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華:用發電量考證一下新中國經濟史

2021-01-17 崑崙策研究院

(點擊上方【崑崙策研究院】可關注)


一、為什麼提出用發電量來考證?

以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翻兩番」為例來看一下。

「翻兩番」是黨的十二大提出、十三大重申的戰略目標,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第一個三步走的主要內容。具體要求就是: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從1991年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按理,這樣的重大戰略目標,一定是在認真判斷可能與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應當科學客觀並基本準確,目標略高一些或留有餘地略低一些都可以理解,但一定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目標。而當我們查看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稱GDP)數據時,卻顛覆了這個基本理解,當年提出的戰略目標與事實差距太大。【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1國內生產總值。】1980年GDP是4587.6億元,翻一番是9175.2億元,翻兩番是18350.4億元,就是用20年時間,實現1980年GDP的4倍。

翻一番,是在1985年到1986年之間。1985年GDP是9098.9億元,比翻一番差76.3億元,而1986年是10376.2億元,比翻一番多1201億元。翻兩番,是1990年,這年GDP是18872.9億元,超過翻兩番目標522.5億元。等於20年的目標提前了10年超額完成。

到2000年,GDP是100280.1億元,已經翻四番還要多。從這個數據來看,翻兩番戰略目標完全失去準確性,比原定目標超過了500%還要多,GDP達到1980年的21.9倍。還有,既然提前10年超額實現翻兩番目標,為何1987年底黨的十三大還重申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呢?出現巨大誤差,是戰略判斷失誤導致目標太保守?還是GDP數據偏離實際太遠?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發現,儘管輿論經常拿GDP說事,但那些數據卻不能直接用來做歷史比較。GDP數據是按當年價格統計出來的,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價格變化,一是物量變化。GDP與物量增速成正比,也與通貨膨脹也成正比,票子發多了,物價大幅上漲,即使財富增長沒那麼快,GDP也能有相當幅度的增長。所以,實現GDP增長可以使用兩個辦法:一是發展生產,物質財富高速增長;一是多印鈔票,貨幣數量高速增長。前者增長基於客觀條件,難度較大;後者增長只需要下決心放開印鈔限制,相對容易。

幾十年來,物價在不斷上漲,官方確認的通貨膨脹率為年均4.8%。依據物價不斷上漲統計的GDP數據,包含了太多的價格水分,用於短時間經濟發展的比較看不出大問題,對時間跨度大的比較就會看出荒唐。進行年度比較時感覺不明顯,而計算20年跨度的「翻兩番」歷史時,我們明顯看到這個問題很嚴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時,眾多媒體宣傳GDP增長224倍多, 也是這種直接進行歷史比較弄出來的笑話。【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3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

實際上,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不變價GDP,也不能用來對時間跨度大的經濟發展史進行比較

按照不變價GDP數據,1980年是4168.6億元,翻一番是8337.2億元,翻兩番16674.4億元。

不變價GDP數據翻兩番的實現情況是怎樣呢?

翻一番,是1986年到1987年之間,1986年是8289.6億元,比翻一番差47.6億元;1987年是9256.0億元,比翻一番多918.8億元。翻兩番哪年實現的說不清楚。因為到1990年,價格統計基期變了,按照老的價格基期1990年是11148.3億元,比翻兩番目標差5526.1億元,還差33.1%。但要按照新價格基期,1990年是18872.9億元,比老基期數據增加了7724.6億元,增長幅度是69.3%。這樣一來,超出目標2198.5億元,超出幅度達13.2%。等於提前10年超額實現20年翻兩番目標。到2000年,不變價GDP是50886.7億元,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是1980年的12.2倍。但這個不變價GDP已經變了價,是以1990年價格為基期統計的數據,與1980年價格基期的數據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本不具備直接可比性。

 「計算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需要每隔若干年調整一次基期。我國自開始核算國內生產總值以來,共有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9個不變價基期。」


