當代,學者們則將其譯為「我將是我要成為的」。這一差異是巨大的。King James譯本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絕對靜態的存在:我現在就是。由此推測,神一直就是如此。在過往的漫長歲月之中,神應該也一直是「我是」的那個樣子。推測起來,神還會一直如此下去。即使滄海桑田,神也依舊會將自己描述為「我是」的那個樣子。這是完全靜態的。而當代的譯本則呈現出一種動態的性質:「我將是」——那麼,我們討論的就是潛在的發展性了。

Kether讓我們領悟到:基本的動態才是神性最本質的屬性。不論我們處在歷史的哪一時期,不論我們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達到哪一階段,神都一直向我們呈現出他「將要成為」的樣子。嶄新的事物永遠有著存在的空間。永遠不要說「我就到此為止了」、「我做到位了」、「我做完了」、「我沒什麼要繼續的了」——如果神都不曾達到這樣一種靜止的狀態,那麼追尋神性碎片的我們也同樣沒有理由如此。在神被稱為「我將是我要成為的」之處——Kether,我們領悟到:我們永遠可以繼續發展、成長、創造…… 

   「創造之音」與《十誡》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都是宇宙永無止境的發展歷程的一部分,那麼Kether所表現的是這一歷程的哪一部分呢?這裡有幾條線索。記住Kether翻譯出來就是「王冠」,王冠並非王者頭顱的一部分,而僅僅是戴在頭頂的一件外物,是獨立於王者本身的存在。在分析這一點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更多的對應。Kether對應著《創世記》中第一句神聖的「創造之音」。雖然在序數的具體計數方式上依舊存在爭議的空間,但按照著名權威學者Aryeh Kaplan的觀點,Kether對應的正是《舊約》的第一個句子,一般被譯為「起初,神創造天地」(無論採用筆者之前所提及的兩種翻譯中的哪一種,在此都沒有過多影響)。Kether同樣與《十誡》中的第一誡相對應。對於十誡的順序同樣存在爭議空間,但我們還是有充分理由將Kether對應於「我永恆主乃是你的神,曾把你從埃及地從為奴之家領出來的」。如果我們將這三者合起來看,就會得到一段類似於導言、序言或緒論性質的東西,它是為所有其他東西奠定基礎的。

  王冠是一個符號,它告訴我們王者是誰,他是什麼,他能做什麼,以及關於王者的一切。而第一句創造之音和第一誡,也同樣告訴我們神是誰,他可以做什麼。所以說,Kether引導我們了解「創造的潛力」這一概念,就如同序曲引導我們聆聽一場音樂會,序言引導我們閱讀一本書一樣。

    數字對應  

讓我們進一步來做一些數字對應。Kether這個詞(用希伯來文拼作KThR)加和得到620,而另一個具有620賦值的詞則是RVChVTh,意為靈魂、精神。注意這裡得到的是複數形式,而不是單個的靈魂/精神。620同時還是ShAyRYM,意為信仰、假想、想像,同樣也都是複數而非單數形式。我們還記得Kether通常被聯想至數字1,這令很多人將其看作最終的單一或一致。但這些對於620的關聯,卻給我們以充分的對於這一觀點的討論餘地。Kether真的是某一事物嗎?還是所有的事物(或者更精確地說,所有事物所具有的潛力)?因此,我們可以將Kether看作最終的萬物——僅次於無窮的多數,而非最終的一。這個問題十分有趣,其性質類似於現有雞還是現有蛋。順便一提:靈魂、精神、信仰、假想、想像……這些概念是否十分耳熟呢?對於那些聽到過「信仰創造真實」、「思想創造實體」的新紀元學派追隨者而言,應該是的。

  現在我們開始有了一些概念:當透過Kether時,我們所感知的究竟是神性的哪些方面呢?一句話,我們感知到的是無窮的創造潛力,一種萬事萬物皆為可能的思想。任何一種可能性都未被忽略,甚至未被絲毫貶低。這種無限潛能的思想可以極度振奮人心,也可以引起某種程度的恐慌——因為它暗示出一種責任,即遲早要將這些可能性中的某一部分變為現實。

  事實上,這種將潛能化為現實的需求,已經深深植入了Kether本身。讓我們回到它對應的聖名:AHYH AshR AHYH(我將是我要成為的),這已經表達出一種將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傾向。但還不僅止於此,不妨再進一步作一些數字對應分析。AHYH AshR AHYH整個句子,加和可得1023,還原這個數字可得6。在本教程後面的內容中(很後面的地方),我們會看到數字6與行動、執行的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每周有6個工作日(在第七日——安息日之前);「形成的世界」中有6個源質(叢Chesed到Yesod);這一聖名/句子的中間一個詞AshR加和得501,還原得6; AHYH加和為21,還原得3,兩個AHYH加起來也是6。總結起來,AHYH AshR AHYH與6——也即是與執行的思想之間,有著強烈的共鳴。

  我們在教程的後續部分中還會看到,數字6(對應希伯來字母Vav)同時還具有「連通」的概念:令看上去格格不入的事物變得彼此和諧(事實上,在希伯來文中,當Vav作為單詞前綴的時候,表達的就是「以及」的意思)。這同樣也可以加深我們對於Kether的理解。上面已經提到,有人認為Kether精確地表現了神性。但許多卡巴拉學者認為,Kether恰恰是一塊遮蔽了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性的面紗。某些生命樹的圖案中,在Kether的上方畫了幾道圓弧,表示虛無、無限、無窮的光——或者不管叫什麼,總之就是神(因為人類思想和人類語言是永遠也不足以真實地描繪神的),不知為何被擋在了Kether之上的圓弧那邊。而Kether——即將到來的萬物潛能現實化,即是完全不可知的神,與其經由源質而可被感知的種種側面之間的聯結點。

   《創造之書》中的「深處」

  按照意涵,神(不論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東西)即所謂「善」。那麼在Sefer Yetzirah(《創造之書》)所提及10個方向上的「深處」中,普遍認為Kether對應「善之深處」(見第8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它的對立源質則是對應於「惡之深處」的Malkuth(10號)。我們將會在後面討論Malkuth,不過在此可以簡單地預先告訴讀者,「惡」在此處並不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做壞事,而只是「並非神性」之意——例如說,並不完美的東西(或者說,選擇悖離神性道路的自由)。 

    Cordovero:《黛博拉之卷》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這種神性的無窮潛力思想,以及充分發揮潛力的意志呢?我們是否要在冥想之中將自己想像成端坐王座之上的強者?或是威風凜凜地呵斥著軍隊的將軍?再或者是足以只手駕馭潛能,而化之為現實的天才之類?Cordovero在其《黛博拉之卷》一書中告訴我們:並非如此。

  在我們應向Kether效仿的多種品質中,Cordovero將謙卑列於首位。畢竟在生命之樹中,Kether位於所有其他源質之上,因而它的視角總是向下看的,關注著神性發散的後續步驟 (而不是向上窺探那層面紗後的終極創造者)。除此以外,在對Kether的追尋中,我們應培養的品質還包括:非禮不語;非禮不聞;非禮不思;兼濟天下;熱忱待人;憐憫不幸。  粗看之下,這不過是羅列出了我們通常所稱道的各種優良品質而已。但如果略微整理一下,我們就很容易發現,所有這些品質都來自於同一個源頭:一個真誠地關注著自身與一切外物之間聯繫的存在;一個與萬物共有的精神本質達到和諧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聯繫到我們之前所說的——Kether是最終的萬物,是一切。更為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品性共同向我們描繪出一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毫不為私利所困的人;一個收束自我的欲望與能力,而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聯繫騰出餘地的人。聽上去很熟悉不是嗎?確實如此。如果你讀過《道德經》這樣的東方經典,就一定已然在其中遇到過這些概念。更近一點,在第4章關於「回歸」的討論中,我們也已看到過這些——在那章之中我們提到,神創世之時,首先主動收束了自身存在的範圍,以便為其要創造的東西留出生存的空間。

