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的發展,使人類進入核時代。本來核的發現是用來研發武器的,能夠掌握核技術,可以說在世界上就能無敵,當今世界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核技術,所以能夠維持世界穩定。
隨著核的發展,很多科學家們發現,核的放射性元素,可以被用於人類的生活,也就是成為新型能源,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人類的資源枯竭問題。所以核的發展,對人類世界還是有幫助的,而不是為了毀滅人類。
核的被人類應用真正始於1942,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核能就成了源源不斷的資源。
1945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即——奧布靈斯克核電站。從此人類就正是將核能應用於各大領域,如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
核能是不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乾淨無汙染,幾乎是零排放,所以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發展核能是時代趨勢。核電站只需要消耗少量的核燃料就能創造出巨大的電能,並且成本比火力發電要低至少20%,因此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非常合適。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自主研發並設計建設了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自投入使用以後,為我國的核電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截止到2005年,我國一共建設了6座核電站,並且都得到了穩定的發展運行。
2005年以來,我國又新建設開工了核電站13座,中國的核電事業繼續蓬勃發展。
自2012年7月,國務院公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掌握先進的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等等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慢慢參與核電事業。,核電事業更是迎來了第二春。
核電領域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斷有中國自主研發的,核電產品與技術領先世界!其中「華龍一號」的大名,更是響徹世界!
「華龍一號」是基於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和自身發展需要,由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我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以及我國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而作為核電「血管」和「神經」的電纜線路系統,也是安全的關鍵因素,電纜線路系統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核電站的正常運行。因此電纜的選擇方面,更是核電站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作為「華龍一號」機組安全殼內用電纜,它的性能把控是非常嚴格的,要求這種電纜需要適應:嚴苛異常的環境、極高的安全性能、精良的製造裝備等等。
經過多年的攻關、研發和試驗,廣東澳通特種電纜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成功研發了澳通特種電纜,適合多領域應用。
新材料
普通電纜所使用的普通材料是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的,這就需要特種電纜作為唯一性用材特殊製造,而且要具有耐輻射、耐熱老化和機械物理性能等優勢。
因此澳通特種電纜,在製作施工時採用的是新型交聯聚烯烴材料來製成的絕緣護套。
該新型交聯聚烯烴材料具有優異的電氣絕緣性能和優良的耐熱老化性能,並且採用新材料製作的電纜,使用壽命大大增加,可以延長至70周年,完全符合三代。
該新型交聯聚烯烴材料具有優異的電氣絕緣性能和優良的耐熱老化性能,並且採用新材料製作的電纜,使用壽命大大增加,可以延長至70年,完全符合三代核電的設計壽命。
新工藝
為了滿足特殊領域的具有高導電性能和高阻燃性能的要求,澳通特種電纜在製作設計的時候也是別出心裁,在電纜的結構上做了一些創新研發。
絕緣材料採用了北歐化工,優質環保交聯聚烯烴材料,在保證電纜導電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同時,外層絕緣材料的高阻燃性能滿足國標規定的絕緣線芯單根垂直燃燒的要求。
耐高溫
除此之外,絕緣線芯的外層採用高密度分子技術,在高科技的生產工藝製作下,具有耐高溫的性能,可以在嚴酷的環境中高溫高壓下,保護線芯的完整性。
在高溫環境下,普通電線非常容易熔斷並且發生粘連危險,澳通特種電纜,可以確保絕緣線芯在嚴酷的環境中也能很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