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海底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龐科介紹,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形態上看,這4種古生物大體相似,體長都在10釐米左右,長得很像樹葉葉片。
獨特的是,這些遠古「樹葉」底端長著圓形吸盤。它們靠吸盤吸附在海底,「樹葉」的「莖幹」和「葉片」部分,則直立在海水中。平時,這些海底「樹葉」隨海水搖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在搖擺的過程中吸收海水中的有機物小顆粒為生。
「在5.5億年前,這些海底『樹葉』是一大類數量特別眾多、分布十分廣泛的生物。但是直到今天,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屬性仍然所知不多。它們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還早。解開這些遠古海底『樹葉』的謎團,可能會為人類探索早期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龐科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古生物學國際專業期刊《古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收錄15971個物種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發布,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2019版,新收錄15971個物種,新增蠅類類群。
據介紹,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自2008年起,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院內外200多位專家,分類群分領域逐步收集整理中國公開發表的生物物種數據,每條數據都由分類學專家審定確認,最終彙編成《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年度名錄編研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聯合相關分類學專家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物種110231個,種下單元12049個。物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少量細菌、病毒等物種。
2020版目錄共新增了15971個物種,其中動物物種增加了9350個,植物物種增加了426個,真菌物種增加了5474個,以及少量細菌、病毒等物種。新增物種裡,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新增物種最多,一共新增了潛蠅科、花蠅科、小花蠅科等科類的9335個物種及種下單元。
名錄編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組組長紀力強表示,此次動物物種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在昆蟲綱雙翅目下新增了整個蠅類物種的大類群,一共有50多個科類,「過去科學家對蠅類的歸類整理不夠系統,後來隨著研究深入,逐漸完善了對它們的分類認識,這次就系統性地加入到了目錄中。」 紀力強說,此次更新有助於科學家對蠅類動物開展系統研究,例如分布狀況,哪些對人類有益,哪些會傳播疾病,以幫助人類形成利用策略、防治方法。
紀力強介紹,2020版名錄中也有一些近年新發現的物種,比如兩棲類動物,增加了60多種,都是最近3年陸續發現的,有的是過去從來沒有觀察到過的,還有一些兩棲動物此前只在國外有觀測記錄,但近年在國內也發現了。
此外,紀力強解釋,同一個物種下面的動植物、微生物,還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又尚未達到區分物種的地步,所以將它們以種下單元區分。比如老虎是一個物種,東北虎、孟加拉虎、華南虎就是老虎的不同種下單元。
【釋疑】目錄裡的新增物種,是新發現的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組組長紀力強:《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的目標是收入在中國分布的所有生物種類,因此「全」很重要。
通常來說,名錄裡新增一個物種類群,需要科學家收入該類群95%以上的物種。因此,名錄中新增的物種類群,並不一定是新發現的,而是這一類的物種已達到收進目錄,形成一個類群的標準。比如此次新收錄的「蠅類」。再比如「蜻蜓」,因為尚未達到收錄進目錄的標準,因此暫未收入名錄。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新華社、北京晚報、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TF015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