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核」,可能大家首先想到
「原子彈」、「核戰爭」這些詞語。
「
沒錯,核的發現最初是應用於武器製造,給敵方帶來毀滅性的打擊,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頃刻間,一座美麗的城市變成了廢墟,日本立即投降,從此在國際上緊跟美國老大哥腳步,足見其威力。
其實,當初眾多的科學家發現放射性元素,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實驗,是希望核能成為未來人類的新型能源,從而解決人類日益匱乏的資源問題,而不是製造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核武器。
自194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
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核能被正式被人類應用。
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電站
——奧布靈斯克核電站。
從此人類開始將核能運用於
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
核能作為不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比火電站要低20%以上,而且乾淨、無汙染,幾乎是零排放,對於發展迅速環境壓力較大、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體的中國來說,再合適不過。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並建設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建成並投入使用以來,我國的核電一直處於適度發展的階段,一共建成6座核電站;2005年以來,中國核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新開工建設的核電站有13座。
2012年7月,國務院公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核電運行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包括三代在內的核電裝備製造能力穩定在1000萬千瓦以上。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發、設計、裝備製造能力」。
隨後,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視角投向了核電領域,
我國核電隨之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核電領域風起雲湧,
不斷有中國自主研發的
核電產品與技術領先世界!
其中,
「華龍一號」的大名早已響徹世界!
「華龍一號」是基於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和自身發展需要,由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我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以及我國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2017年11月6日,「華龍一號」核電項目首臺發電機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標誌著我國「華龍一號」首臺發電機自主研製成功。
「華龍一號」在計算方法、結構布置、結構材料、絕緣技術等方面有多項設計創新,採用自主開發的電磁計算程序、新型通風冷卻技術、絕緣系統以及靜態勵磁系統、整體式定子結構等,發電機效率達到99%。
作為核電「血管」和「神經」的電纜線路系統,也是安全的關鍵要素,電纜線路系統在核電站的正常運行以及事故中和事故後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機組安全殼內用電纜
作為核電站的重要電氣配套產品之一,
其使用環境異常嚴苛,
安全性要求極高,
屬於性能水平要求高,
製造技術難度大的關鍵電氣設備。
經過近三年的系統攻關、研發、試驗,
遠東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
安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
「華龍一號」堆型用殼內和殼外核級電纜,
通過了由中核集團科技部組織的
國防科學技術成果鑑定,
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填補了國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