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預警:這是一篇自帶配樂效果的微信——
原標題:魔音繞耳,可能是大腦結構搞的鬼
《最炫民族風》,《小蘋果》,《我的滑板鞋》……總有一些洗腦神曲讓你一旦想起來就怎麼都趕不走。這種同一首歌在腦內循環播放的現象叫做「耳蟲」(earworm)。最近,一個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對耳蟲現象的體驗和主觀感受與某些特定的大腦皮層結構有關。論文發表在5月16日的《意識與認知》(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雜誌上。
耳蟲有一個正經的學名,叫做「不自主音樂想像」(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簡稱INMI)。同神遊和百日做夢一樣,它屬於一種自我發生的思維活動。在過去幾年裡,科學家對耳蟲現象展開了一系列行為學研究,發現不同的音樂訓練程度、情緒狀態和人格特徵都會造成耳蟲體驗的個體差異。
但是,由於耳蟲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很難利用傳統的神經成像技術捕捉,因此,探討其背後神經機制的研究可謂少之又少。針對這一問題,勞倫•斯圖爾特(Lauren Stewart)教授領導的團隊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既然耳蟲是一種個體差異很大的體驗,同時每個人的大腦結構也各有不同,如果能找到這兩種個體差異之間的關聯,或許就能知道,當我們的大腦進入單曲循環模式時,到底是哪些腦區在其中發揮功效。
關於耳蟲體驗的個體差異,已有了一系列行為學研究,而倫敦大學這篇論文首次探討了耳蟲的神經基礎。圖片來源:2015年央視春晚
研究人員一共招募了44名被試,並請他們填寫了《不自主音樂想像量表》(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Scale,簡稱IMIS)。量表問題既涉及被試對自身耳蟲體驗的描述(如出現的頻率和時長),也包括對耳蟲的評價(如是否會造成困擾,是否能幫助自己完成日常任務等等)。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收集了被試們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分別對灰質體積和皮層厚度進行了統計。
結果發現,與那些耳蟲出現頻率較低的被試相比,經常遭遇耳蟲的被試的部分腦區皮層更薄。這些腦區主要包括右側哈氏回(Heschl's Gyrus,HG)和右側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前者與聽覺知覺和自主音樂想像密切相關,後者則參與了音調記憶的加工。研究者分析指出,IFG區域的皮層厚度減少可能會導致大腦對自發聽覺活動的抑制能力下降,從而讓耳蟲有了「可乘之機」。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被試對耳蟲體驗的評價與右側海馬旁區(parahippocampal region)以及左側的額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MFG)的灰質體積有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那些傾向於認為耳蟲能夠幫助自己集中精力完成手頭任務的被試而言,他們的右側海馬旁回皮層(parahippocampal cortex,PHC)的灰質體積較大,左側額中回灰質體積較小,因此,在耳蟲對日常任務的輔助過程當中,兩個腦區可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研究者推測,PHC的灰質體積增大有利於耳蟲相關的記憶和情緒的提取,另一方面,MFG的灰質體積減小或導致記憶內容本身的「鮮明程度」下降,從而減弱其對手頭任務的幹擾。
不同個體的耳蟲體驗差異較大,有的人認為耳蟲能幫助自己集中精力,有的人則表示耳蟲對完成任務是極大幹擾。圖片來源:《爸爸去哪兒3》
不過,研究者指出,當我們探討大腦功能與結構之間的關聯時,必須留意一些「陷阱」。例如,大腦皮層厚度的下降並不一定能與功能減弱劃等號,也可被解讀為皮層當中神經元連接效率的提升。因此,要想更深入地探索耳蟲現象的神經機制,今後科學家們還需設計一些能夠在實驗室內完成的行為任務,利用結構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話說回來,如果你屬於對腦內單曲循環煩不勝煩的那一類,該如何趕走這惱人的耳蟲?今年4月發表在《實驗心理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一篇論文告訴我們,不妨試著嚼嚼口香糖吧。(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