Cordovero也並非一個對於現實世界天真幼稚的人,他寫道:

  「我們知道,人並非總能遵循這些品質而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低層面的力量令他們去遵循另一些準則,這些力量通常是源於他們的一時之需。」但他又補充道,「然而,終有一日,這些需求將不再為人所需,而這些力量也隨之不復存在。」

Dion Fortune在將卡巴拉描述為「西方瑜伽」時指出:

  「東西方的道德規範是不同的,因此像一個西方人灌輸東方思想未必完全合宜。歸隱山林、遠離塵囂並不符合一個西方人的行為準繩,一個正常而健康的西方人絕不會有逃避生活的念頭,他會渴求於控制生活,使其歸於和諧有序。」     Fortune的這段言論是否受到《黛博拉之卷》的影響,甚至她是否曾聽說過這本書,我們都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這兩條觀點確實是和諧一致的。

  可見,Cordovero並不認為人必須如清教徒般永生恪守Kether的誡條。即便是生命樹中「最高的」能量,也不僅向那些忍受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創傷而堅守信條的聖徒開放,而同樣為我們中的多數平凡人所可觸及。但這並不是說Cordovero認可道德、倫理或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解放思想——事實上我們稍後將會看到,有趣的是,即使其他源質也有各自值得效仿的不同品性,但Cordovero依然認為,人的理想境界在於完全時間的完全Kether狀態。

    概要

  以上就是對於Kether的討論。誠然,要用寥寥數語總結這樣一個主題難免略顯澀陋,但考慮到此類概要對於入門者的價值,筆者還是摘要如下:  透過這一源質所能感知的神性——無窮的潛能;包含萬物一切可能性的核心本質;一切皆為將來式。

  創造的工具——創造的意志;發展創造的不滅欲望,化潛能為現實的動力;依靠自我達成目標的積極性。

 

    10.Chochma/智慧


   從某種角度來說,Chochma或許是最容易領會的一個源質。如果我們循著Kether即是源泉這一思路,那麼Chochma即是由源泉流出的第一股清泉。用靈數學詮釋生命之樹的學者們將1號源質Kether看作一個「點」(就像我們在紙上落筆的第一個點),而2號源質Chochma就表現出運動——筆尖移動,點就成為了一條「線」。這種運動的概念對於Chochma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位於生命之樹中擴張性的部分:仁慈之柱,被認為是一個「男性」的源質。在這種源質中,陽性的能量與活力、運動、主張,以及外向等能量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Chochma就十分易於領會了。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關鍵詞來概括它:積極性、擴張性,等等(如果聯想到其對立源質——Binah/理解被視作陰性、接納性、被動性的等等,Chochma甚至還能變得更容易領會)。

    源質之名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Chochma又可能是最難於領會的源質。只要想想它的名字從何而來,就會立即感受到這種困難——Chochma,翻譯過來就是「智慧」。智慧跟運動、活力之類的有何關聯?為什麼它不叫做ThNVAyH(希伯來語「運動」),或者PayYL(「積極的」),要麼索性叫做ZKR(「男性的」)或者AB(「父親」)?為什麼是「智慧」?先別急,還有更困難的……

  「智慧」是什麼意思?詞典(韋氏大辭典,第三版)中的解釋是 「聰明、博學、明智的品質」,「賢明的言談或教導」,還有「明智的行為方式或計劃」。筆者不清楚這本詞典是誰編撰的,竟然不時出現對詞彙的自反/循環定義(尤其是考慮到其中對於「聰明」的一條解釋是「有智慧的」)。所以我們把這些解釋統統劃掉好了。

  所幸這詞典中還有另外幾條解釋:「正確判斷併合理行動的能力,系基於知識、經驗、理解等等之上;良好的判斷能力;睿智」,以及「學問,知識,博學」。這樣就有些頭緒了,但也不完全——來看看「正確判斷」,這是「智慧」還是「公正」?記住,這個源質並不叫TzDQ(「公正」),所以我們把這一條也劃掉。剩下的幾個解釋,至少看上去像是那麼回事:「學識,知識,博學」——還不錯。事實上,這基本就是多數人遇到「什麼是智慧」這一問題時的第一反應。但又有一個問題:生命樹中還有一個所謂「隱藏的」第十一個源質Daath,翻譯過來就是——沒錯,「知識」。而Daath/知識是由Chochma/智慧與Binah/理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既然智慧是知識的一部分,那麼它們就不是同義詞。所以,把這些用「知」表達的解釋也統統劃掉吧。

  結果,韋氏大辭典給出的所有對於「智慧」的定義都被我們否決了。當然我們可以再去翻翻別的詞典,或許終歸會碰上一個能用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為何一定要做這種費時勞神的事情?人人都知道智慧是什麼,這又不是火箭技術!諸位在讀這本書之前就都知道智慧的意涵,現在也仍然知道,只是無法準確表達罷了。

  恭喜!你已經剛剛親身體悟了Chochma這一源質的核心思想了。它表現的正是一種純粹的「知」的狀態,不同於「知識」的是,「智慧」不受諸如言語、實例,甚至理解(這一條將在源質Binah的部分討論)等表達過程的絲毫限制和汙染。這是一種純粹的洞察,純粹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一旦當我們想用言語表達「純粹的知的狀態」,就受困於智慧與知識的不同這一問題上。請恕筆者在此向語言的限制投降,但我們都「知道」智慧是什麼,卻就是無法準確表達:我們的「知識」過於純粹,或過於瞬逝,以致無法用言語表達。

  體悟了這一狀態,也就體悟了Chochma。在嘗試定義「智慧」的過程中,我們就已經直面了神性的一部分——透過Chochma這一濾鏡而可感知的那一部分(關於濾鏡,詳見第八章)。在我們探索生命之樹的過程中,有必要暫且離題以強調一個重要的論點。時有卡巴拉學習者為諸如課程、練習等等事物所束縛,卻沒有看到:作為整個世界的基本藍圖,生命樹無時無處不環繞我們周圍。每一源質,每一路徑,皆是如此,我們每分每秒都在體驗它們——不能體驗生命樹的每一部分的人,是不可能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的。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手段幫助自己發展或專注於生命之樹的某個特定部分,但這決不是說,只有通過這些手段或者練習才能夠體驗生命之樹——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它,無論自己是否察覺。希望通過這本教程,能夠讓讀者更清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何時、怎樣體驗了生命之樹的各個部分。題外話到此為止,讓我們回到Chochma。

