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圖騰
中國家族文化具有血緣性、團體性、宗法性。李氏家族歷代以「忠孝」的文化觀念,強調人生的社會價值,忠誠於民族和國家。誕生了秦大將軍信公、漢飛將軍廣公、涼武昭王暠公、唐國公虎公、唐太宗世民公、唐玄宗隆基公等名垂千古、歷代傳頌的帝王英雄,成為中華民族和國家不可缺少的群體力量和文化因素。
李姓始祖
古譜云:「百善孝為先」,「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孝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盡孝的第一步為贍養雙親,第二步為忠於君主,第三步為自身出人頭地,能夠光宗耀祖,達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間盡孝,第一等、奉養雙親,能體察和滿足父母的要求和願望,本人聲名好,不辱父母教誨。第二等、從事士農本業,生活上能夠照顧父母。第三等、做商人、工匠,能夠省吃儉用孝養親人。至於對宗親,也要像對待父母那樣予以照顧,疏忽就是不孝。無論哪種方法盡孝,都要求孝子自身事業成就,對國家有貢獻,對社會有價值,以榮譽為父母增光。如果本身事業無成,算不得典型意義上的孝子。
古譜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為人倫之首,要能生子育孫,使家族香火不斷,綿延百世。宗脈的延續,家族的興旺,子孫的繁衍,是家族最重大的事情。上孝父母,下育兒孫,事業有成,人丁興旺,盡忠國家,獲得榮譽,光大門祚,造福後代,並使尊親揚名後世,才是真正的大孝子。古譜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孝道」包涵孝與忠,古人言孝,「中於事君」,忠孝是一致的,孝包含對朝廷盡忠的意思。孝道最高層次是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可以是做好事,贏得社會的讚揚。
古代,孝道包含著忠君,同事君是連在一起的,那就是因為盡忠,獲得榮譽,從而得到盡孝的大名。李氏家族要求為官的子弟,應有忠君愛國之心,為國家秉公辦事,敢於承擔責任,不結黨營私,不貪財攬權,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須同時做忠臣。做平民百姓同樣儘自己的責任,早完賦稅,做安順良民。孝以忠為必要的內容,使家族與國家合一。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出仕為官就能忠於國家。古籍云:「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忠承認孝的合理性,孝是實現忠的前提。歷代弘揚孝道,實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獎勵孝子順孫,表彰孝義之門,實行舉孝廉的用人方針。孝包含濃重的忠於國家的內容,使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範圍,不僅成為家族信念,還是一種民族國家觀念。
中國古代歷史上,傳統世家大族認為國與家是合一的,周代實行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既是國君,又是華夏族的大族長,於是君統與宗統合一,家族與政權合一。後世君統、宗統分離,但是家族觀念並沒有捨棄盡忠的責任和理念。宋代,先國後家的忠孝精神確立,當忠孝不能兩全時,以捨生取義、匡扶正義、殺身成仁、盡忠報國為至高境界。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捨身忘家而盡忠報國,為後人歷代所傳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籍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華夏大地千古遵循的至聖名言。
不修身何以齊家、不能齊家何以治國、不能治國更不可能平天下。一個連家族和祖宗都不知道的人,怎麼談得上會有修養和素質。一個沒有修養和素質的人,怎麼可以會有和諧的家庭。一個沒有和諧家庭的人,怎麼會可以盡職盡責,為國效力。一個為人不能盡孝,為國不能效忠的人,怎麼可以為天下人做事。國強家興,乃天下太平之徵兆。幾千年以來,李氏家族的忠孝文化培育了無數聖君名臣、民族英雄,為國家民族的興盛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幾千年的華夏文化,一脈相傳,由家、國的一致,到家、國分離,家族群體是形成中華大統一的基本力量,家族文化是中華大統一的思想基礎。人們認為祖宗猶如樹木的本根,子孫則是枝葉,千百之子孫,皆源於一個老祖宗,追根溯源,永遠懷念老祖宗,族人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黃二帝,中國大地民眾,自古以「炎黃子孫」而自稱,華夏民族的國家實際就是炎黃家族,家與國一體、國與家統一的國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一個人或一個家族均是社會的一分子,任何時候都必須適應時代,適應社會。
李氏家族文化內涵與傳統文化所融合,傳統孝道要求貢獻於社會,由孝到忠的國家認同觀念,盡忠於國家。從民族國家的認同,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李氏家族後世兒孫當繼承家族文化、秉承先祖遺風、嚴守世家宗法,堅定不移的發揚李氏家族的忠孝文化,為家族的繁榮興盛而畢生努力,為中華民族聳立世界民族之林而奮鬥。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