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崑崙策研究院】可關注)
一、為什麼提出用發電量來考證?
以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翻兩番」為例來看一下。
「翻兩番」是黨的十二大提出、十三大重申的戰略目標,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第一個三步走的主要內容。具體要求就是: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從1991年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按理,這樣的重大戰略目標,一定是在認真判斷可能與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應當科學客觀並基本準確,目標略高一些或留有餘地略低一些都可以理解,但一定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目標。而當我們查看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稱GDP)數據時,卻顛覆了這個基本理解,當年提出的戰略目標與事實差距太大。【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1國內生產總值。】1980年GDP是4587.6億元,翻一番是9175.2億元,翻兩番是18350.4億元,就是用20年時間,實現1980年GDP的4倍。翻一番,是在1985年到1986年之間。1985年GDP是9098.9億元,比翻一番差76.3億元,而1986年是10376.2億元,比翻一番多1201億元。翻兩番,是1990年,這年GDP是18872.9億元,超過翻兩番目標522.5億元。等於20年的目標提前了10年超額完成。
到2000年,GDP是100280.1億元,已經翻四番還要多。從這個數據來看,翻兩番戰略目標完全失去準確性,比原定目標超過了500%還要多,GDP達到1980年的21.9倍。還有,既然提前10年超額實現翻兩番目標,為何1987年底黨的十三大還重申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呢?出現巨大誤差,是戰略判斷失誤導致目標太保守?還是GDP數據偏離實際太遠?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發現,儘管輿論經常拿GDP說事,但那些數據卻不能直接用來做歷史比較。GDP數據是按當年價格統計出來的,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價格變化,一是物量變化。GDP與物量增速成正比,也與通貨膨脹也成正比,票子發多了,物價大幅上漲,即使財富增長沒那麼快,GDP也能有相當幅度的增長。所以,實現GDP增長可以使用兩個辦法:一是發展生產,物質財富高速增長;一是多印鈔票,貨幣數量高速增長。前者增長基於客觀條件,難度較大;後者增長只需要下決心放開印鈔限制,相對容易。
幾十年來,物價在不斷上漲,官方確認的通貨膨脹率為年均4.8%。依據物價不斷上漲統計的GDP數據,包含了太多的價格水分,用於短時間經濟發展的比較看不出大問題,對時間跨度大的比較就會看出荒唐。進行年度比較時感覺不明顯,而計算20年跨度的「翻兩番」歷史時,我們明顯看到這個問題很嚴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時,眾多媒體宣傳GDP增長224倍多, 也是這種直接進行歷史比較弄出來的笑話。【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3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不變價GDP,也不能用來對時間跨度大的經濟發展史進行比較。
按照不變價GDP數據,1980年是4168.6億元,翻一番是8337.2億元,翻兩番16674.4億元。不變價GDP數據翻兩番的實現情況是怎樣呢?