  以上,我們探討了Chochma的兩個內核:運動,以及某種純粹而無法言表的「知」(既然找不到更好的詞)的狀態。

    十誡

  十誡的第二誡是(按照筆者所採用的順序):「不可為你自己做雕偶,也不可做上天、下地、及地底下水中任何物件的形像。」做一個雕像有什麼問題呢?何故神要禁止?回想一下我們在第三章中所討論過的神的本質。一個偶像所體現出的,是對不可定義的概念進行某種特定而實際的定義的嘗試。其實塑造神像本身或許未必是那麼十惡不赦的事情,更確切地說,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誠然,你可以雕刻一個塑像,聲稱這就是神。但事實上它並不是,它甚至不能描繪神。充其量,它只是表現出了你個人理解神的特定角度。

  這很類似我們在定義Chochma/智慧時所遇到的難題。我們明知「智慧」和「知識」這兩個詞並不完全等價,卻還是一直用「知識」、「知」來表達,因為這已經是在語言的限制之下,所能給出的最近似的解釋。把Chochma與禁止偶像的誡律聯繫起來,可以提醒我們Chochma事實上的不可定義性。

    《創造之書》中的「深處」

Chochma的另一個對應與運動的概念有關。讓我們按照最普遍版本的生命之樹圖案來看:它位於右側的支柱——擴張之柱(或者按照其傳統的名稱,「仁慈之柱」)。在《創造之書》所提及的十個方向或說「深處」中,Chochma被公認為對應了「始之深處」。

    數字對應

  數字對應同樣給出了一些有趣的關聯。Chochma的希伯來拼法ChKMH,其各字母賦值相加可得73。另一個具有73數值的詞彙是GML——第三個希伯來字母的名稱。GML也可以表示中東地區最傳統的交通工具:「駱駝」。但物理空間上的運動並非運動的唯一可能形式(在後面我們將Chochma作為「運動」和作為「純粹的知」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時,還會再次用到這一論點)。除了在不同位置之間進行的物理運動之外,事物有時還能在不同的狀態之間進行「運動」。事實上,GML的另一種翻譯就是「成熟」(從一種狀態變到另一種),或者譯為「斷奶」(標誌著生長或成熟的進程)。

    聖名

Chochma所對應的聖名是YH(發音Yah)。關於這一聖名,《光輝之書》II:65b中寫道:  「一切皆在此名之中:上盡九天之穹,下及十地之淵。九天十地萬物之道,摩西六百一十三律,皆在其中。其陽在上,其陰於下,陰陽諸道,莫不如是。」

   由此我們看到,正如Kether與AyN SPh AVR之間的關係,Chochma所對應的聖名Yah,具有這種無所不包、海納百川的性質。但Yah並非只是「全能之主」概念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由Yah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字母Y和H相加得賦值15,還原得6。因此如同Kether一樣(Kether對應的聖名還原也可得6),Chochma也與行動、執行等概念相關(稍後會看到,這些均為數字6的重要方面)。但數字對應還可以更進一步挖掘Chochma:按照賦值,YH與單詞ZVB(意為「觀念」)相關。於是我們又回到了運動的概念,但並非物理上的運動。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運動」被表述為諸如演變、發展、世系、進步、因此而彼之類的意涵。這正類似我們之前將GML表述為成熟、斷奶之類意涵。因此,這 「全能」的潛能,在某種程度的事實上就是發展、進化的過程。

    Cordovero:《黛博拉之卷》

  教育是運動的一種形式。教師使得知識或智慧由他/她自身而向其弟子運動。故此,《黛博拉之卷》教導我們,若欲追隨Chochma這一源質,需得將己有的智慧散播四處。

  「他的智慧當遍地可尋,當可給予眾人有益的教導,當可依各人天資聰慧愚魯不同因材施教。凡他所能給予他人的智慧,便讓他施與,無論何事亦不可令其阻攔之。」

Chochma不僅是教育的行為(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智慧的散播(一個結果)。其中前者更可由數字對應而得印證。《摩西五書》教導世人的兩種方式——法律(希伯來文HLKH)與故事(希伯來文AGDH),賦值相加可得73,恰是Chochma的賦值。

  除非成功地將自己的智慧外移至他人,否則無論你在教育中投入了多少精力,都不能稱得上是效法了Chochma。因此,猶太卡巴拉並不贊同某些流派的以下主張,即Chochma是一個純粹外放的能量源,需要某些其他的東西來承載(比如Binah)。如果真的要效法Chochma,就必須存在某種內在的制動機構,以便在必要時抑制能量的外放。這可以在《黛博拉之卷》的如下段落中看出:     「正如智慧的神聖品質依照度量與需求,被置於其下諸源質之上。人亦須將其智慧之於一切之上,且與其天資、悟性相諧,利於其接受、理解。他須得防範超出其悟性範圍的教導,以免反受其害。」

  聽起來是否有些熟悉呢?不錯,這正類似於筆者之前在第四章中為闡明「回歸」學說——神為騰出空間創造萬物而有意抑制部分的自我——而舉的例子之一,即老師有意不向學生一次傳授自己全部的知識,以免令學生陷入困惑而無法進步。因此,我們不應過度單純地僅僅將Chochma視作一個擴張性的、外放的能量源。Chochma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傾瀉其能量:它觀察、度量出外物所能接受能量的限度,而後進行必要且合理尺度上的給予。

  相對於另一些著述中對於Chochma的解析,這種觀點略顯粗陋。事實上,《黛博拉之卷》也提醒我們,人若要追隨效法Chochma,除了對各種著述的學習之外,還必須周期性地接受Kether向其傳輸的一切,如同將自己作為一個容器。又及,在第九章中我們所看到《黛博拉之卷》對於Kether的解析,也同樣是較其他著述中遠為粗陋的。      在結束關於Chochma的討論之前,我們還必須回過頭來融合開始時提出的,貌似彼此完全獨立的兩個概念:「運動」和「純粹的知」——儘管以上通過數字對應進行的工作,以及《黛博拉之卷》中的部分材料,已經在這方面開了一個好頭,讓接下來的任務更為簡單,但這一任務確實尚未完成。

  為了融合Chochma的兩個定義,我們首先來看看神本身的核心本質:Ayn SPh AVR,包含於一切過往、一切現在、一切將來以及一切可能之中的,無窮的光。回想我們在第三章中進行的討論,可知神並非靜態的事物,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於將要發生的創造過程的表述。在Kether處,我們可以感知到一種意志:將此種創造的潛能化為現實。而欲將潛能化為現實,須得的手段乃是:意圖、信仰、思考、想像(數字對應:Kether與ShAyRYM賦值相等,詳見第九章)。   「創造之音」

   在Kether的層次上,所有這些信仰、思考、想像等等,都依舊保持著。沒有任何一種潛在的可能被排除,或是弱於其他可能性。這忠實地繼承了Ayn SPh AVR——無窮的光的特性。從Ayn SPh AVR到Kether,唯一不同的,僅僅是我們確立了一種實現這些無窮潛能的意願。而Chochma則更進一步,在此,我們邁出了向著現實化的第一步「運動」。筆者認為,Chochma(將無窮的光部分顯現出來的運動)所對應的創造之音應是:「要有光。」再次強調,「運動」未必是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物理移動,也可以是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從無窮潛能到實際表現——的轉變。而這一創造的過程,依舊是以想像或信仰為核心的。

  當我們體驗智慧,體驗這一純粹的知,我們事實上就遠離了Kether一步。當我們知道某些事情,那就同時暗示著,也有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我們還不能確切地表述,我們知道的究竟是什麼(那涉及到第三源質:Binah/理解),但我們確實意識到:我們知道某些事情。在Ayn SPh AVR之中,一切可能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在Kether之中,我們有著讓某種可能性變得尤為可能的意願。而在Chochma之中,我們將其付諸實踐。在Chochma之中,我們不再無所不知;現在,我們有所知。

