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0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動作。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著陸器承載上升器擇機實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軟著陸,按計劃開展月面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嫦娥五號開啟月球「挖土」之旅
據悉,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科技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嫦娥五號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開展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獲取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分析數據,建立現場探測數據與實驗室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拋開那些專業術語,其實這次的探月任務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我們派嫦娥五號去月球出了個差,並請它帶回一些「土特產」即月壤回來以便科學研究。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挖土意義重大
月球的土壤,對地球人來說卻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
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介紹,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樣本,由月球巖石在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月壤物質,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除科學意義外,月壤還含有豐富的資源。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相關專家介紹,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富含鋁、硫和鋅,它們是在月幔部分融化過程中,於月球表面下約300千米深處形成,因火山活動而噴出到月球表面。通過對樣品的分析與實驗證實,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的含量很高,從中可以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基地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在採集回來的樣品中發現了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3。按照目前地球的能源消耗規模,月球上的氦-3用於核聚變發電後能夠滿足人類約1萬年的能源需求。此外,由於月壤處於月球的最表層,具有鬆散、非固結、細顆粒和易於開採的特點,是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採礦、修路、資源提取的首選目標。
據專家介紹,在可預見的相當長的時間內,月壤的經濟價值遠高於下伏的基巖。因此,通過對月壤的精細研究,可提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並為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是指對地球上的人類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還不具備商業開發的價值。(記者 姜天驕)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原標題:《成功發射!去月球「挖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