【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國民經濟核算-簡要說明。】

可見,即使不變價GDP,一般也只是在5至10年的同一基期內具有可比性,超越同一基期直接比較就是笑話。一些人把幾十年的不變價GDP不加區分的放在一起加減乘除,直接進行歷史比較,是對這一數據有限可比性的無知。【有關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18》,3-5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統計部門還發布了一個GDP指數,是用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以1978年為100進行比較的數據。按照這個指數,1980年是116,翻一番是232,翻兩番是464。完成翻一番目標是1987年,指數為234.1;完成翻兩番目標是1995年,指數為502,超額8.2%。這個數據與政府工作報告的結論基本一致。1996年曾宣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5年實現。按照GDP指數,2000年898.8,比1980年接近翻三番,是1980年的7.7倍,超過預期目標94%,依然是巨額突破。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所有GDP數據都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統計的,年代跨度越大,價格差距就越大,產品升級換代越快,價格換算越複雜,這也導致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經濟比較就越難。數據不是用來混淆視聽的,它的根本價值在於準確反映客觀實際,用GDP比較出現這種我們不願看到的巨大誤差,能不能尋找一個不受價格影響的普適性實物數據,對經濟發展史進行相對客觀地考證和比較呢?

二、用發電量進行比較的可行性

發電量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指標性數據,有以下特點:1. 電是一切現代經濟生活的源頭動力。現代生產生活特別是物質財富的生產,一刻也離不開強大的電力支持,沒有發電量的高速增長很難有經濟高速增長。2. 發電量與經濟增長應是正比關係。發電量增長速度高低直接取決於經濟社會需求,人為地提升或降低幾乎不可能,很難想像發電量增長速度很低而經濟增長速度很高,或者發電量增長速度很高而經濟增長速度很低。3. 電的特點是發多少就要用多少。從發電、輸電到用電瞬間同時實現,直接轉化為生產能力和生活質量,不能像貨幣那樣儲存起來不用,年度實現數據可以很精確。發電用電必須一致,發電多了用不了,發電企業就要停機限發;發電少了不夠用,用電單位就要拉閘限電。4. 發電量是一種內涵衡定的實物量指標。百年前的一度電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不像其他一些產品在不斷升級變化,因而具有大歷史跨度的數量可比性。5. 電量統計是用電錶數據。不是可以拍腦袋瓜子編造的,如果頭年編造了下年就不好辦。6. 發電量是產品產量的統計。產量多少與產值高低不是一回事,數據不受價格波動和上升的影響。7. 發電量歷史數據保留也特別完整。世界各主要國家和經濟體,都有近百年來完整的發電量紀錄,中國的發電量記錄從辛亥革命後就有。因此,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關係,被稱為先行官、晴雨表和溫度計等。發電量或用電量【實際應當是用電量,有的國家有部分電力的國際性貿易,發電量不是實際的用電量。】作為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標性數據,受到眾多國際機構的認可,也是中國政府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客觀依據。

中國政府公布2018年GDP增長6.6%,為打消質疑,說明這個增長速度的真實性,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講,經濟增速與用電等實物量指標相匹配。2019年上半年GDP增長6.3%,為說明這個速度的真實性,發改委也用發電量增長來佐證。應當說,把GDP增長速度與發電量增長速度直接關聯,用發電量做依據和保證,這是政府對GDP數據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可以2018年為例,考證一下GDP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多少。2017年發電量64951億千瓦時,2018年發電量69940億千瓦時,2018年發電量增長7.7%。2018年GDP增長6.6%,用GDP增長率除以發電量增長率,得出匹配比率是85.7%。與其他年份比較一下,就知道2018年這個匹配比率,更接近於由發電量帶動的生產力擴張速度。

1979年發電量2820億千瓦時,1980年發電量3006億千瓦時,1980年比1979年發電量增長6.6%。1980年的GDP增長是7.8%,1980年GDP增長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118.1%。

2007年發電量32816億千瓦時,2008年發電量34669億千瓦時,2008年比2007年發電量增長5.6%,而2008年的GDP增長9.7%。2008年GDP增長與發電量增長的匹配比率是173.2%。

如果按1980年、2008年的匹配比率計算,2018年的GDP增長不是6.6%,而是7.8%或11.4%。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2018年的GDP增長速度,與發電量增長速度更接近,與實際生產能力和規模的擴張速度更接近。