  由於Chochma時常被視作「男性」的源質,將其視作由虛無發展而來的這一想法就顯得十分誘人。事實上,某些猶太卡巴拉文獻確實支持這一觀點。但筆者更傾向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它。如果Ayn SPh AVR——無窮的光,確實是無窮的,那麼我們又怎麼可能從虛無中發展出任何東西呢?如果這光(神)確實是無窮的,它就已經包含了一切。因此與其將Chochma視作由無物到某物的旅程,不如將其視作由萬物到某物的旅程。這恰好與「回歸」學說(見第四章)——將創世之初「大爆炸」描述為神為創造萬物的存在發展空間而進行自我收束——完美吻合。

  在這種觀點下,或許我們不妨將Chochma視作相機的光圈,或是眼睛的瞳孔。當光圈完全打開時,鏡頭可以透過最大量的光,這種狀態就類似於Ayn SPh AVR——所有潛在的可能都得以存在、發光。Kether即是縮小光圈的意願,而到了Chochma,我們則實際動手調小光圈。而當光圈縮小,一部分光(換句話說,一部分潛在的可能)就被屏蔽在外了。最終,當光圈縮小到一個點時,僅有很少的一絲光能夠穿透孔隙;或者說,在無窮潛能的汪洋之中,僅有一種可能性脫穎而出。對Chochma的這種理解,正符合於《黛博拉之卷》中的觀點:在散播智慧之時,我們必須保持謹慎,不使他人無力接受。而若將Chochma視作一個光圈,則它正起到這一作用:將事物單一化至我們可接受的程度,以免我們因太多可能性而迷惘。

    摘要  

基於以上觀點,關於Chochma我們可以做出如下摘要:

  透過這一源質所能感知的神性——知覺、對某種確定事實所產生的難以言明的知曉。

  創造的工具——濾去被排除的可能性,以使確定的事實被人接受而不引起困惑的過程。

 

11.Binah/理解


     關於神,至今我們已經討論了「無窮的光」(Ayn SPh AVR),將此光顯現而出的意願(Kether/王冠),以及表現由潛能向現實轉變的最初運動的,不可定義、不可描述的,純粹的「知」。其實在這幾章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作弊式地超前利用了一些尚未講解的知識。無窮的光、Kether以及Chochma,事實上都是不可定義的。我們之所以能夠使用人類語言去討論它們,只能是因為我們在某種層面上步入了生命樹的第三源質:Binah(即中文的「理解」),以及所謂的隱藏源質:Daath(「知識」,智慧與理解結合的產物)。

正如同Chochma,Binah在某種程度上十分易於領會。回頭來看基本的數字學觀點:我們將Kether(1號)視為一個點,而將Chochma(2號)視為筆划過紙面留下的一條線。而Binah(3號),即可被視為由一條原本無限延伸的直線勾勒圍成的平面。Binah位於生命樹左側支柱,嚴峻之柱的頂端。這根支柱常被看作是內向的、收束的,有時甚至是被動的。如同右側的仁慈之柱被視作「男性」的,左側的嚴峻之柱則被視為是「女性」的。所以如同仁慈之柱頂端的Chochma被視作最初的男性、父親、陽,它在嚴峻之柱上的映像Binah就被視為最初的女性、母親、陰。Chochma代表了一種外放、擴張、自信的能量,而Binah的作用則是限制與容納Chochma的存在。Binah也被認為是接受了由男性的Chochma湧出的精子,受孕而產生出低層次的源質(這就更加強化了Binah作為母神的形象)。

源質之名

但正如我們曾經進一步闡述Chochma,Binah也可以被深入探討。也正如Chochma,揭開Binah面紗的線索就在其名稱——「理解」之中。我們先前將Chochma/智慧描述為純粹的、不可分析、不可描述的「知」的狀態,而Binah的性質則恰恰賦予我們以表達在Chochma中所感悟內容的能力。與其位於內斂的嚴峻之柱上這一事實一致,Binah包容並收束起Chochma中純粹的「知」,直至一個令其可被人類語言所表述的程度。理解的性質令我們得以說明,我們所知的是此而非彼。至此,Chochma所帶來的「知」方可被明確定義。

《創造之書》中的「深處」

在《創造之書》所提及的十個方向中,我們曾將Chochma對應至「始之深處」。而其對立面,Binah,也就自然對應於「終之深處」。從這個角度來闡述,Binah的功能即是限制Chochma的純度,這一點也為數字對應所證實。Binah(希伯來拼寫BYNH),對應賦值為67。同樣具有67賦值的單詞還有ChNT,意為「使不朽」或「製成木乃伊」。Chochma那曇花一現的靈感就這樣被捕獲、封存。另一個關於Binah降低了Chochma純淨性的佐證,是賦值同為67的單詞ZLL,意為「使墮落」或「放蕩」。

Binah是如何使純粹而不確定的Wisdom具像化至可理解的呢?回憶一下,在第十章中我們討論Chochma時,我曾建議將其視為一個瞳孔或光圈,無窮的光中只有一束——或者說,無窮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以通過(回想,當時我在介紹Chochma時進行了一些調整,相對於「無物生一」的概念,我建議改用「萬物生一」來描述這一過程)。而Binah則為我們鑑別出,究竟是哪一種可能性從無窮之中脫穎而出。為此,Binah必須能夠分辨所有的可能性,如此才能確認,透過了Chochma過濾的是這一種可能,而不是另外哪一種。

 「創造之音」

 這種「鑑別」或「分離」的概念,對於Binah的功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BYNH這個詞本身之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在第二章中我曾提及,除了數字對應之外,神秘學者們也從共同的詞根上找到了不同詞彙之間的聯繫。BYNH具有詞根BYN,意為「在……之間」或「分離」。

Binah所符合的創造之音(《舊約•創世記》第一節)是:「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從數字對應來看,BYNH也相關於ZYN,意為「劍」——用於切割和分離的工具。

聖名

在這裡,Binah所對應的聖名顯得尤其有趣。理論上,Binah應該對應於YHVH——最神聖也是無法發音的聖名。因為在猶太教徒平日誦讀《舊約》或是祈禱時,YHVH並不是以通常的方式去發音。以Binah的精神,我們應當大聲誦讀Elohim(ALHYM)來代替書面上的YHVH。回憶一下我們在第三章中討論神性時所說過的:ALHYM事實上是一個複數名詞「眾神」。這裡我們就遵循了Binah的行為方式——將一個無法定義的整體(YHVH)分割為多個彼此關聯的可理解的成分。

此處,我們必須謹慎對待「分割」的概念,以免過猶不及地偏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Binah的「分割」強調的是性質上而非數量上的概念。舉個例子,想像一片廣袤無邊的水域,一片汪洋。你把一個瓶子浸入水中,直到它被水灌滿,然後旋緊蓋子。這樣,你就將一部分水從海洋的整體中分割開來了——即使你就這樣把瓶子留在海裡而不帶走。海洋本身是無邊無際的,你無法看到它的盡頭,無法感知它的邊界。但是現在這一瓶水被分割開來了,你就可以定義這很小的一部分——通過瓶子的深度、直徑、容積等等。用玻璃瓶從不可定義的汪洋之中分割開一小部分,就可以對其進行定義和說明。(當然,事實上海洋也並不是無窮的,你可以用一張地圖來定義海洋的邊界。不過不要拘泥於此,此處旨在闡明分割和定義的概念,而非無窮的概念。)

