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內科醫生,我們時常會聽到患者疑惑:「我剛剛不是做了心電圖嗎?怎麼還有動態心電圖?這個運動平板又是什麼?這都是幹什麼的?」。確實,這些檢查聽上去挺讓人頭大,接下來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心臟是人的 「總發動機」,結構複雜,我們來看幅簡圖,再給您打個幾乎所有心臟科醫生都會說的比方:
心臟就像我們住的房子,「兩房兩室」的結構,有水管(血管)、電路(心電傳導纖維)、牆壁(心肌)、門(瓣膜)等。
患者經常說的是「醫生,我心裡不舒服」,這個描述雖然很簡單,可醫生卻要下不少功夫去搞明白您的心臟是哪裡出了問題。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常聽到的關於心臟的檢查是用來做什麼的:
一、檢查結構問題:
1.心臟超聲檢查
「門」——心臟瓣膜,門開關活動正常嗎?大了小了?門上有沒有多餘的東西,比如贅生物?
「牆」——心肌,牆壁厚薄如何?有沒有哪裡凸出、凹陷?牆上有沒有洞?
「房間」——心房和心室,房間有沒有太大或太小?房間裡有沒有不應該存在的東西,比如血栓?雖然我們住的房子不會動,但心臟會活動,所以收縮和舒張的功能也是心臟彩超要考察的。
2.心臟放射性核素顯像
又稱心臟同位素檢查,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技術檢查心臟的方法。
核素隨血液循環到達心肌各區域並被心肌細胞攝取,再用特殊的照相機進行攝影,就可以根據心肌的對核素的攝取量來判斷心肌是否有病變。
檢查分兩大類:一類是灌注顯像,顯示灌注和存活情況;另一類是心室造影術,評價心室功能和心室壁運動。
二、檢查「電路」 問題(心電傳導系統)
心跳太慢?心跳太快?心跳太亂?怎麼檢查?
1.心電圖,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簡單便捷無創,但它只能看到此時此刻的情況,如果電路一直有問題或者正巧做心電圖時有問題,它才能「抓到罪犯」。
2.動態心電圖,俗稱「背盒子」,一般監測24小時,可以看到平均心率、運動時心跳情況、是否有心臟不規律跳動等等。
但如果「罪犯」這一天不「作案」,也可能抓不到。對於某些高危心律失常患者而言,此時可以考慮住院心電監護、心臟電生理檢查或者植入式心電監測系統。
3.負荷心電圖
常見的有「運動平板負荷試驗」和「踏車負荷試驗」, 身上貼上電極片,在專業設備上一邊走跑步機或者踩單車,看看心臟在「負荷」情況下會不會有缺血情況存在。
三、檢查「水路」問題(心臟血管)
心電圖、心臟彩超當然也能間接反映「水路」問題,直接看「水路」問題的方法有哪些呢?
1. 冠狀動脈CT造影,又稱冠脈CTA。
CT檢查大家都不陌生,冠脈CTA就是做CT的時候往血管裡打造影劑,讓冠狀動脈顯影,再經過計算機處理,重建圖像,看看血管有沒有狹窄。
2.冠狀動脈造影
從橈動脈(手腕)或者股動脈(大腿根部)穿刺,局部麻醉,沿著穿刺部位從動脈裡「送」一根極細的管子,沿著血管通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口打造影劑,讓冠狀動脈顯影。
一張圖比較一下:
所以說,不同的檢查針對的是心臟不同方面的問題,像檢修房子一樣,需要逐步排查。經過如此講述,您對於心臟的檢查是不是就沒那麼暈乎了呢?
(編輯zebra。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旺旺醫院 心內科 張帆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