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紅樓夢》裡面對迎春的判詞,全文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其意思是說迎春所嫁的人孫紹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落難的時候受過賈家的恩情,但是得志以後非常猖狂,可憐迎春一個大家閨秀,侯門千金,才嫁給他一年就被虐待至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把人比喻成「中山狼」呢?中山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狼,其中又有什麼典故呢?要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妨先來聽一聽明代學者寫的《中山狼傳》:晉國趙簡子打獵和東郭先生與中山狼的寓言故事。
相傳晉國的正卿(晉國實際執政者)趙簡子有一次在中山國的地盤上面打獵,遠遠的看到有一條狼站在那裡,於是他迅速搭弓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那條狼,只可惜狼哀嚎著逃跑了。趙簡子等人駕車就追,由於打獵隊伍宏大,塵土飛揚,十步之外都看不清人馬,那隻受傷的狼好像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原來狼逃跑時遇到了一個叫東郭先生的墨家學者,情急之下,狼就向東郭先生求救:「先生或許有志於救助天下生靈吧,從前毛寶放生了一隻烏龜,後來在逃命的時候得到了烏龜相助得以渡江保命;還有隋侯曾經救助過一條受傷的蛇,後來就得到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如果先生這次能救我一命,我一定會向它們一樣報答先生恩情的!」墨家本來就是提倡「兼愛」「非攻」等思想的一個學派,於是善良的東郭先生對狼說:「救助萬物於危難之中,本來就是我們的宗旨,還談什麼報答不報答的事!」說話間他就把袋子裡面的書拿出來,讓狼躲在裡面逃過了一劫。
趙簡子等人見找不到狼掃興而去,東郭先生也把狼放了出來。沒想到又餓又困的狼頓時兇性畢露,他咆哮著要吃掉東廓先生。幸好當時有一個老者剛好路過,東郭先生就跑過去找他評理:說剛才救了這隻中山狼,轉眼就忘恩負義說要吃了他!中山狼狡辯說:「剛才先生把我放在包裡時,捆住了我的雙腳,還在上面壓了很多書,目的就是要把我憋死,現在我好不容易出來了,要吃掉他報仇難道不應該嗎?」老者縷縷鬍鬚對狼說:「果然是這樣的話,那讓我看看你躲在包裡的情形,是否如你所說的那般困苦!」於是東郭先生又按之前的步驟把狼裝了進去。這時老者湊到東郭先生耳邊問道:「有匕首沒?」東郭先生說「有!」於是老人示意東郭先生殺掉狼,東郭先生還是不忍,老者笑道「禽獸忘恩負義至此,先生還這般仁愛,是不是反而顯得有些愚笨了?」說完拿起匕首幫助東郭先生一起殺死了狼。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山狼產自春秋時期的中山國,而中山國則是北方遊牧民族(北狄)建立的國家,一直被為中原文明所排斥。從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開始,中山國一直是中原諸侯打擊的對象,其中晉國和中山國的關係更是勢同水火,如果晉國把野蠻文明建立的中山國當成狼來獵殺,是對上面故事情節的很好解釋!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489年春,晉國趙簡子「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幾乎滅亡了中山國,後來中山國又憑藉其「狼性」復活。在後來的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晉國智伯又多次進攻中山國,但每次中山國都能頑強的復活。所以故事當中的趙簡子在中山國的地盤上打獵,很有可能是影射當時晉國進攻中山國。至於中山狼的忘恩負義,很有可能是暗指當時的中山國的多次復活,反覆為患!
到了明代,趙簡子打獵和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被著名學者馬中錫改編在一起變成了一則純粹的寓言故事《中山狼傳》。再到了清代,曹雪芹又把中山狼寫入了他的著作《紅樓夢》,這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句經典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