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定義無窮的光中的一小部分。Kether就是將瓶子投入海中的意向;Chochma則是將瓶子浸入特定位置(從不可定義的無窮中選擇我們所想要定義的那一部分)的過程,以及對某一特定部分海水的無法言述的了解。到了Binah,我們則固定住瓶子(已經選中了我們所要定義的那一部分海水),並且封上蓋子(至此就完成了定義的全過程)。  因此,在Binah中,光輝喪失了其迄今所具有的無限自由。如同海水被瓶壁所約束(海水本身此時以瓶腔的外形呈現出來),純粹的智慧也就被包含在其與理性的領會的接觸中。做一下數字對應,將與Binah相關的兩個聖名賦值相加,YHVH加ALHYM得112(由於ALHYM本身也對應著另一個源質,Gevurah/嚴峻;而YHVH在另一種發音法下也對應另一個源質,Tiphareth/美麗,此處我們通過將YHVH和它的Binah模式發音ALHYM相加,給予Binah一個獨有的聖名賦值)。同樣具有112賦值的詞彙是VDBQ,意為「且忠誠的」。(註:希伯來字母中的M標準賦值為40,此處也是這樣計算的。但是在希伯萊語中,某些字母,比如M,在單詞的末尾時會具有特殊的賦值,比如「尾M」的賦值應當是600。在做數字對應時,對此並不存在某種簡單而硬性的處理準則,有些人使用標準賦值;有些人使用特殊賦值;還有一些人,比如筆者,二者都用。)這說明智慧與理解之間的聯繫並不是瞬逝的,二者一旦結合,就密不可分。另一個具有112賦值的短語是VHARKThM,意為「且你可以拖延」。

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我們以上對於Binah的探尋有些奇怪。我們討論了對於非理性的純粹的「知」的定義、描述和說明,我們將Binah描繪成一組理性的模板。但是你們中的一部分人會提出:這不是Dion Fortune對於第八源質Hod/榮耀的描述嗎?請記住,Dion Fortune是基於基督教學者理論中Hod與水星(主智力的行星)間的聯繫作出分析的,但這一聯繫在猶太卡巴拉中並不存在。在猶太教系統中,Hod也有著完全不同於智力的含義。在猶太卡巴拉中,Binah才是主宰智力的源質,而非Hod。

源質之名

事實上,現在再回頭來更近地觀察「Binah」這個詞彙的公認涵義,時機更為恰當。Binah通常被翻譯為「理解」。在筆者手頭的辭典中,「理解」這一詞條作為名詞有以下解釋:「領會,知識,洞察力,感受力等」;或者「思考、學習、判斷、機智、認識的能力或才幹」;或者「某一精確的解釋或推論」。作為動詞的解釋則包括:「認識到某一事物的含義」;「理論上地了解;完整而精確地領會或認識到某一事物的狀態、特徵、功能等」。

無論如何,在兩種語言之間直接進行逐詞翻譯決不可能保持精確。翻一下希英詞典就會發現,對於Binah還有以下解釋可供選擇:「原因」、「智力」、「審慎」、「見識」(譯註:原文「『reason,』 『intellect,』 『prudence,』 『insight』」)。事實上,在某些用英文著寫或翻譯為英文的卡巴拉論文中,就將第三源質稱為「智力」(譯註:原文「『intellect』 or 『intelligence』」)而非「理解」。故此,雖然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將Binah視為一個母性源質這一點上有著共識,但兩個系統在某些方面依舊並不吻合,比如猶太卡巴拉將Binah視為主宰智力的源質。

十誡

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將Binah看作是對此前無法定義的事物進行定義的過程,現在就可以把焦點轉移到Binah與《十誡》中的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之間的聯繫上來。我們可以看到,神現在確實是可定義的——通過一個名字。至於為何要禁止濫用這個名字,在我們接下來討論過《黛博拉之卷》後會比較容易理解。現在暫且只要記住,神(或者至少是它的某些近似),是可以被命名,被定義的。

Cordovero:《黛博拉之卷》

我們如何能在內心中發揚Binah的品質?《黛博拉之卷》給出了一種乍看之下貌似奇怪的答案:悔改。為什麼呢?因為它「糾正一切不完整」。而且事實上,任何不完整都是可糾正的。任何瑕疵都源出於完美。依照《黛博拉之卷》:

 「不要因你由罪而來,便自認無可救藥。那是錯誤的。如能做得夠好,你便可紮根於悔悟的神秘境界,將一切罪惡糾正至它們所源出的至善之中。因為一切至苦皆是脫自於至甘,故其可以自溯本源而修正自我。如此,大奸大惡之舉亦可有益於人,曾執迷不悟的罪過亦可化為優點。」

關於Binah的這一聯想並非孤立的。再看Binah的數字對應賦值(YHVH加ALHYM:112),ThVSRV賦值也是112,意為「你將會被矯正」。

我們在討論Chochma時已經看到,《黛博拉之卷》所做的事情十分有趣:它關注結果而非過程。譬如我們知道Chochma帶來運動,但《黛博拉之卷》並不關心過程——實際的運動,而是關注運動帶來的事實結果:某些東西,即智慧,從一處(譬如老師)移動到了另一處(譬如學生)。

因此同樣,對於Binah,Cordovero並不要求我們去重複那些假設的邏輯練習,以便理解任何隨意選取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被要求做到精確地、恰當地,或者完美地去理解。(現在,回頭看第三誡,我們可以——至少從某一個方面——定義神,但是我們依舊被要求以一種與之不相稱的禮節去自行節制這一能力。)那麼我們所應追求的完美理解是怎樣一種狀態呢?以小來說,你將足以保持了解某些正確的事物,比方說,二加二等於四而不是等於五。以大來說,你還可理解天地萬物之間的聯繫,及其神聖本源;理解到萬事萬物——即使那些被認為罪惡的事物——「皆是脫自於至甘」,那些所謂壞事都具有 「自溯本源而修正自我」的潛力。(在第六章中我們已經看到,破碎的容器碎片是如何具有最初的神創根源,我們又是如何通過發掘潛在的本源而矯正災厄的。)

摘要

至此,我們已經總結出了關於Binah的關鍵詞。

透過這一源質所能感知的神性——智力;解釋原本無法說明的事物的能力。

創造的工具——推理,定義,解釋,區分,探尋完美。

 

12.Daath/知識  


卡巴拉普遍承認Chochma和Binah間另一個源質的存在——Daath(希伯來文DAyTh),意為「知識」。

    事實上,將Daath歸類為源質還是存在一絲不妥,因為它並不屬於標準的十源質(參見第七章列表)之一,而我們也並沒有理由去擴充十源質的數量。《創造之書》明確指出,存在著「十個虛無的源質,而非九個或十一個……」。這一事實的通常解釋是,Daath是一個「看不見」的源質。

