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涼郡」是高州古時的稱謂。明末清初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云:「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
今人認為:這個高涼山就是今天廣東省高州市曹江鎮銀塘村委會的高涼嶺,高涼郡就是因此而命名的。
史載:高涼郡始建於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在此之前,稱高興郡(治所有在今化州南部之說)。也就是說,高涼郡的組建只是將從合浦郡分出來的高興郡改變稱呼而已,且治所(即辦公場所)位於今化州市南部,離高涼嶺遠著呢。以那時高涼嶺的名氣,應該還未具備讓一個遠方的郡縣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魅力。因為,即使是今天的高涼嶺,在粵桂邊地區的影響力也都不算太大。在那個交通極不方便的時代,以此山來命名一個郡縣的說法未必準確。
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於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成書。但此時的高涼郡,已經在封建皇朝的更替中,湮滅了將近1000年的時間。
從另一個角度看,顧的原文可以理解為:「高涼山,因為盛夏如秋,所以稱之為高涼」並不是說高涼郡是因此而得名。
有關資料記載:高涼郡設立之後的郡治,開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恩平、陽江兩地,後期才遷往高州。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不久廢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又分設高涼縣和高涼郡,治所在思平縣(即今恩平市)。這個高涼縣是不是今天的高州,未能查實。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看,三國時期,嶺南屬東吳管轄。東吳在嶺南設立高興郡,治所在思平,思平即今恩平。轄區範圍東起今恩平市的西北部,西達化州,與湛江市接壤;南至南海;北接雲浮、羅定。
到東晉,高涼郡治址遷往安寧,安寧即今陽江。南朝劉宋期間,高涼郡治又回遷思平(今恩平)。
公元528年,南朝梁平定俚洞,設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
公元530年,南朝梁置電白郡,郡治設在今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屬高州管治。同時,將羅州縣(今化州)升格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今羅定市)良德郡;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
陳永定二年(558),置務德縣(隋改稱梁德),縣治在今高州東岸鎮良德圩旁,轄今高州北部,隸屬於瀧州梁德郡。至此,今高州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屬羅州石龍郡,北部及東北部屬瀧州梁德郡務德縣及高州海昌郡。
公元589年,隋廢電白、海昌二郡,設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設置連江、南巴縣,隸屬於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廢高興郡設置石龍、吳川、茂名三縣,隸羅州管治。今高州市中部、東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屬梁德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當時電白縣(今高州中部、東部屬之)、南巴縣(今高州南部屬之)、茂名縣(今高州西部屬之)屬高涼郡,梁德縣(今高州北部屬之)屬永熙郡(今羅定市)。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以南宕州(今博白縣亞山鎮境內)改稱潘州,治所在茂名縣(今高州市)。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廢。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又置高州,始治高涼,後移治梁德。天寶初年(公元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
北宋開寶五年(972),廢潘州及南巴,潘水2縣入茂名縣,屬高州管治。
此後的政權變更,再沒有以高涼為名。
古高涼,是古百越俚、僚土著民族的聚居地。這些人以山洞為家,「俚、僚雜居,居山據險,不肯賓服」,不服從漢人的統治。暴亂事件時有發生。東漢建安元年,交趾俚人,因對官府稅收過重不滿,衝進府衙,將刺史朱符殺死。過後不久,在高要,土人截擊官兵事件又有發生。
據《陽江縣誌》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交州刺史步騭統兵二萬南下,在蒼梧郡高要路口,遭蒼梧人衡毅和錢博截擊。衡毅戰死,錢博和部屬逃到高涼,繼續反抗。錢博在高涼一直待了八年。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孫權再次派步騭前往徵討,錢博最後投降。孫權為加強對高涼地區的管理,設立了高涼郡 (隸屬廣州),任命錢博為都尉(首任長官)。這是高涼郡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高涼郡設立初時,管轄的範圍很廣:東起今恩平市的西北部;西達化州,與湛江市接壤;南至南海;北接雲浮、羅定。
如果從三國東吳設立至唐時廢去,高涼郡共歷429年。其中,梁大同元年(535)至貞觀二十年(646)這段時間,是高涼郡最輝煌的歲月。在此期間,受到歷代皇朝煲獎的「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及其後人左衛大將軍馮盎等,讓古高涼聲名顯赫,極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