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在現哈薩克斯坦境內,世界上第一座航天發射場——拜科努爾發射場內,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原地待命。
這對於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和全體蘇聯人民來說,無疑是充滿決定意義的一天,如果這艘宇宙飛船能夠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那麼蘇聯將佔據世界航天史的龍頭地位,無疑是對美國最沉重的打擊。
美蘇兩國之間的航天事業幾乎同時起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成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局,專門分析研究德國V-2火箭技術,其自行研製的P-1A小型火箭實驗成功,這給參與設計的科研人員提供了新思路,他們認識到設計大型火箭的基礎已經夯實,神秘的宇宙將成為他們下一個目標。於是在之後的十年時間裡,蘇聯連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慢慢地把送人上太空提上了日程。
同樣地,美國作為二戰的得利者,手下也有一批飛彈領域的德國專家。在得知蘇聯準備探索宇宙的時候,他們也覬覦著航天事業帶來的豐厚回報和聲望。可惜的是,美國在人造地球衛星方面已經被蘇聯領先,想要反超對手就必須在載人航天領域加大投入。
可這次,蘇聯又搶先一步,把年輕的太空人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莫斯科時間上午9點7分,拜科努爾發射場指揮臺下達命令,允許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點火起飛。在幾聲簡短的倒計時之後,東方系列的第一艘宇宙飛船點火起飛,坐在駕駛室裡的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飛向太空的人類。
9點9分,火箭實現了第一級分離,之後拋離頭部整流罩;9點12分,火箭實現第二級分離,飛船勻速進入了預定軌道。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時間裡,加加林乘坐太空飛行器在地球陰影區域飛行,人眼第一次看到神往已久的外太空。
作為第一位衝入太空的太空人,其中的選拔無疑是激烈的,加加林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幸運兒的呢?
加加林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在蘇聯航天計劃開始之前,根本沒有專門的訓練部門。在他15歲的時候,家裡根本沒有能力在負擔沉重的學費,而且加加林當時的學習成績差的一塌糊塗,用他老師的話說就是,這個孩子在學校裡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在學校老師的多次談話之下,加加林的父母接受了這一現實,辦理了退學之後,轉而在格扎茨克區的工廠為他謀了一份差事,每天就是在車間裡揮動鐵鍬,用盡全身的力氣翻動鐵砂。這份勞累的體力活持續了兩年時間,加加林再也熬不住了,他清楚地認識到如果長此以往,自己將成為一個碌碌一生的工人。
這個時候他醒悟了,開始悔恨之前浪費的大好時光,為了彌補過失,加加林在白天上班的同時,晚上還到工業區的技術學校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次偶然的機會,加加林成為一家航天俱樂部的成員,在那裡他第一次認識到遼闊的宇宙並為此著迷,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都用在了學習飛行知識上。
1955年,幸運之神眷顧了這名冶金工人,加加林考入了奧倫堡航空軍事學校,如果說之前加入航天俱樂部只是因為興趣使然,那麼這一次他把航天當成了一生的事業。憑藉著天賦和努力,加加林從軍事學校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北海艦隊航空軍團,在這裡他成為了真正的飛行員。
蘇聯提出載人航天計劃之後,立即在全國飛行員中進行選撥工作,條件無非四點,一是專業技術必須過硬,二是有超強的抗壓能力,三是足夠細心,四是對共和國有著絕對的忠誠。
幾番激烈的角逐之後,3400名候選人中僅有20人勝出,加加林便是其中之一,他們被送往莫斯科,在訓練中心裡接受近乎魔鬼般的訓練。
其實在這批學員中,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相差無幾,加加林能夠笑到最後不外乎足夠細心。
在即將確定人選的前幾天,訓練中心照例對學員進行模擬飛行,身為設計師的科羅廖夫到達現場指導。模擬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因為大家實力相當,並沒有人表現的過於突出,等到加加林進入船艙的時候,庫羅廖夫眼前一亮,因為這位學員提前脫下了鞋子。
大家都知道細節決定成敗,但能夠真正付出實踐的並沒有幾人,在此之前宇宙飛行是沒有先例的,任何一個細小的舉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加加林足夠細心,盡全力降低飛行風險,這是其他學院不能比擬的。
最終,加加林脫穎而出,憑藉超高的飛行技術和縝密的心思,贏得科羅廖夫的好感,為他投下了關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