在國際經濟對比中,發電量也是一個重要指標。2010年,中國發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幾乎同時,中國的工業總產值也相應地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用發電量考證一下翻兩番實現情況,會得出什麼結果呢?中國1980年發電量是3006億千瓦時,翻一番是6012億千瓦時,翻兩番是12024億千瓦時。實現發電量翻一番的時間是1990年,共發電6212億千瓦時,超過不到1%。實現發電量翻兩番是2000年,共發電13556億千瓦時,只超過了12.7%。這與規劃時間完全一致。翻兩番的預期目標是2000年GDP達到1980年的4倍,從實際發電量來看,2000年是1980年的4.5倍,與翻兩番戰略目標匹配比率僅高12.5%,考慮到經濟發展目標超額完成的情況,這個數字應當是很接近的

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我們黨制定戰略目標是嚴謹科學的,是客觀可能與主觀努力的統一,不是拍腦袋瓜子估計的數字。同時也說明,進行歷史跨度大的經濟發展比較,發電量有不可忽視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可以作為經濟發展史的重要考證依據

三、用發電量對比一下改革開放前後的速度

改革開放前後,一般說是兩個30年。1949年建國時,中國人民接受的是百業凋敝的舊中國;改革開放前,也被說成經濟發展緩慢甚至瀕臨崩潰。改革開放前後的發電量對比,前30年從1949開始到1978年,後30年從1978年開始到2007年。

1949年43億千瓦時,1978年2566億千瓦時。1978年2566億千瓦時,2007年32816億千瓦時。

鑑於一些人主要否定的是毛澤東時代,也可以用另一個時間段來對比。以完全掌控的完整年度為標準,毛澤東時代從1950年到1975年,一共26年,改革開放後也對比26年,從1979年到2004年。

1950年46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1979年2820億千瓦時,2004年22033億千瓦時。GDP增長應當與發電量成正比,而不應當成反比,發電量增長速度快,GDP也應當增長速度快,而不應當是相反的結果。看看這組數據,只要腦袋不出問題,事實真相應當很清楚。有人飢餓要了7個煎餅,一口氣吃掉6個,最後一個餅只吃了半個就飽了,他後悔地用手打自己說,我今天能吃飽肚子,全憑最後這半個餅,早知道吃這半個就能飽,先吃它就好了。

這個故事的主角,誰都知道他的腦袋出了大問題,思維方式近乎於白痴,但現實中卻有那麼多精英如出一轍,言之鑿鑿地否定前面那6個餅而不知羞恥。

對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史,必須實事求是的總結宣傳,尊重事實是敘事說史的最高原則我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成就。肆無忌憚地否定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和第一代共產黨人,肆無忌憚地否定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肆無忌憚地否定那些省吃儉用、艱苦奮鬥給今天打下堅實物質基礎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很不應該,很不符合實際,很不得人心。

四、從發電量看新中國經濟發展速度

本來可以按年度計算,為了簡便直觀就簡化一下,從1950年開始,以5年為一個時間段,計算比前一個5年的增長倍數,計算到2010年。毛澤東時代1950年到1975年,每5年平均增長1.4倍。改革開放後1980年到2010年,每5年平均增長0.6倍。經濟規模越大,增速可能會降低,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毛澤東時代的增速之快顯而易見,不能人為壓低毛澤東時代的增速來說明什麼,那樣很不道德。

五、用毛澤東時代的發電量與美國對比

有關部門計算出一個美元GDP,可以進行國際間對比。但用這個數據對比的結果,卻是顛覆認知的。【說明:包括美元GDP和人民幣GDP,有關部門只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以後的數據,所以只對比1952-1975年這24年。】中國:1952年304.9億美元,1975年是1634.3億美元。美國:1952年3677.3億美元,1975年16889.2億美元。一個經濟規模巨大的美國,與一個一窮二白、超高速發展的新中國相比,GDP增長速度竟然差不多,你能相信嗎?【美國數據引自《國外統計資料1949-1976》,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中國:1952年73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
美國:1952年4631億千瓦時,1975年20009億千瓦時。從發電量增長速度來看,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是美國增速的6.2倍,比美國快得多,而不是差不多。由此提出一個質問,為什麼GDP增速竟差不多呢?中國:1952年4.2美元,1975年0.8美元。
美國:1952年0.8美元,1975年0.8美元。到底是1952年計算高了呢?還是1975年計算低了呢?是什麼奇怪的原因,導致中國1975年電效率下降如此之大呢?