筆者個人傾向於不將Daath看作源質,甚至不將其看作一個隱藏的源質,而是看作Kether、Chochma和Binah之間的互相作用(主要是後兩者)。記住:Kether是我們所可能知曉的一切事物的總和,以及探知其中一部分的意願;Chochma是我們對這萬事萬物中某些鳳毛麟角部分的,不可言傳的頓悟的過程;Binah則是我們整理這些頓悟以便解釋的過程。我們所「知」的一切,都反映出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事實上,筆者對於Kether、Chochma、Binah的整個討論,正是不可避免地通過Daath的方式呈現出來。將Daath/知識看作前三個源質之間交互作用的觀點,恰與Bar Lev’s的結論不謀而合。他提到,Kether、Chochma和Binah所扮演的角色是「思想的維度、先於實踐的思辨階段」。

Chochma、Binah和Daath之間的相互關係,有時會顯得模稜兩可——尤其是當它顯示出對待Binah的靈活態度時。考慮一下浪漫這件事,我們為何被這個人吸引,而非那個人?你是否曾嘗試過去解釋,為何自己愛或不愛某個人?感覺當然是一部分原因,毫無疑問。然而,你知道自己的感覺,但你是否曾注意到,要從邏輯上闡明這一感覺是如何的困難?如果你確實去嘗試完成這一工作,還是很有可能做到的。但你難道通常不會避免在此類事情上變得過於邏輯化麼?這個例子正顯示出,我們在某些方面會更青睞Chochma,而不願意將Binah帶入視野。換個角度,考慮一個時常在法庭上出現的場景:一位幹練老到的警官出於預感攔下了一輛車,毫無疑問,這車一看上去就非法攜帶了軍火、毒品之類的東西。然而除非這位警官能夠證明他有著「充分理由」攔下這輛車,法庭並不會對這些違禁物品的存在予以考慮。作為證據,被我們歸結於Chochma的剎那間的「頓悟」在此並不充分。即便這位警官的Chochma最終被證明正確無誤,法庭也並不會因此而向其致敬,除非他能夠以Binah來說服法庭。警官只得將他Chochma的洞察力以理解的外衣包裹起來,去解釋最初那一剎那間難以言表的感覺。正如同Binah在浪漫中顯得格格不入一樣,一旦我們進入法律系統,離開Binah便寸步難行。

在第三章中,我們將神介紹為AyN SPh AVR——無窮的光。但是藉助數字對應的工具,我們發現這光並非一件靜物,而是永無休止的過程。在Kether(第九章)中,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了此事,並探討了Kether海納百川的性質。海納百川,究竟容納些什麼呢?——信仰、思想、想像。在Chochma中,我們開始從這些思想中選中一條。而到了Binah,我們則在實際上對其進行定義。而這一切過程的總和——「知識」,就是一切創造的原材料。知識是前三個源質(常被認為對應於三位一體)之間彼此作用的結果,是連接全能之主——AyN SPh AVR——與更世俗的世界之間的橋梁。換句話來表述就是相由心生,或者說主觀思想創造客觀現實。當代新紀元學派的權威學者們堅持認為,我們此處是在探討一個羽翼豐滿的Daath(而非缺乏Binah而曇花一現的Chochma狀態)。事實上,這種口頭主張的觀念就證明,我們並未省卻Binah。

而這知識的永恆進化的動態本性,可以由Daath的數字對應看出。DayTh,相加得474,同時具有474賦值的語句還有「你應當知道」(ThDAy)、「你可以生存」(ThChYVH)以及「你可以學習」(ThLMD)。  

此外,正如我們對Kether對應的聖名所做的,當我們將DayTh的數字賦值還原為一個個位數,就會得到6,對應著「形成的世界」中六個現實的源質:Chesed/仁慈、Gevurah/嚴峻(裁決)、Tiphareth/美麗、Netzach/勝利、Hod/榮耀以及Yesod/根基。這六種神性合力,將信仰、思想和知識轉化為現實、事物和表象。這六個源質,將是本教程下一部分的內容。

 

13.形成的源質:模式


     迄今,我們已經探究了三個「智力的」源質:Kether/王冠(潛能,以及實現潛能的意願)、Chochma/智慧(純粹的不可言傳的會意狀態,開始將Kether的潛能付諸現實),以及Binah/理解(對在Chochma中所「知」的事物進行定義、說明的能力)。如果你接受「信仰創造現實」,或者「思想創造萬物」這樣的觀念,我們可以說,從到達Binah開始,我們的「信仰/思想」已經準備就緒了。下一步就是句子的第二個成分:動詞「創造」。創造(或說形成)的過程,發生在第四至第九的源質之中,它們分別是:(4)Chesed/仁慈,(5)Gevurah/嚴峻(裁決),(6)Tiphareth/美麗,(7)Netzach/勝利,(8)Hod/榮耀,以及(9)Yesod/根基。

形成的六源質與創造之音

此前我們已經看到,每個源質都對應於《創世記》第一篇裡十句創造之音中的一句。如果我們將這一組創造之音連起來看,就會發現某種將光輝分流至六個形成的源質中的模式。 

1.「起初,神創造……」(Kether)

2.「要有光……」(Chochma)

3.「要有空氣……」(Binah)

4.「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Chesed)

  5.「地要發生青草……」(Gevurah)

  6.「天上要有光體……」(Tiphareth)

7.「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Netzach)

  8.「地要生出活物來……」(Hod)

9.「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Yesod)

  此處開始,我們不再處理那些寬泛的概念或基本的準則。前三句創造之音勾勒了創造的藍圖,而在後六句中,我們已經將這張藍圖從設計室帶到了建築工地,用它來建造我們這宇宙的現實物理構造:地、水、太陽、月亮、(無智慧的)海洋生物、(無智慧的)陸地生物,以及(有智慧的)人類。第四到第九條創造之音,創造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

 形成的六源質與十誡  

1.「我永恆主乃是你的神……」(Kether)

2.「你不可有別的神……」(Chochma)

3.「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Binah)

 再一次地,我們看到了一些概括性的序言,或說背景:清晰說明人性與神性之間關係性質的,一系列寬泛的基本準則。而第四至第九誡則關注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 

  4.「當記念安息日……」(Chesed)

5.「當孝敬父母……」(Gevurah)

6.「不可殺人……」(Tiphareth)

7.「不可姦淫……」(Netzach)

8.「不可偷盜……」(Hod)

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Yesod)

  正如在創造之音中所發現的,我們看到了焦點由寬泛向具體的轉移。在4-9中,我們得到了一份清晰鮮明的「兩要四不要」規範,來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前三誡也同樣有「一要兩不要」,但那規範的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而非世俗的現實行為。

 六源質分組的子模式——《創世記》

現在我們看到,不論是《創世記》第一篇中的十句創造之音,還是十誡,都遵循著同一種模式:1-3條清晰指出寬泛的基本原則,而4-9條則確定世俗的具體問題。但即使是在4-9這一組的模式內部,仍然可以看出一些子模式。我們不妨從《創世記》中的創造之音開始:

4.「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Chesed)

5.「地要發生青草……」(Gevurah)

6.「天上要有光體……」(Tiphareth)

這三句創造之音解決的是地球本身的物理構成問題。如果將創造地球類比為建造房屋,我們可以說這三句確定了結構基礎:地基、牆壁、屋頂、地板,甚至供給系統(供水、供暖、供電)。我們繼續:

7.「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Netzach)

8.「地要生出活物來……」(Hod)

9.「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Yesod)

