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亞斯文地區,是古埃及一座巨大的天然採石場。正是在此處,橫躺著一座巨大的石碑,石碑明顯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跡。然而它卻沒有被運走,反而是廢棄於此,靜靜沉睡了幾千年。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巨大石碑又會因為何種原因被廢棄?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老的埃及文明,莊嚴肅穆而又神秘,坐落在沙漠中的金字塔,是詮釋古埃及文明的最好載體,它們也成為了後世考古學家專門研究的對象。在現今的尼羅河下遊,共分布的金字塔80多座,其大小不一卻形狀類似,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度為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建築。據稱,胡夫金字塔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其相互疊壓咬合十分緊密,甚至連一把刀片都難以插進去。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埃及地區處於沙漠地帶,古埃及人如何找來如此多的巨石呢?對於這一問題,考古學家們也一直帶有疑惑,直至上世紀60年代,他們才通過精密儀器的檢測,探究出了古埃及金字塔石材的成分。最終發現,金字塔所有石材都來自於一個名為亞斯文的地區,其位於埃及南部,屬於一個較為偏遠的城市。
亞斯文是埃及尼羅河東岸的古城,被認為是古埃及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在此之前,它曾是埃及與努比亞之間的貿易重鎮,據說古埃及語「貿易」一詞就與「亞斯文」同音。
亞斯文地區極度乾旱,自2006年5月13日以來,亞斯文幾乎沒有測得任何的降水量,正因如此,該地也被稱為「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亞斯文盛產一種粉紅色的花崗巖,這種奇怪的巖石,幾乎滿足了當時古埃及所有的建築物取材要求。
亞斯文採石場沿尼羅河而建,共有6公裡長,這裡密密麻麻地擺放著許多花崗巖石塊,系古人在雕琢之餘留下的遺蹟。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採石場中一個重要的主角——巨大的方尖石碑。據統計,該石碑長度超過41米,大於10層樓的高度,重量能達到1267噸。如果將其豎起,它將成為全埃及,乃至世界境內最大的方尖碑。
考古專家對於方尖石碑的興趣極大,因為它本身存在太多不可思議的秘密。在對方尖石碑進行考察探究時,考古專家們注意到,方尖石碑兩側出現了完全相反的兩種痕跡。方尖石碑左方,布滿了石塊、鑿子打孔的痕跡,並且其上分布許多規律的花紋。不僅如此,考古學家從孔洞中殘存的木屑進行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了「物理切割法」,即將木棒插入石塊孔洞,並向其內注水,以木頭的沾水後的膨脹力撐開石頭。
在方尖石碑的另一側,考古專家們找到了不可思議的花紋痕跡。粗略看上去,該側石面整體平滑,並伴有近乎圓弧形的刮痕,被稱為是「勺痕」,如果做一個恰當的比喻,這些勺痕非常像被勺子挖過的冰淇淋印記。從整體來看,方尖石碑的加工應該接近了尾聲,可奇怪的是,古埃及人並未及時「享受勝利果實」,而是將其徹底廢棄於此,他們為何會做出如此舉動?究竟是何種因素令方尖石碑成為一坨廢品?
在解決該問題之前,考古專家們曾對「勺痕」進行了研究,並結合花崗巖的堅硬程度以及當時的雕刻技術,總結出了一個結果,即「勺痕」並非人工所為,而是藉助於某種神秘而未知的力量。究竟是哪種神秘的力量,目前考古學家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
許多專家在隨後的細緻勘察中,他們在方尖石碑的中部平面處,發現了一條縱貫石碑的細微裂痕。考古專家們稱,該方尖石碑很可能是為法老王專門修造,其上裂痕雖然看似並不起眼,但是業已延伸到整座石碑的內部,一旦將石碑成功立起,則它會立即分割為兩部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古埃及人才不得不忍痛將其徹底廢棄,白白浪費了許多人力物力。
我們可以試圖想像一下,在雄偉的大金字塔之前,一座近41米高的方尖石碑立於塔前,一定會令人感到更加震撼。然而命運便是如此,一條小小的裂紋,最終斷送了這塊巨碑成為世界奇蹟的輝煌,成為了古埃及歷史上一個不小的遺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