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南極
南極洲是七大洲之一,整個南極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最高的大陸。
這裡沒有生活有人類,有的只是無盡荒涼及漫天風雪。
在一望無際的雪原中,有這麼一個地方顯得與眾不同,而它就是——南極幹谷。
圖為美國宇航局發布的南極幹谷衛星照片
南極神奇的無雪地帶,這裡沒有白雪皚皚的景象,有的只是峻峭的巖石和遍地都是的礫石,探險家們稱之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這無疑說明了幹谷是一片貧瘠的區域,位於南極McMurdo Sound山脈西部的維多利亞陸地。
這些幹谷邊坡陡峭,呈u字形,褐色或黑色,由冰川刻蝕而成,且無植物生長。
當然,地如其名,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相對於雪花紛飛的南極,幹谷幾乎不怎麼下雪;它的年降雪量約為25毫米的雨量,這什麼概念,這麼說吧:
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所聚集的水層高度(以毫米為單位),其中不考慮蒸發、滲透、流失的因素。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也就是說,南極幹谷一年的降雨量也就是相當於我們平時下一天的中雨。要知道位於世界第二的荒漠(確實是第二,第一在結尾會揭曉)——撒哈拉大沙漠的年降雨量最大都有50毫米。
不同於常年暴風雪不斷的南極,但又位於南極的無雪「幹谷」又是這麼形成的呢?
科學家們其實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在早期仍有科學家們給出兩種不同的觀點,這兩種觀點分別基於地熱及太陽輻射。
▶關於地熱形成的:
這裡就要先從南太平洋深入南極的大海灣——羅斯海說起,羅斯海附有一座活火山名為埃裡伯斯火山,海拔為3794米,從1900年到至今都仍在噴發;這就表明了這一帶的巖漿活動劇烈,因此就會產生很高的地熱,在地熱的作用下;藏身於幹谷地區的暖水湖——範達湖,就會產生水溫上冷下熱的現象,從而形成了無雪幹谷。
然而有很多證據卻表明,在幹谷地區並沒有任何地熱活動,而幹谷距離羅斯海也有50千米,所以這一觀點並不足以解釋幹谷是由於地熱所形成的。
▶關於太陽輻射造成的:
由於南極暖水湖含有豐富鹽溶液,它能有效蓄積太陽能,在長期的太陽映照下,範達湖積蓄了大量的輻射能。
在夏天到來時,強烈的陽光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的鹹水吸收、積蓄了大量剩餘陽光中的輻射能,而湖面的冰層則是很好的隔離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產生了一種溫室效應。這就導致範達湖的溫度上冷下熱,所以形成了無雪幹谷。
也有許多人不同意此種說法,他們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長,但晴天很少,因此地面能夠吸收到太陽的輻射就非常少,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使整個湖泊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胡底的水溫升高,這樣一來,「無雪幹谷是由太陽輻射造成的」這一觀點似乎又站不住腳了。
▶最終還是美國學者威爾遜和日本學者鳥居鐵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論點:
雖然南極的夏季很少晴天,導致地表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陽熱能,但是透明的冰層對太陽光還是有一定的透射率的,由此,靠近表層的冰層會或多或少都能獲得太陽的熱量。
此外,冬季凜冽的大風會將這幹谷地區的積雪層吹得很薄,而每到夏季,裸露的巖石又使地表能夠吸收充足的熱量;日積月累,湖水錶層及冰層下的溫度便有所上升,最後達到了融化的程度。
由於底層鹽溶液含量較高,密度較大,所以底層不會上升,結果就使高溫的特性保留了下來;同時,在冬天時表層的湖水有失熱現象,底層湖水則由於上層湖水層的保護,失熱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別高的水溫,從而形成無雪幹谷。
目前,此論點是最具說服力的。
當然,有關於南極無雪幹谷最終因何形成?至今仍是待解之謎。
南極作為世界第一大荒漠(只要年降雨量少於250毫米,不管寒冷還是炎熱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荒漠),這片大陸仍等著考察隊們去探索考察更多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