六、用毛澤東時代的發電量與日本對比

中國發電量:1952年73億千瓦時,1975年1958億千瓦時,1975年是1952年的26.8倍。
日本發電量:1952年516億千瓦時,1975年4758億千瓦時,1975年是1952年的9.2倍。中國美元GDP:1952年304.9億美元,1975年是1634.3億美元,1975年是1952年的5.4倍。日本美元GDP:1952年172.5億美元,1975年4999.4億美元,1975年是1952年的29.0倍。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發電量增長26.8倍,GDP只增長5.4倍。而同時代的日本,發電量增長9.2倍,GDP增長了29.0倍。

兩國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為什麼?

1952年,日本發電量是中國的7.1倍,GDP只有中國的56.6%,電發出來都幹什麼去了?竟然不創造GDP?一個近代史上反覆欺凌中國的強國,經濟發展水平竟然如此落後於中國?1975年,日本發電量是中國的2.4倍,GDP卻成了中國的3.1倍,發電量倍數大大減少了,GDP卻反超中國,由中國的56.6%變成了3倍多,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中國:1952年4.2美元,1975年0.8美元。日本:1952年0.33美元;1975年1.1美元。1952年:中國發電量創造GDP的效率是日本1270%。1975年:中國發電量創造GDP的效率只有日本72.7%。把起點數據抬得很高,把終點數據降得很低,用什麼理由才能解釋清楚?這樣的數據能拿來說事嗎?如果相信了這個美元GDP數據,毛澤東時代真的可以被鄙視了。

七、用美元GDP得出的中國世界排位

迄今為止,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份,是蔣家王朝行將滅亡的1948年,排名第40位。【特別提醒:1948年的蔣家王朝,打內戰最激烈出現巨額戰爭赤字,是不得不發行天文數字的金圓券瘋狂掠奪人民的一年,到1949年物價上漲了500萬倍至1100萬倍。金圓券面額最大的一張可達到60億元,面額100萬元的比比皆是,當個百萬富翁也不難了,只不過即使買煤球也要用麻袋裝鈔票,從而導致民心喪盡。這樣的惡性通貨膨脹,竟然成了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代,我們的一些著名專家教授還以此為依據來惡毒否定新中國,難道不荒唐嗎?!】而毛澤東時代結束時的1976年,人均GDP是165美元,世界排位由1948年的第40位大幅度下降到第121位。改革開放後也沒能倖免被美元GDP否定的命運,到鄧小平去世的1997年,改革開放已經轟轟烈烈進行了18個年頭以後,中國人均GDP是781美元,世界排名又大幅度下降到第135位。到2017年底,中國人均GDP是8759美元,只排在世界第73位,人均國民總收入世界第95位,仍與蔣介石統治末期第40位的世界排名相差甚遠。

這個美元GDP數據,已經完全與發電量、與生產能力和規模無關了,甚至是成反比的它否定的不再只是毛澤東時代,連改革開放後包括到現在,一概不能倖免

有這樣的GDP作為依據,再通過某些權威人士長期不斷地灌輸給全社會,得出的確定結論就是:和平不如戰亂,毛澤東不如蔣介石,共產黨不如國民黨,社會主義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新中國不如舊中國甚至不如一切外國,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如一步到位復闢資本主義。

當這樣的錯誤共識形成後,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嗎?不徹底否定能行嗎?

而問題在於,那些言之鑿鑿的數據靠譜嗎!能信嗎?

(作者系崑崙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原創】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閱讀原文」



【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近幾年來,我們每天都在「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見面。感謝大家的支持,「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目前在海內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2019年春天開始,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公眾號「崑崙策網」。



長按二維碼,識別二維碼,關注「崑崙策網」;或微信搜索「崑崙策網」關注。


歡迎大家在繼續關注「崑崙策研究院」公眾號的同時,也關注「崑崙策網」公眾號,您將會有不一樣的驚喜,也將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崑崙策網」公眾號和「崑崙策研究院」互成犄角,互為補充,共同傳播正能量。它的形式更加靈活新穎,內容更關注實踐。


這兩個公眾號和崑崙策網站一起,力求打造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於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


希望得到您的關愛和支持,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


【思想火炬】公眾號        【紅色文化網】公眾號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公眾號【程恩富新馬派】公眾號

     