翻一番,是1986年到1987年之間,1986年是8289.6億元,比翻一番差47.6億元;1987年是9256.0億元,比翻一番多918.8億元。翻兩番哪年實現的說不清楚。因為到1990年,價格統計基期變了,按照老的價格基期1990年是11148.3億元,比翻兩番目標差5526.1億元,還差33.1%。但要按照新價格基期,1990年是18872.9億元,比老基期數據增加了7724.6億元,增長幅度是69.3%。這樣一來,超出目標2198.5億元,超出幅度達13.2%。等於提前10年超額實現20年翻兩番目標。到2000年,不變價GDP是50886.7億元,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是1980年的12.2倍。但這個不變價GDP已經變了價,是以1990年價格為基期統計的數據,與1980年價格基期的數據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本不具備直接可比性。「計算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需要每隔若干年調整一次基期。我國自開始核算國內生產總值以來,共有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9個不變價基期。」
【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國民經濟核算-簡要說明。】
可見,即使不變價GDP,一般也只是在5至10年的同一基期內具有可比性,超越同一基期直接比較就是笑話。一些人把幾十年的不變價GDP不加區分的放在一起加減乘除,直接進行歷史比較,是對這一數據有限可比性的無知。【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5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統計部門還發布了一個GDP指數,是用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以1978年為100進行比較的數據。按照這個指數,1980年是116,翻一番是232,翻兩番是464。完成翻一番目標是1987年,指數為234.1;完成翻兩番目標是1995年,指數為502,超額8.2%。這個數據與政府工作報告的結論基本一致。1996年曾宣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5年實現。按照GDP指數,2000年898.8,比1980年接近翻三番,是1980年的7.7倍,超過預期目標94%,依然是巨額突破。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所有GDP數據都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統計的,年代跨度越大,價格差距就越大,產品升級換代越快,價格換算越複雜,這也導致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經濟比較就越難。數據不是用來混淆視聽的,它的根本價值在於準確反映客觀實際,用GDP比較出現這種我們不願看到的巨大誤差,能不能尋找一個不受價格影響的普適性實物數據,對經濟發展史進行相對客觀地考證和比較呢?二、用發電量進行比較的可行性
發電量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指標性數據,有以下特點:1. 電是一切現代經濟生活的源頭動力。現代生產生活特別是物質財富的生產,一刻也離不開強大的電力支持,沒有發電量的高速增長很難有經濟高速增長。2. 發電量與經濟增長應是正比關係。發電量增長速度高低直接取決於經濟社會需求,人為地提升或降低幾乎不可能,很難想像發電量增長速度很低而經濟增長速度很高,或者發電量增長速度很高而經濟增長速度很低。3. 電的特點是發多少就要用多少。從發電、輸電到用電瞬間同時實現,直接轉化為生產能力和生活質量,不能像貨幣那樣儲存起來不用,年度實現數據可以很精確。發電用電必須一致,發電多了用不了,發電企業就要停機限發;發電少了不夠用,用電單位就要拉閘限電。4. 發電量是一種內涵衡定的實物量指標。百年前的一度電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不像其他一些產品在不斷升級變化,因而具有大歷史跨度的數量可比性。5. 電量統計是用電錶數據。不是可以拍腦袋瓜子編造的,如果頭年編造了下年就不好辦。6. 發電量是產品產量的統計。產量多少與產值高低不是一回事,數據不受價格波動和上升的影響。7. 發電量歷史數據保留也特別完整。世界各主要國家和經濟體,都有近百年來完整的發電量紀錄,中國的發電量記錄從辛亥革命後就有。因此,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關係,被稱為先行官、晴雨表和溫度計等。發電量或用電量【實際應當是用電量,有的國家有部分電力的國際性貿易,發電量不是實際的用電量。】作為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標性數據,受到眾多國際機構的認可,也是中國政府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客觀依據。中國政府公布2018年GDP增長6.6%,為打消質疑,說明這個增長速度的真實性,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講,經濟增速與用電等實物量指標相匹配。2019年上半年GDP增長6.3%,為說明這個速度的真實性,發改委也用發電量增長來佐證。應當說,把GDP增長速度與發電量增長速度直接關聯,用發電量做依據和保證,這是政府對GDP數據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可以2018年為例,考證一下GDP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多少。2017年發電量64951億千瓦時,2018年發電量69940億千瓦時,2018年發電量增長7.7%。2018年GDP增長6.6%,用GDP增長率除以發電量增長率,得出匹配比率是85.7%。與其他年份比較一下,就知道2018年這個匹配比率,更接近於由發電量帶動的生產力擴張速度。1979年發電量2820億千瓦時,1980年發電量3006億千瓦時,1980年比1979年發電量增長6.6%。1980年的GDP增長是7.8%,1980年GDP增長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118.1%。
