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收藏訊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上海泓盛2020年秋拍-紙鈔、古錢專場,將於12月3日在上海靜安崑崙大酒店舉行,本場紙鈔部分,一枚少見的光緒二十九年江南裕蘇官銀錢局伍佰文加蓋「桃邑」地名票將上拍,資深收藏家蘇駿也對此此枚紙鈔進行了詳細介紹。
江南裕寧官銀錢局由江寧布政司李有棻負責籌辦,成立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十三日,隸屬江寧布政司(即藩司),由江寧府知府提調局務,於光緒二十九年五月二十日開辦設局於江寧評事街。
裕蘇官銀錢局由江蘇巡撫衙門領屬,歸藩庫管理,管轄蘇、松、常地區,由江蘇布政司陸元鼎負責籌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江南裕蘇官銀錢局開辦,設址於蘇州東中市德馨裡,由藩庫撥15萬銀兩作為資本。同年,裕蘇官銀錢局又在靖江設分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在上海、鎮江、無錫、平望(現屬蘇州市吳江區)設四個分局,裕蘇官銀錢局的分支機構除了發行票幣以外,同時經營存款、放款、匯兌等業務。
江南省和江蘇省
江南省,原為明朝直屬應天府南京的南直隸,清朝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浙江省嵊泗縣。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管轄範圍絕大部分處於長江以南,故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區別於江北地區,而江蘇省其它地區則由兩江總督(今江蘇南京)直轄,南京也設有相應省級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議,但未正式實施。
乾隆《清一統志》將江蘇與安徽兩省分開。江蘇省轄江寧府(今南京市)、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市)、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以及通州、海州、太倉直隸州;兩江總督署駐江寧,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江蘇」之名取江寧、蘇州兩府首字而得名,簡稱「蘇」。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
更名江蘇裕蘇官錢局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朝政府裁撤漕運總督,江蘇省被南北分為江蘇、江淮兩省。江寧布政使轄區的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隸州,新設為江淮省。江淮省省名取江寧、淮安兩府首字得名。
江蘇省省會仍為蘇州,新建江淮省省會設於淮安府,實際駐地為清江浦原漕運總督衙門。原漕運總督恩壽為江淮巡撫。原江寧布政使改為江淮布政使,仍駐江寧。江淮按察使則由駐清江的淮揚海道兼任。江淮省設立三個月即裁撤。江南裕蘇官錢局自此更名為江蘇裕蘇官錢局。
裕蘇官錢局發行的紙幣
裕蘇官銀錢局自光緒二十九年起發行制錢票和銀元票。裕蘇官銀錢局發行的紙幣有前期江南裕蘇官銀錢局光緒二十九年版制錢票和銀元票。以及後期江蘇裕蘇官銀錢局發行的光緒三十二年版和光緒三十四年版銀元票。
江南裕蘇官銀錢局銀元票目前僅見一張。江南裕蘇官銀錢局制錢票由上海華聚玉記石印,計劃發行壹百文、二百文、伍百文、壹串文4等面額。壹串文未發行,實際發行的壹仟文面額,是唯一能被收藏入冊的品種。壹百文、壹串文目前僅見未發行票。二百文目前僅見一枚。伍百文見有兩個地名,目前所見數枚基本為「清江」地名。
江南裕蘇官銀錢局伍百文「桃(源)邑」地名券極為罕見,目前只見有兩枚。一枚為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枚為蘇州集鈔名家張和平收藏,收錄於《蘇州近代貨幣錄》72頁。
「桃(源)邑」地名考
光緒二十九年江南裕蘇官銀錢局伍百文(住桃邑眾興鎮南大街)。桃源(今泗陽縣),元代始稱桃源縣,屬淮安府。至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重名,復改稱泗陽縣。不僅黃河故道(古泗水)流經桃源。全長1794公裡,和萬裡長城齊名於世的京杭大運河,穿過中國大運河畔的第一古鎮「小香港」之稱的窯灣,從北向南進入宿遷市,經過宿遷市城區,由西北轉向東南,自西北向東南貫穿桃源全境進入中國「運河之都」淮安。桃源南面瀕臨洪澤湖。眾興鎮在桃源縣城東南三裡,濱運河,為江北巨鎮。
明清兩代「漕運」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的一根生命線。裕蘇官銀錢局在蘇北的桃源眾興鎮發行錢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紙幣背文考-引經據典
伏羲氏聚天下之銅,仰視、俯觀以為棘幣,好員(貝)法天,肉方法地,以蓋輕重,以通(適)有無,而錢幣自此始矣。太昊氏、高陽氏謂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謂之貨,神農氏列(鄜)於國,以聚貨帛,日中為市,以交有無,黃帝氏作立貨幣,以制國用。
立五幣,設九棘之利,而為輕重之法,財用自是作刀棘,由此顯矣,而陶唐氏則謂之泉。
夏禹鑄歷山之金,以救水災,商湯鑄莊山之金,以救旱災,民賴以不困,以至成周,太公始九府圜法,以為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布於市,束於帛,後世錢形,內方外圓始此。但未有文耳。故《周禮》有,外府掌邦布之出入,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泉府掌以市之徵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夫滯則買之,不時而欲關者則賣之,無力者則賒貨與之。是泉府一官以利民非謀利也。太公既立之於周,遂退而行之於齊,故能轉瘠貧之國而為富強。
比其中衰,管子修其法而齊。以伯其言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南西北距周七千八百裡。水絕壞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託用以其重,因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華聚玉記印
此前有考紙幣背文節錄自《古今治平略》。《古今治平略》為明代朱健撰寫典章文獻,三十三卷。本書據《周禮》、《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及歷代史書、會要、通紀等資料,分二十八類,記述評論自夏至明(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1628年)歷代有關治國平天下的各種制度,故名《古今治平略》。朱健(?-1646年),字子強,號蒼崖子。江西進賢人。天啟元年舉人,與弟徽俱有名於時,同為復社成員。南明唐王時,健官邵武推官,因事被誅。朱健的思想與李贄、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清代官方紙幣不會採用明代文章。在(清)陳夢雷,蔣廷錫等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三百五十六卷錢鈔部總論二收錄了《古今治平略》。背文中寫的是伏羲氏至管子時的貨幣情形。往前追溯可到漢宋文獻。相關內容在明代《永樂大典》、(清)張端木撰《四庫全書總目·錢錄十二卷》中都可見。清代蔡方炳仿作《廣治平略正續編》。
背文引經據典(春秋)管仲撰《管子》,(戰國)列禦寇著《列子》,(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漢)《緯書》,(宋)羅泌撰《路史卷十》(宋)朱熹撰《治平略》等書文字。實為中國貨幣史學經典文章,是歷代史家以貨幣志史濃縮而成的中國古代治國平天下的精華。
背文幾乎涉及了所有的中國歷史文獻和古籍,頗多可考,耐人尋味。這張紙幣文史、貨幣思想、收藏價值綜合而言堪稱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