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2020年11月23日18時30分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計劃於24日凌晨4時-5時擇機實施發射任務。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此次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窗口時間,是在綜合考慮地月位置關係等因素基礎上,經過軌道設計選擇出的最佳發射時間。
據了解,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的收官之戰,為後續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包括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計劃在月球的「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平原登陸,嘗試在月球收集2公斤樣本,並研究11個技術科研項目,以及嘗試解答月球內部火山活躍狀態保持了多久、月球磁場是如何消散的等問題。
一旦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獲取月球樣本的國家,同時中國也將成為近40年來第一個實現該目標的國家。迄今為止,人類總共進行過9次月球採樣,前蘇聯3次帶回300克月壤樣品,美國6次帶回382公斤月巖、月壤樣品。
日前,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介紹,包括運載發射、地月轉移、環月飛行、月面採樣、軌道分析、再入回收等12個核心技術,嫦娥五號目前均已突破。不僅如此,嫦娥五號的月面著陸點在月球正面,「這裡距離『阿波羅計劃』6次的著陸點有較遠距離,大概1000多公裡之外,那裡會有新的現象、新的發現。」
記者從文昌發射場了解到,整個嫦娥五號任務預計持續23天左右,要把月面採樣、月表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這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像一部太空大片一樣一氣呵成,背後的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深空探測和月球探測本身就十分有價值,探索的過程就意味著人類好奇心的驅動和科技的進步。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