【思想大視野】公眾號       【e觀滄海】公眾號

         


【高度一萬五千米】公眾號  【宏國智庫】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經濟史——從理論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經濟學,而在這三門學科中只有一種選擇,那我就選擇經濟史。」正如熊彼特所說的一樣,經濟史是極具魅力的一門學科,能夠實現經濟直覺和歷史視野有機統一,以動態變遷的視野追溯經濟發展的源流,徜徉在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之間。
  • 《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 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理解經濟
    他是亞洲經濟史學會和國內量化歷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我們致敬馬德斌,致敬他在論集《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中兼具計量統計和新制度經濟學特徵的研究,克制思辨,讓讀者看到制度在促進與抑制經濟增長之間的巨大張力。我們同時致敬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在世界經濟格局再次轉變的當下,將這樣一本基於多國的比較經濟史研究帶到讀者面前。
  • 廈門大學經濟史2020考研複習經驗分享
    定了經濟學這個大方向之後我進一步了解了各細分專業的研究方向等內容,最終選定了經濟史專業。然後定好專業後我就開始收集各個學校經濟學各細分專業的的錄取分數、報錄比、複試難度及佔比等信息。我最終確定報考廈大。 初試複習經驗 1.考研英語 7月份之前基礎階段,主要以背單詞和做真題為主。
  • 汽車發電機發電量多少算正常值,汽車發電機發電量介紹
    汽車是我們生活當中重要的交通工具,生活節奏快意味著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他,不論是日常的上班工作還是閒暇時候的外出旅遊,我們都會第一時間選擇他,然而我們對於汽車並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們要了解更多的汽車知識來更好的認識我們的愛車,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汽車發電機發電量多少算正常值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年僅41歲
    12月9日,中國經濟史學會發布唁電:驚悉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病逝,敝會同仁萬分悲痛!深感惋惜!黃英偉同志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黃英偉資料圖中國經濟史學會稱:黃英偉同志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以來
  • 【科普】分布式光伏發電量差異分析
    最近經常會聽到分布式客戶關於發電量方面的問題和疑惑,對於這些問題和疑惑,小光先為大家分析一下影響分布式光伏系統發電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先系統的發電量是和系統組件的安裝容量相關的,不同類型的組件發電量會有差別。
  • 一套家庭帳本,一部微觀經濟史
    這套家庭帳本,也成了一部見證改革開放40年的「微觀經濟史」。  去年編纂完成的《無錫市志(1986-2005)》,在「雜記」中特地收錄了賀星允家庭20年來收入支出變化。編纂部門認為,這部家庭帳本內容雖然零散,但史料十分珍貴,可讀性也強。  帳本可讀性強?
  • 如何巧用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電站的發電量?
    如何巧用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電站的發電量?   由於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它的應用正在世界範圍內快速地增長。今天筆者總結了幾個增加發電量的方法。  1、方位角  太陽電池方陣的方位角是方陣的垂直面與正南方向的夾角(向東偏設定為負角度,向西偏設定為正角度)。一般情況下,方陣朝向正南(即方陣垂直面與正南的夾角為0°)時,太陽電池發電量是最大的。
  • 每千瓦每天發電量超過7度?真的假的?
    4月19日併網發電,截止今天共運行41天,共發電2563度,平均每天62.5度電,相當於每千瓦平均每天發電量超過5度!去年,伏妹曾經發了一篇鬥發電量的文章《真實發電量截圖告訴你,光伏發電不忽悠》,當時已經被各家電站土豪一般的發電量shock到了,沒想到今天再次被刷新認知!一直以來,總是有人懷疑光伏電站不發電,是騙人的,看看這真實的發電量截圖,這下你是不是就放心了?
  • 計算+軟體+仿真=切實的發電量,戶用光伏設計手把手教學
