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到了2020年之後時間「變快」了,帶著這種感受,我諮詢了身邊的朋友們,得到的大多數回答都是感覺今年的時間過的特別快,感覺什麼都沒幹呢,一天就過去了。
當然這都是我們的主觀感受,那麼「時間」作為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真的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發生變化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翻看了很多相關的記載,發現似乎古人對於時間的「不對等」擁有更多的感觸與記載,例如西遊記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佛教中須彌山的山頂也就是仞利天,一日一夜等於人間的100年;日本的童話故事《蒲島太郎》,去龍宮幾日,回來已是滄海桑田。我明明是想尋找答案,但是越看越糊塗。
在1905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以前,人們認為「時間」僅僅是一種感覺和生活中的普遍常量,但是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他卻說這種「感覺」只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時間是一種可以相對於某一個「點」隨時可以發生變化的「量」,而我們人類生存的空間便是三維空間加上一個時間軸組成的四維空間。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簡單的看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中有關於時間的論述。
我們這裡不做狹義相對論中定理的描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有一對分別叫做小強與小明的雙胞胎,其中小明為了慶祝他們的20歲生日,選擇乘坐一架近乎光速的宇宙飛船去外太空冒險,並且承諾小強,他10天後便會選擇返回地球,而小強則留在地球上等著小明回來。
在太空中飛行的小明按照指定航線高速飛行5天之後,便選擇返航飛回地球,這樣他便可以完成「10天飛回地球的約定」,但是當小明回到地球時,來迎接他的小強已經是個中年人了,而小明卻只會覺得才過了10天而已。
會不會覺得很神奇?狹義相對論也很「體貼」的給出了這其中的運算公式:
其中,t'代表在地球上等待的時間,t代表高速運動的時間,v代表運動的速度,c代表光速。
腦洞時間
到此便出現了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腦洞,如果我們以古人所說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個相對時間算的話,只要小明能夠以光速的0.999996倍飛行,那麼,小明覺得自己只飛了一天,但是地面上的小強已經覺得過了整整一年了。也便完成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浪漫想像」。
而我卻很難想像古人對於時間為何能夠擁有這種超越「常識」的想像力,如果非要將「天上」描繪的與眾不同,如果換做我們,應該描寫更多的是「騰雲駕霧」、「金碧輝煌」之類的吧,誰會沒頭沒腦的去描述天上的「時間」呢?如果騰雲駕霧是乘坐某種飛行器高速飛行,而天宮其實是一個超級外星艦隊……腦洞略大,請小夥伴不要介意,正好給大腦一個休息的時間。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在推出狹義相對論之後,又發表了震驚世界的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對於時間、空間、能量等等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讀。
廣義相對論中又給了一個可以「扭曲」時間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星球的重量越大引力也就越大,而引力越大的地方,時間相對於地球的時間也就會越慢。(當然越靠近黑洞,引力也會越大)
我們這裡不解釋太多,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我上期的文章,裡面有對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更詳細的描述。我們這裡只舉一個粗略的例子:
小明和小強是一對科學好搭檔,一起乘坐一艘飛船進行太空探索,在漫長的航行中,小明和小強發現了一顆質量遠遠大於地球質量的行星,小明打算乘坐小型飛船到這顆行星上進行探索,而小強繼續留在太空中的母艦上準備隨時接應小明,小明到達這顆行星後,發現這是顆沒有任何科考價值的行星,便於一小時後返航,當小明回到母艦時發現小強已經老了很多。
小明大為吃驚道:「我只走了一個小時,為什麼你會蒼老了這麼多!」
「我已經在這艘母艦上等了你很多年了,你終於回來了。」小強眼含淚水,走上去緊緊的抱住了小明……從此小明和小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此處省略一千字。
這裡的舉例子其實是諾蘭導演的一部電影《星際穿越》中的橋段,由於男女主角前往的星球質量太大,導致在那顆星球上停留1小時等於地球7年的時間。雖然是科幻片,但也是第一次將廣義相對論中對於時間的解讀,第一次搬上大熒幕。
腦洞時間
我們前面幾期都做了關於須彌山的科學幻想,沒想到這裡又再一次出現了須彌山這個「概念」,也許是我的腦洞太大,寫到這裡我真的無比的佩服先賢們的卓越智慧。
反觀我們佛教中對於須彌山的山頂——仞利天的描述,在仞利天之上,一日一夜便是人世間的一百年。所以先賢們早就指出,其實銀河系是圍繞著中心質量無限大的黑洞,而產生的文明生態圈,越靠近中心的文明就越先進,而仞利天有沒有可能實際上是一個自身質量十分巨大的星體或是十分靠近黑洞的某一個星體呢?而古人誠不欺我,只是我們太自以為是,小看了古代賢者的智慧,只是將這些描述當作了「神話」傳誦至今?
在那個需要抬頭看「日頭」來分辨時間的年代,我真的無法想像,古人怎麼會對「時間」有了這麼深以及細緻的感觸與想像。
莫非真的是親眼所見?這期腦洞開的很大,大家不要太當真。
相信自己,相信人類。
Wish all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