2007年發電量32816億千瓦時,2008年發電量34669億千瓦時,2008年比2007年發電量增長5.6%,而2008年的GDP增長9.7%。2008年GDP增長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173.2%。
如果按1980年、2008年的匹配比率計算,2018年的GDP增長不是6.6%,而是7.8%或11.4%。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2018年的GDP增長速度,與發電量增長速度更接近,與實際生產能力和規模的擴張速度更接近。
在國際經濟對比中,發電量也是一個重要指標。2010年,中國發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幾乎同時,中國的工業總產值也相應地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用發電量考證一下翻兩番實現情況,會得出什麼結果呢?中國1980年發電量是3006億千瓦時,翻一番是6012億千瓦時,翻兩番是12024億千瓦時。實現發電量翻一番的時間是1990年,共發電6212億千瓦時,超過不到1%。實現發電量翻兩番是2000年,共發電13556億千瓦時,只超過了12.7%。這與規劃時間完全一致。翻兩番的預期目標是2000年GDP達到1980年的4倍,從實際發電量來看,2000年是1980年的4.5倍,與翻兩番戰略目標匹配比率僅高12.5%,考慮到經濟發展目標超額完成的情況,這個數字應當是很接近的。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我們黨制定戰略目標是嚴謹科學的,是客觀可能與主觀努力的統一,不是拍腦袋瓜子估計的數字。同時也說明,進行歷史跨度大的經濟發展比較,發電量有不可忽視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可以作為經濟發展史的重要考證依據。
三、用發電量對比一下改革開放前後的速度
改革開放前後,一般說是兩個30年。1949年建國時,中國人民接受的是百業凋敝的舊中國;改革開放前,也被說成經濟發展緩慢甚至瀕臨崩潰。改革開放前後的發電量對比,前30年從1949開始到1978年,後30年從1978年開始到2007年。
1949年43億千瓦時,1978年2566億千瓦時。1978年2566億千瓦時,2007年32816億千瓦時。鑑於一些人主要否定的是毛澤東時代,也可以用另一個時間段來對比。以完全掌控的完整年度為標準,毛澤東時代從1950年到1975年,一共26年,改革開放後也對比26年,從1979年到2004年。
1950年46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1979年2820億千瓦時,2004年22033億千瓦時。GDP增長應當與發電量成正比,而不應當成反比,發電量增長速度快,GDP也應當增長速度快,而不應當是相反的結果。看看這組數據,只要腦袋不出問題,事實真相應當很清楚。有人飢餓要了7個煎餅,一口氣吃掉6個,最後一個餅只吃了半個就飽了,他後悔地用手打自己說,我今天能吃飽肚子,全憑最後這半個餅,早知道吃這半個就能飽,先吃它就好了。這個故事的主角,誰都知道他的腦袋出了大問題,思維方式近乎於白痴,但現實中卻有那麼多精英如出一轍,言之鑿鑿地否定前面那6個餅而不知羞恥。
四、從發電量看新中國經濟發展速度
本來可以按年度計算,為了簡便直觀就簡化一下,從1950年開始,以5年為一個時間段,計算比前一個5年的增長倍數,計算到2010年。毛澤東時代1950年到1975年,每5年平均增長1.4倍。改革開放後1980年到2010年,每5年平均增長0.6倍。經濟規模越大,增速可能會降低,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毛澤東時代的增速之快顯而易見,不能人為壓低毛澤東時代的增速來說明什麼,那樣很不道德。五、用毛澤東時代的發電量與美國對比
有關部門計算出一個美元GDP,可以進行國際間對比。但用這個數據對比的結果,卻是顛覆認知的。【說明:包括美元GDP和人民幣GDP,有關部門只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以後的數據,所以只對比1952-1975年這24年。】中國:1952年304.9億美元,1975年是1634.3億美元。美國:1952年3677.3億美元,1975年16889.2億美元。一個經濟規模巨大的美國,與一個一窮二白、超高速發展的新中國相比,GDP增長速度竟然差不多,你能相信嗎?【美國數據引自《國外統計資料1949-1976》,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中國:1952年73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六、用毛澤東時代的發電量與日本對比
中國發電量:1952年73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1975年是1952年的26.8倍。兩國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為什麼?