 解決了物理結構之後,我們接下去就要確定內部狀況。如果我們是在探討房屋,那現在要解決的就是牆紙或者塗料、地毯、照明設施、日常用品、家具、窗飾,以及最後,人(或許還有寵物)。而創造地球也是一樣:4-6三條創造之音確立了物理結構,但卻了無生機;後三條創造之音則將生命置於其中。

六源質分組的子模式——十誡

從十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分組結構。 

4.「當記念安息日……」(Chesed)

5.「當孝敬父母……」(Gevurah)

6.「不可殺人……」(Tiphareth)

這幾條守則解決的是我們生活中的重大原則。我們被明令尊重一些廣闊的界限:介於自身與他人之間的(不可殺人——尊重他人生存的權力);介於自身與父母之間的(對生養自己的人給予特別的尊重);以及介於自身與神之間的(在安息日遵守一些特別的法則)。將這幾條守則與第七至第九誡所提出的相比:

7.「不可姦淫……」(Netzach)

8.「不可偷盜……」(Hod)

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Yesod)

這裡確定的所有問題較之第四至第六誡中解決的都遠為世俗。我們離開了大視角(人類整體、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神),轉而處理怎樣與鄰居同事打交道這種瑣碎小事。

摘要 

 因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創世記》中前九句創造之音和十誡中的前九條,都遵循著以下模式:

    1 – 3: 寬泛的觀念 

4 – 9: 具體問題  

4 – 6:「大視角」 

7 – 9:「小視角」

這一模式有助於我們理解4-9號源質。它們都處理具體問題;都是形成過程的世俗工具。此外,4-9還可被分割為兩小組,其中4-6所呈現的視角較之7-9更為純粹,更為高位。

在下一部分的教程中,我們將把這一模式應用於4-9號源質,以得到每個源質的廣闊內涵。在此之後,則是類似於我們對前三個源質所作過的依次評論。

 

  14.形成的源質:概念

  

   在上一章中,我們發現了存在於十誡,以及《創世記》第一篇十句創造之音中的模式。我們看到,1-3確定寬泛的一般性原則,4-9則確定世俗的具體事務。而在4-9這一組內,我們又發現4-6所處理的事務比7-9要略為「高位」。現在,讓我們將這些模式應用到生命樹4-9號源質所包含的創造工具中。

生命樹的這一部分,被稱為「形成的世界」,它賦予我們三種創造的工具:給予,保留,還有平衡。這看起來似曾相識:一極,另一極,以及兩極之間的平衡(例如,生命樹的三根支柱)。但又有一些我們不曾注意過的,那就是在純粹/高位的狀態與相對非純粹/低位的狀態之間所存在的差別。

  先來考慮一下「給予」的概念。讓我問你們兩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不要思索,憑第一反應去回答:(1)你為何要「給予」?(2)你為何要「保留」?我來猜猜你們會怎麼回答。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中的多數人應該會回答,或多或少,「保留」可以讓你自己得到某些東西。同樣,我猜想你們會說,當你們希望別人得到某些東西時,你們就會「給予」。換句話說,「給予」以利他,「保留」以利己。這就是純粹狀態下的「給予」和「保留」,聽上去非常簡單。

那非純粹狀態下的給予又是怎樣的一種東西呢?如果說純粹的給予是為了利他,那麼非純粹的給予則是為了利己。同樣,純粹的保留是為了利己,而非純粹的保留則是為了利他。由這些概念,我們就可以對4-9號源質的廣闊內涵作驚鴻一瞥。

   Chesed/仁慈(4)即是純粹的給予:一種完全出於接受者利益而考慮的無私奉獻。人們稱之為由愛而生的給予。當然,正所謂世事難料,人們很容易去質疑說,很多時候因愛而無私的奉獻者自己最終也會受益。但即使如此,總體來說主要的受益者仍是接受者,而非給予者。

Gevurah/嚴峻 (譯註:或「裁決」,原文此處寫作「力量」,疑為多種譯法的混淆)(5)是純粹的保留:一種完全著眼於己之所欲的牢牢緊握。同樣,世事難料,無論出於多麼自私的目的去保留,其結果都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一些好處。但在Gevurah中,這只是偶然的附加產物。此處最主要的,是你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去保留,而非考慮到他人的利益。

Tiphareth/美麗(6)則試圖在純粹的給予和純粹的保留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現今出現了一種傾向,即將Chesed視作一個善的、令人愉快的源質,而將Gevurah視作一種惡的、可怕的品性。筆者強烈建議諸位擯棄這種觀點。在《靈魂之歌》中,Yechiel Bar-Lev拉比讓我們思考這個例子:父親為了懲罰任性的兒子而讓他罰站。這一懲罰的動機是愛,父親所作的這一切,都是出於幫助兒子正確成長的良好願望。我們來看看,此處Chesed和Gevurah是如何運作的:

「如果任由Chesed的特質來決定,則父親的惱火將會失控式地增長,他會往死裡教訓兒子。但此時Gevurah起了作用,它限制並約束了Chesed的建議。這一幹涉壓制了Chesed喚起的衝動,用理智澆熄了怒火。最後,在平衡了Chesed和Gevurah的建議之後,中間路線的典型代表——Tiphareth作出了最終決定。」 

 在《內部空間》一書中,Aryeh Kaplan提供了一種有趣的視角去看待這三個源質:  「某座城市中,要控制一座橋上的交通流量。Chesed會完全放行,Gevurah會封鎖整座橋,而Tiphareth則嘗試找出最適宜的流量。」

    在Nethzach/勝利(7)中,又有一些不同。這一源質代表了出於利己而非利他動機的給予。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會如何體現?如果你付出愛情或友情,關注的卻不是對方而是自己,被你關愛的人只會感覺到窒息。如果你給學生上課,卻只關心你自己要教什麼(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只會覺得受不了你。總而言之,利己而非利他目的下的給予,通常給人以強權的感受:這就是Netzach的本質。

Hod/榮耀(8)是非純粹的保留,這是一個有些模稜兩可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這類行為的典型代表就是謙讓。假設你和一個朋友合夥買了一張彩票,而這張彩票中了,你打算把全部獎金都讓給你的朋友(也許他最近手頭拮据,你想幫他周轉一下)。你的需求服從於了你朋友的需求,我們稱這種做法為順從(Kaplan用了「移情」這個詞):這就是Hod的本質。

Yesod/根基(9) ,則試圖在強權和順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在Hod和Chesed之間,存在一條微妙的界限。難道不可以說,你把彩金全都讓給朋友,是一種出於Chesed的行為嗎 (通過「給予」他原屬於你的那一半彩金而讓他受益) ?或許可以這麼說。但事實上你並不能「給予」他這些彩金,因為你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過它們。你原可以得到它們,但你選擇了將它們保留給你的朋友。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討論關於Chesed/Hod或者Gevurah/Netzach之間那些更加吹毛求疵的區別。但那並不值得我們花費這麼多時間。記住我們之前關於《創世記》第一篇中創造之音以及十誡的討論:這些源質是合力運作,來執行至高三元(Kether、Chochma、Binah)的創造意圖的。「形成的世界」中每一個源質都有自己獨特的職責分工,但同時也仍然是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用球隊來打比方,至高三元就是主教練,而形成的源質就是球員。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的位置,但我們也時常看到球員彼此之間互相「補位」。棒球迷們都很清楚,很多遊擊手會偶爾客串一下二壘,捕手有時候會去打外場。在美式足球比賽裡,跑衛經常會像接球手一樣列隊。這裡的關鍵在於,球員位置的專門化並非十分生硬,各個位置之間的邊界有時十分靈活,並不精確。對於形成的源質來說,也是一樣,關鍵就是團隊合作(同樣,記住我們之前說過的,容器的破裂,正是由於它們一開始試圖完全獨立工作而發生的)。

