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鯨財經 李倩
2017年,浙江衛視推出的一檔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從第一期「章子怡和劉燁的爭吵」開始,往後的每一期都能以各種話題成為微博熱搜榜上的「寵兒」。不少後來者由此得到一些啟示,紛紛開始入局。
今年,因「最佳辯手」郭敬明導演拿下頂流關注的《演員請就位》,「娛樂圈奇男子」於正與優酷聯手打造、未播先火的《演技派》,以及愛奇藝平臺即將上線的《演員的品格2》……這些綜藝以爭先恐後之勢收割著一個名為「演技類綜藝」圈的韭菜。
為自己正名、為轉型、為尋求事業第二春、為訓練演技,對於懷揣上述這些渴望的演員們而言,演技類綜藝成為他們改變現狀最有效和便捷的一種途徑。承載這些「渴望」的是以優酷、愛奇藝、騰訊三大視頻網站和湖南、浙江兩大衛視領銜為代表的製作平臺。它們在節目賽制模式、演員和導師團隊、宣發造勢等層面展開激烈競爭,搶奪娛樂影視產業的話語主導權。
成名的想像:演技誠可貴,流量價更高
儘管扎堆湧現,但目前這場來勢洶洶的演技綜藝潮並沒有陷入同質化的怪圈,反而展現出了不同平臺的風格特色。
不同於此前《演員的誕生》以資深演員作為導師的設定,《演員請就位》與《演技派》敏銳地捕捉到了目前演技類節目中,「主創」這一角色的缺失。對於「是否能夠稱之為一名好演員」這個問題,一名資深老演員所擁有的話語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此之外,來自導演、編劇、製片人的評判也是必不可少的,從某種程度上這些專業操盤手的評價甚至更具權威性。
三檔綜藝節目形式上的差異比較
演技類節目的初衷,或者說節目希望傳達給觀眾信念是對演員演技的挖掘和培養,就像徐崢在《我就是演員》中所說的那樣——「這檔節目讓好演員的春天到了。」誠然,演技類綜藝讓流量時代「演員演技」這個帶有爭議性的話題第一次被置於聚光燈下審視和討論。但是,真要論起這類綜藝給這個行業帶來的影響,還遠不如由這類節目衍生出來的,關於演技之外的話題的關注度來得實在。
從《演員的誕生》,演技類綜藝就開啟了一套百試不爽的「話題走熱」模式。以《演員請就位》和《演技派》為例,前者首期節目播出後就排名貓眼數據平臺全網熱度榜首,節目相關話題成為微博熱搜榜第一梯度「常客」,圍繞「郭敬明」本人的話題更被各大自媒體N次加工發酵,十萬加爆文頻出。
從節目開播到現在,和郭敬明相關的節目話題討論都有著不錯的熱度
而《演技派》的製作人於正更是娛樂圈典型的「話題製造機」,早在九月就開始發微博預熱《演技派》重量級嘉賓,隨後因「演員演不好是導演問題「的言論引發熱議,之後凡是一發微博都是跟這檔節目有關,致使該檔尚未播出卻在同類節目中一直保持著居高不下的熱度。
於正身體力行地在微博上推(炒)廣(作)《演技派》
對絕大多數演員來說,這類以考驗演技為名,同時又兼具熱度的綜藝給他們帶來的曝光機會實在太過難得。從目前熱播的《演員請就位》和即將上線的《演技派》、《演員的品格》這三檔綜藝的選手構成來看,佔總人數更多的是新人演員。
對於初出茅廬的新人演員而言,本身拿到影視大IP的機率微乎其微,縱使拿到了也多是配角,想刷存在感需要很深的功底或者極佳的運氣,搭配精準的推廣營銷。進擊體量較小的項目,或許可以拿到自己最擅長的角色,但太多人在作品播出後依舊沒有姓名。
在這種情況之下,參加這類綜藝帶給他們的曝光度和流量要遠比演技的磨鍊來得更為實在。更重要的是,當前演技類節目普遍推出的「劇綜聯動」模式對於演員而言是獲取優質影視劇資源最直接有效的一個路徑。比如在《演員請就位》中勝出選手可以參加到四位導演的下一部影視作品中,《演技派》留到最後的選手將參演歡娛影視下一步大劇中。
拋開既往評價與粉絲濾鏡,孰優孰劣,如何斬獲觀眾認可和喜愛,各憑本事。這個舞臺將實現他們對於成名的想像。
優愛騰自製內容的垂直化布局
騰訊的《演員請就位》、優酷的《演技派》、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2》,從這個陣勢不難發現三大平臺在入局演技類綜藝這一垂直方向內容,彼此之間的較量。事實上,從2017年愛奇藝率先推出的小眾嘻哈文化推廣節目——《中國有嘻哈》大火之後,垂直化綜藝便開始成為優愛騰三大視頻網站不斷試水的新領域,從音樂、舞蹈到競技體育、科技等等,不一而足。從這個層面來說,演技類綜藝其實是三大平臺在布局垂直化內容戰略中所延伸出來的一個新領域。
在優愛騰加大布局垂直化內容力度的進程中,三大視頻網站的自製內容風格日益凸顯,由此帶來的最直觀的經濟效益便是用戶訂閱內容收入的增長。在內容付費觀念的普及之下,平臺訂閱會員數快速增長,會員服務收入也逐漸提升,已成為視頻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截至2019年6月30日,愛奇藝訂閱會員數破億,達到1.005億人,同比增長50%,成為首家披露會員數破億的視頻平臺。
騰訊披露的2019年二季度財報顯示,騰訊視頻訂購帳戶數達到9690萬,同比增長30%。
阿里巴巴雖然並未披露優酷會員具體數據,但是也提及了會員規模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0%。
讓用戶付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內容的獨家和差異化,在三大平臺尚未形成完整的自製內容體系時,平臺主要是通過版權內容採購來獲取播放權。高昂的版權費(在國內,演員高片酬是導致一些頭部內容哄抬版權費的一大誘因)和內容源的不穩定性(頭部內容的競爭往往十分激烈)讓平臺一度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曾在2018年初的媒體群訪中表達過這樣的擔憂:「單一地拍一個好內容、或買一個好內容,用戶都會過來,但如果下個月沒有了好內容,他們就會馬上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減少版權購買支出,開發平臺自製內容成為平臺發展必然會選擇的一條出路。
