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衝上了春節檔的票房冠軍,5天不到的時間裡成功突破了15億,走勢十分強勁。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一不被影片中場景宏大的視覺特效所震撼:這真的是國產科幻片「裡程碑」式的作品!
網上有鋪天蓋地的對電影的熱議,既有褒獎之詞,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而《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採訪中坦言,《流浪地球》拍成這樣,他已經盡了個人最大的努力,沒有遺憾。
眾所周知,在此之前,中國電影幾乎沒有任何科幻電影拍攝的經驗,《流浪地球》就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在2014年,我國派出一批年輕導演去好萊塢學習,其中就包括《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郭帆說那個時候看出中國電影工業和美國電影工業的差距。也是因為看到巨大的差距之後,這些導演們學成後覺得回國後要做一些跟電影工業相關的工作。
寧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路陽導演的《刺殺小說家》、肖央的《天氣預爆》和陳思誠導演的《唐探》等,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大家都是從不同角度去嘗試了電影工業化的創作過程。
在拍攝前期,導演和主創就穩紮穩打,找到專業的科學家來做電影的理論架構。這個過程現在看來詼諧有趣,可是能夠從中看出郭帆那一顆想幹實事的心。
拍攝時,因為好萊塢的工業化程度太高,一些經驗還不能拿來直接用。《流浪地球》的拍攝過程幾乎都是「土法煉鋼」,靠人力去彌補工業化的不足。因為資金有限,全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連軸拍攝是常態。而在導演郭帆看來,這些問題都可以一步一步克服。真正難的問題,是「信任」的問題。
當嘗試做一個新的類型,就會受到外界的質疑,能不能做成功。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流浪地球》,並無前例可循,所以投資人在起初也都是懷疑的眼光。而郭帆採用了這樣的方式:不斷的做一點東西,呈現出來,給大家看到,能有人相信並不斷加入。所以《流浪地球》劇組從最初的一兩個人開始,到最後臺前幕後7000人。《流浪地球》的拍攝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證明的過程。
對於《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期望很低,他只是希望《流浪地球》至少在商業上不要賠錢,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投資人去相信這個類型,會有更多的導演去嘗試拍科幻片,這樣的話,中國電影工業會越來越完善。
敢為天下先,是壯士破釜沉舟的勇氣。郭帆導演說「必須走出這一步,如果沒有這一步的話,很可能十年之後就看不到中國電影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他同時指出一個事實,「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努力學習如何拍讓中國觀眾喜歡的電影,有巨大的工業背景為基礎,當他們學會了,我們將沒有任何抵擋之力。資本是不分國界的,他們只要投好萊塢就好了,這樣下去就沒有人投中國電影了。」
網友直呼聽了這段話,讓人細思極恐。
近年來關注電影市場的朋友們可能也可以發現了,很多歐美進口片在中國上映時的票房遠超歐美地區,中國已經成為歐美電影市場的重要「票倉」。
所以說,郭帆導演是站在一個高度去看《流浪地球》的成功:「一個電影類型的建立,不是一部電影的成功,而是一部又一部電影的出現,讓大家相信這個類型可以成功。有更多的資金進來,有更多的人願意嘗試,工業化越來越完善。」
現在《流浪地球》算是不負眾望,終於殺出一方天地,讓中國硬科幻從此有了姓名,相信郭導的願望也能實現。
本文由「萌神木木」特約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