因此,與其不停吹毛求疵,試圖給每個源質一個完全獨立的定義,倒不如承認它們之間的邊界有時是灰色的,接受源質之間緊密關聯共同合作的觀念。

    現在,我們可以建立一張矩陣表,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六個形成的源質:   保留 平衡 給予 純粹 5 – Gevurah 6 – Tiphareth 4 – Chesed 非純粹 8 – Hod 9 – Yesod 7 – Netzach


 


相關焦點

  • 卡巴拉
    從這個意義上講,卡巴拉是歷史塑造人的藍本,告訴人是「從哪裡來」;河圖洛書是人塑造歷史的藍本,告訴人要「到哪裡去」。兩者都是造物主賜給人類的遊戲「秘籍」。卡巴拉有正、逆兩套系統,互為鏡像。正卡巴拉揭示靈性從造物主「無限之光」源頭流出,經由從高到低「靈智」推動,最終實現物質世界「人性化」的圖式。
  • Mathematica數學入門教程【6】 - 幾何圖形
  • 《卡巴拉島》改編手遊《卡巴拉島M》正式曝光
    《卡巴拉島》改編手遊《卡巴拉島M》正式曝光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07-07 分享到:
  • 卡巴拉 生命樹簡介
    卡巴拉生命樹的知識,一直用希伯來文口耳相傳。卡巴拉的生命樹陣圖有10質點,22條路徑,最上的質點是王冠,最下的質點是王國。王冠代表的是完人的世界,王國代表的是俗人的世界。從第十個質點上升到第一個質點的過程,是世人升華成完人的過程。
  • 神秘樞紐——卡巴拉生命樹
    卡巴拉生命樹的知識起源源於聖經的故事之前,伊甸園裡的生命樹其實是卡巴拉生命樹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和具象化。伊甸園中的生命樹可以讓亞當和夏娃一直維持著完人的形態,卡巴拉生命樹的作用也是一樣的,是一種能夠升華人精神世界的能量。
  • PyTorch 深度學習官方入門中文教程 pdf 下載|PyTorchChina
    官方教程包含了 PyTorch 介紹,安裝教程;60分鐘快速入門教程,可以迅速從小白階段完成一個分類器模型;計算機視覺常用模型,方便基於自己的數據進行調整,不再需要從頭開始寫;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聊天機器人,文本生成等生動有趣的項目。
  • 卡巴拉國際會議--與全球共享卡巴拉智慧&Sharing TheKabbalahWisdom with TheWholeWorld
    Bnei Baruch卡巴拉國際研究中心是為了研究學習、教授及推廣傳播真正的卡巴拉科學的一個非盈利性國際組織。她於1991年,由當代偉大的卡巴拉科學家麥可•萊特曼博士懷著上述的目的而建立。為了推廣傳播卡巴拉智慧,Bnei Baruch維護著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網站,出版卡巴拉著作、卡巴拉報紙及廣播及電視推廣節目。每個月由超過一百萬人次瀏覽其網站,數萬人成為其活躍的會員和研究學習推廣者,他們全部都出於自己的自願支持Bnei Baruch的崇高目標,並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而協助卡巴拉的傳播推廣。
  • AutoCAD2021工作界面3功能區cad自學入門教程
    AutoCAD2021工作界面3功能區cad自學入門教程 2020-11-18 16
  • 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之CAD轉PDF
    但是很多CAD製圖初學入門者對此並不了解,所以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浩辰CAD看圖王電腦版中CAD轉PDF的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吧!以上就是浩辰CAD看圖王電腦版中CAD轉PDF的詳細操作步驟,大家在以後的繪圖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將CAD圖紙轉換成PDF格式文件的時候可以參考本篇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來解決哦!還不明白的小夥伴可以給我留言哦~關注我get更多CAD入門學習小技巧!
  • 卡巴拉的髮型
    然而,卡巴拉認為頭髮蘊含著深刻的能量。《光輝之書》(Zohar),古代卡巴拉最重要文獻之一,把每根頭髮都視為「整個宇宙的庇護所」。在光輝之書最深刻的部分之一,也就是被稱為Idra Rabba的部分,有一個對本周的妥拉部分(Naso任職)的評論,它幾乎專門用來討論頭髮以及它在神聖現實的來源。根據《光輝之書》,「…從一個人的頭髮,你可以知道他是誰。」
  • 卡巴拉生命之樹的智慧
    卡巴拉屬於猶太教的哲學思想,在透特(thoth)塔羅牌上,也可以看到希伯來文,這種文字也是在猶太教使用的神秘符號。圓點是一部分,圓點和圓點之間的路徑又是一部分,連接圓點的路徑一共有22條,這些一步一步如何向上進化的路徑,正是卡巴拉生命之樹迷人的地方。它們同時也與佔星學裡的星座和行星一一對應著。每個大圓點都對應一顆行星,最下面的是地球。左邊有土星、火星、水星,右邊有海王星、木星、金星,了解這些行星性質的人,可以從這顆樹上測試自己當前的平衡能量。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約戰精靈再臨》卡巴拉生命樹活動玩法詳情介紹 卡巴拉生命樹活動...
    導 讀 約戰精靈再臨卡巴拉生命樹怎麼玩?
  • 卡巴拉是異端還是神的奧秘
    以色列餘民的呼召不是學習哈拉哈,儘管很多時候需要了解哈拉哈,但即使了解哈拉哈的目的也是為了學習卡巴拉。 究竟什麼是卡巴拉?如果哈拉哈告訴你如何去行的細則,卡巴拉就是告訴你為什麼。因為卡巴拉是猶太拉比傳統的一個學派,脫離了妥拉和猶太傳統的卡巴拉就是山寨版。 妥拉究竟有沒有奧秘層解經?這裡的妥拉不僅指狹義的摩西五經,也可以指廣義的整本聖經。
  • 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
    那麼今天的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就來教大家怎麼標註CAD尺寸。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實用的CAD製圖初學入門教程,記得關注我哦。
  • 透視畫法入門教程
    什麼是兩點透視?什麼是兩點透視?透視畫法入門教程!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分享了,看完就趕緊拿起筆畫吧!本期教程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那麼本期關於透視畫法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見!
  • 日語學習教程:日語零基礎入門教學,日語學習到底怎麼開始學
    日語學習教程:日語零基礎入門教學,日語學習到底怎麼開始學 2020-11-26 17
  • AutoCAD2021練習圖1第2講, cad新手自學入門教程
    AutoCAD2021練習圖1第2講, cad新手自學入門教程 2020-11-29
  • 塔羅牌和卡巴拉真的有聯繫嗎
    對於塔羅牌的佔卜可靠性我是相信的,詳見我的文章 塔羅佔卜可以靠譜》 但是被附加太多神秘學說的塔羅牌,比如卡巴拉,佔星,我還是持懷疑態度的,今天主要說的是卡巴拉和塔羅牌。
  • 動態二維碼製作新手入門教程
    剛給大家分享了一篇創意二維碼製作教程,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篇動態二維碼制製作的新手入門教程,算是上一篇二維碼製作教程的輔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