    掌握全面的光伏設計已經成為廣大光伏從業者的必備技能,而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影響著最終的發電量,科學合理的設計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四個最影響發電量的方面討論如何簡單的完成戶用小型屋頂的光伏系統設計。為最大限度的利用屋頂面積,對於坡面屋頂一般採用屋面平鋪的方式安裝組件,朝向和傾角隨屋面情況決定;對於水泥平面屋頂,為提高發電量,一般採用固定支架安裝方式。針對不同的地區,在支架的傾角和間距設計上也有較大的不同。對於固定支架安裝的戶用光伏電站而言,支架傾角和間距的選擇對於電站發電量的影響至關重要,需要慎重,下面就如何選擇最佳的支架傾角和間距進行說明。
  • 巧用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電站的發電量
    在偏離正南(北半球)30°度時,方陣的發電量將減少約10%~15%;在偏離正南(北半球)60°時,方陣的發電量將減少約20%~30%。如果受太陽能電池設置場所如屋頂、土坡、山地、建築物結構及陰影等的限制時,則應考慮與它們的方位角一到,以求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和有效面積,並儘量避開周圍建、構築物或樹木等產生的陰影。
  • 化妝師考證|美容師證考試攻略
    最近幾年政策調整,很多化妝師打算考證就業,目前美容師證是化妝師行業中實用性較高的證書也有很多小夥伴想考,美小圈就跟大家講一下化妝師可以考的證書,以及美容師證的一些考證流程吧~化妝師考證類型化妝師證:早在2017年就取消了,所以現在化妝師證已經沒有考取的意義了
  • 如何巧用太陽電池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發電量?
    如何巧用太陽電池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發電量?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能源,利用太陽光發電就是一種使用太陽能的方式。建設一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較高,從我國現階段的太陽能發電成本來看,其花費在太陽電池組件的費用大約為40~50%。
  • 由中企建設運營的上馬相迪A水電站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
    鍾欣 攝中新網加德滿都9月30日電 (肖定宇 董江波)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中企建設運營的尼泊爾上馬相迪A水電站9月30日8時23分實現進入商業運營來累計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的成績,並連續安全生產1125天。
  • 光伏電站夏天和冬天發電量哪個更多?
    很多不了解光伏電站或者了解不深的人,也在一直以為「夏天光照時間長,光照足,電站發電量一定也大」。但實際上,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如果按照季節排序的話,依次是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夏天雖然陽光充足,但是夏季的氣溫高、溼度大、強降雨、惡劣天氣相對頻繁,這些夏季特有的因素都會對電站發電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如何巧用方位角和傾斜角增大光伏發電量?
    2、方位角選擇在我國,太陽能電池的方位角一般都選擇正南方向,以使太陽能電池單位容量的發電量最大。在偏離正南(北半球)30°度時,方陣的發電量將減少約10%~15%;在偏離正南(北半球)60°時,方陣的發電量將減少約20%~30%。如果受太陽能電池設置場所如屋頂、土坡、山地、建築物結構及陰影等的限制時,則應考慮與它們的方位角一到,以求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和有效面積,並儘量避開周圍建、構築物或樹木等產生的陰影。
  • 1兆瓦光伏發電量有多少?1.5兆瓦|1.6兆瓦光伏發電量,光伏發電量...
    最近有很多朋友在後臺留言詢問光伏發電量有多少的問題,在此小編以1兆瓦光伏發電量有多少為例,給大家詳細說明,包括1兆瓦光伏發電量,1.5兆瓦光伏發電量,1.6兆瓦光伏發電量的問題請大家最後核算1MW屋頂光伏發電站所需電池板面積一塊235W的多晶太陽能電池板面積1.65*0.992=1.6368㎡,1MW
  • 2019年中國發電量再次超過全球四分之一,煤炭發電量超過全球一半
    由英國智庫(Ember)發布的《全球電力行業回顧2020》報告中顯示的信息,2019年咱們中國的發電量約為7.14萬億千瓦時(約7140太瓦時,1太瓦時等於10億千瓦時),再次超過全球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穩居全球第一。
  • 多晶的發電量比單晶高?
    在光伏業,也有類似的認知錯誤,即 —— 「單晶組件發電量比多晶發電量高」。去年我們與大家分享了單、多晶產品在澳洲DKASC測試平臺八年野外『實戰』中的發電量。時間又過去一年,最新一年的系統的發電量表現如何?
  • 中國發電量佔全球四分之一,電能用得完嗎?背後隱藏大學問
    而在發電量上,中國的發電總量一季度就能達到1.57萬億千瓦時。而2019年時,中國的年發電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有個疑問了,中國的發電量聽起來數額巨大,規模也十分龐大,那麼電量是否會被浪費呢?用不完的電又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