1952年,日本發電量是中國的7.1倍,GDP只有中國的56.6%,電發出來都幹什麼去了?竟然不創造GDP?一個近代史上反覆欺凌中國的強國,經濟發展水平竟然如此落後於中國?1975年,日本發電量是中國的2.4倍,GDP卻成了中國的3.1倍,發電量倍數大大減少了,GDP卻反超中國,由中國的56.6%變成了3倍多,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中國:1952年4.2美元,1975年0.8美元。日本:1952年0.33美元;1975年1.1美元。1952年:中國發電量創造GDP的效率是日本1270%。1975年:中國發電量創造GDP的效率只有日本72.7%。把起點數據抬得很高,把終點數據降得很低,用什麼理由才能解釋清楚?這樣的數據能拿來說事嗎?如果相信了這個美元GDP數據,毛澤東時代真的可以被鄙視了。七、用美元GDP得出的中國世界排位
迄今為止,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份,是蔣家王朝行將滅亡的1948年,排名第40位。【特別提醒:1948年的蔣家王朝,打內戰最激烈出現巨額戰爭赤字,是不得不發行天文數字的金圓券瘋狂掠奪人民的一年,到1949年物價上漲了500萬倍至1100萬倍。金圓券面額最大的一張可達到60億元,面額100萬元的比比皆是,當個百萬富翁也不難了,只不過即使買煤球也要用麻袋裝鈔票,從而導致民心喪盡。這樣的惡性通貨膨脹,竟然成了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代,我們的一些著名專家教授還以此為依據來惡毒否定新中國,難道不荒唐嗎?!】而毛澤東時代結束時的1976年,人均GDP是165美元,世界排位由1948年的第40位大幅度下降到第121位。改革開放後也沒能倖免被美元GDP否定的命運,到鄧小平去世的1997年,改革開放已經轟轟烈烈進行了18個年頭以後,中國人均GDP是781美元,世界排名又大幅度下降到第135位。到2017年底,中國人均GDP是8759美元,只排在世界第73位,人均國民總收入世界第95位,仍與蔣介石統治末期第40位的世界排名相差甚遠。這個美元GDP數據,已經完全與發電量、與生產能力和規模無關了,甚至是成反比的。它否定的不再只是毛澤東時代,連改革開放後包括到現在,一概不能倖免。
有這樣的GDP作為依據,再通過某些權威人士長期不斷地灌輸給全社會,得出的確定結論就是:和平不如戰亂,毛澤東不如蔣介石,共產黨不如國民黨,社會主義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新中國不如舊中國甚至不如一切外國,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如一步到位復闢資本主義。當這樣的錯誤共識形成後,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嗎?不徹底否定能行嗎?
而問題在於,那些言之鑿鑿的數據靠譜嗎!能信嗎?
(作者系崑崙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原創】)【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閱讀原文」】
【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近幾年來,我們每天都在「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見面。感謝大家的支持,「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目前在海內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2019年春天開始,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公眾號「崑崙策網」。
長按二維碼,識別二維碼,關注「崑崙策網」;或微信搜索「崑崙策網」關注。
歡迎大家在繼續關注「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的同時,也關注「崑崙策網」公眾號,您將會有不一樣的驚喜,也將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崑崙策網」公眾號和「崑崙策研究院」互成犄角,互為補充,共同傳播正能量。它的形式更加靈活新穎,內容更關注實踐。
這兩個公眾號和崑崙策網站一起,力求打造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於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
希望得到您的關愛和支持,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
【思想火炬】公眾號 【紅色文化網】公眾號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公眾號【程恩富新馬派】公眾號
【思想大視野】公眾號 【e觀滄海】公眾號
【高度一萬五千米】公眾號 【宏國智庫】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