這一戰略在三大平臺所屬公司2019年發布的最新季度財報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根據愛奇藝截止2019年6月30日的財報來看,外購內容的版權內容淨資產總額為72.2億元,相較2018年底的78億元,下降了7.4%;而同期,自製內容總額卻從2018年底的37.4億元增長至現在的44.8億元,同比增幅達20%。
優酷屬於阿里大文娛版塊下的業務分支,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3個月裡,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累積實現營收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該增長主要來自於阿里影業和優酷)同時,阿里大文娛經調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虧損22.3億元,相較於同期虧損的31.32億元有所收窄。財報稱,這一虧損收窄的主要原因是採購成本的降低和原創內容收入的增長。
騰訊視頻作為騰訊控股旗下公司,並未詳細披露經營情況。根據騰訊控股財報披露,公司廣告業務的主要成本就是版權內容獲取後的攤銷成本,因此由騰訊2019年半年度的廣告業務成本中攤銷費用為51億元,相比較2018年同期的61億元減少了16.4%這個數據,可以預測其內容投入也與愛奇藝、優酷一樣呈現壓縮態勢。
此外,在「鏡像娛樂」對2019年優愛騰平臺自製劇的統計中:2019年,優愛騰自製劇佔比分別為56%、65%、65%,和2018年統計的比重45%、51%、53%相比,進一步上升了。隨著視頻網站自製劇數量和質量的一路高走,三大平臺中一些優質網劇甚至能夠反向輸出衛視。
優愛騰的野心:從源頭搶佔內容生產主導權
從燒錢拼版權到靠自製內容取勝,三大平臺布局內容產業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擁有了自製內容的優勢,三大平臺依然無法獲得內容生產的話語主導權——演員(藝人)的高片酬一度成為三大平臺無法實現內容成本可控化的一大阻力。
受困於天價片酬,一部看上去投入還不少的製作,除去演員的酬金之後,其實也沒剩多少。此前網易娛樂出過一篇文章《4億到底花哪兒了?給【擇天記】算筆帳》,解析了這部號稱高達4個億投資的玄幻劇,光主演鹿晗的最低片酬就不低於1個億。
圖源:網易娛樂
鹿晗雖「貴」,卻是讓這部劇「大火」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假如啟用新人演員,沒有了自帶流量的明星,作品也就少了很大一部分流量。此外這幾年火熱的大IP的價值也提升了很多倍,自製內容面臨的成本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在演員片酬居高不下的環境下,視頻網站的破局之路終究還要從源頭控制開始。
近年來,三大平臺已經從內容產出的數量、質量和宣發實力證明了其向內容生產產業鏈上遊布局的實力。善於製造綜藝「爆款」的平臺方們在面臨內容產業上遊對「流量藝人」的剛需問題時,已經開創了一套相當成熟的「劇綜聯動」運營模式。在此鏈條中,享有綜藝和劇集金主地位的視頻平臺優勢更加凸顯,參與出品、製作和播出權,視頻平臺藉助自身的話語權,採用「自家」藝人出演,同時解決了成本低、藝人作品支撐等多方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由偶像帶來的粉絲會員,可謂一舉多得。
但是這樣選秀出道的藝人因為未接受專業的表演培訓,在出演影視劇時也容易因為演技方面的缺陷而遭受爭議,這對於平臺內容的質量和口碑也是一種消耗。演技類綜藝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尷尬。
從目前幾檔演技類綜藝的情況來看,雖然參加節目的選手以新人演員居多,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專業出身,多少接受過專業的表演培訓或者有過一定的演出經驗。而且這些綜藝本身的節目內容中就涵蓋了對於演員演技的訓練和考核,一些甚至還原了一部戲從選角到拍攝的整個影視製作過程。由此選出的演員既在平臺綜藝高話題度的曝光效應之下擁有了個人流量和粉絲基礎,同時在不斷「競演」的過程中獲得了專業人士的指導和認可。
除了對自身內容生產戰略的調整,優愛騰三大平臺也在近一年來,對一直被業界認為處於寒冬期的影視行業不斷嘗試著做出了一些積極的舉措。
今年10月21日,三大平臺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在內的六大影視製作公司發布聯合倡議,呼籲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這是9家公司繼去年發布《關於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之後,再次發出聯合倡議,對影視行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更為細化的倡議。
優愛騰的這兩次發聲一方面是出於自救,希望能夠將自身從天價片酬的掣肘中解放出來。但當優愛騰成為率先牽頭來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意圖代表的「影視行業一線生產者」的身份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認證。
這個時候再回過頭去看演技類綜藝的扎堆,相比還原演員本質這樣深遠的立意,各平臺布局背後對於市場話語權的爭奪或許才是真正的題外之意。
END
被封的公眾號沒有一個「冤死鬼」
土味博主,或許是最懂互聯的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