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天眷講壇」第八講暨磁共振專題國際交流報告會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成功舉辦。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劉買利所長主持會議。包括4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16名國際磁共振科學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最新成果。
談及國內核磁共振研究狀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輝欣喜地表示,「隨著核磁共振技術在新藥研發、肺癌早期診斷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進展,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據葉朝輝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核磁共振領域的科學家已經5次獲得諾貝爾獎,分別代表了學科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核磁共振波譜學原理和方法的創造時期,該領域的科學家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個階段是核磁共振在化學學科得到應用,被廣大的化學家掌握和認可,並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第三個階段是核磁共振在生物和醫學上的廣泛應用,成為醫學界一種無損的影像診斷工具,在2003年,該領域的科學家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它的學科跨度從物理原理、技術方法的確立,到化學和生物、醫學的應用研究,發展得非常快,學科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葉朝輝介紹說,「王天眷講壇」的設立,旨在紀念我國核磁共振波譜學的奠基人王天眷先生,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崇尚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聚集精英學者,傳播創新知識,弘揚科學文化。
葉朝輝表示,自1961年王天眷先生創立磁共振波譜學科以來,雖然研究內容不斷發生變化,但是研究所整體的研究方向是固定的,從學科發展和科學文化上講,也是一脈相承的。
目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核磁共振研發基地,多項工作站在國際前沿,還在自主研製核磁共振譜儀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成功研製了500MHz液體核磁共振譜儀,在「用於人體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儀器系統研製」方面進展順利。
「新儀器和新技術是創新的重要源泉。」葉朝輝表示,先進科學儀器大多被國外的大公司壟斷,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大力發展自主儀器研製,讓他們對中國市場重新評估。
葉朝輝介紹說,目前由研究所控股的中科開物技術有限公司已入住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未來將打造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磁共振波譜儀產業化基地」。
在談到自主儀器研發麵臨的問題時,葉朝輝認為,雖然近年來國內各大開發區的環境有了較大提升,特別是引進了很多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但是創新的鏈條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成熟的開發區,哪怕是一個小螺絲釘或者元器件,都可以在周邊找到。」葉朝輝舉例說,比如美國的矽谷,它的集成度很高,創新的要素非常集中。但是我們在儀器研製方面,很多元器件和電子設備需要進行全球採購,這就會影響整體的進程。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