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體會到這部電影的美,如果你在嘈雜喧鬧的環境下或者無片刻閒暇與悠然。如果你體會到了,請把它安放在心靈的那一方悠然淨土,持久地珍藏,細細的品味,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如晴天,似雨天》表達了一種感情:世事紛擾,總有那麼一個人可以帶來安慰和恬靜;人生孤寂,總有那麼一個人與你攜手共進一段旅程。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然而,你依然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最獨特的風景。此情無關風月,總有一天會揮手別離,可是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通過音樂,依舊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兩個世界,一種共鳴
我最喜歡電影的背景音樂。在這悠揚緩慢的旋律下,那些不愉快如匆匆掠影,卻也勾勒出人物的無助與孤寂,而那段美好的記憶在音樂的襯託下優美而愜意。男主與女主身份相差懸殊,年齡也不在一個層級。一個是12歲的小男孩,一個是20歲左右的成年人;一個是家境優渥的貴公子,一個是居無定所的落魄女;一個是在學校中思考人生的小大人,一個是因為貧窮輟學打工的底層人。他們之間本是無法相遇,然而在命運的安排下,她成為了他的保姆。相處的過程中,他們互相理解,相知相伴,走過了幾個月。
在這幾個月中,小男孩展現的是不同於其它小孩的早熟的孤獨。他天資聰穎,他幾個月大就可以讀書,課堂上的知識他早已融會貫通。他小小年紀就拉得一手出色的大提琴,還會演奏自己創作的曲目。如此天賦異稟的他還有著成年人都不及的眼界和心胸,但是也有著旁人無法理解的苦悶。當女主覺得傭人不在桌子上與他們共餐很奇怪時,他嚴肅地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別人。在女主的男朋友糾纏不清時,他也會留給她一定的空間,照顧她的情緒。
似乎這個小男孩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其實他也有著別人無法感觸的憂鬱。他出生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發生車禍,母親改嫁,她的愛淡漠而疏離。母親為他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卻很少對他的成長傾注感情。母親為他安排屬於小孩子的活動,很少傾聽他內心的想法,很少給予他陪伴。他只有一個朋友,閒時打趣,卻沒有人真正理解他。
他的孤獨屬於成年人,可他卻是一個孩子。本該天真爛漫的年齡,他卻少年老成。不是他不想無憂無慮,只是很少可以在某個人身邊感受這種愜意。而在女主身邊,他感受到了這種溫暖與安逸。初次見面,女主埃莉諾伸出手,男主雷吉和她禮節性的握手後,他們之間是平等的,小男孩感受到了友好和尊重。女主的開朗活潑使得兩個人成為「忘年交」。她是他音樂上的聽眾,也會像和朋友間對話一樣,傾訴自己的苦悶。女主有著過人的音樂才華,卻因為貧窮,放棄了人生的方向。
淡抹憂傷,同一方向
男孩創作的音樂如同這部電影的名字「如晴天,似雨天」,整個基調有一抹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典雅而矜貴,卻又如秋日的暖陽,和煦且豁然。曲終人散是中國式的離別,而電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擁抱後的闊別,卻是一段隔空合奏。男主曾說藝術作為一種語言已經滅絕了,他放棄練大提琴,放棄了音樂。
而當聽到女主被迫放棄音樂夢想遭遇,他們約定不放棄音樂。他們在音樂的道路上互相砥礪。合奏中,大提琴聲中的前奏悠揚又有一抹柔情,短號的進場高亢又收放自如,在這段音樂中影片結束,留下了我們對未來的無限遐想。他們之間有無數世人認為的重重隔閡,情節的巧妙在於他們在相處過程中能在對方身上找到情感的補給,對音樂的喜愛也使得這份情感得到升華。它不會是被生活打磨下的俗不可耐,卻也不是伯牙子期那般陽春白雪,遙不可及。它源於生活,也在打破生活中程式化的桎梏。生活如晴天,似雨天,父親病危的打擊,女主角離開男孩的家,回到自己的家中重整旗鼓,慢慢治癒著屬於成年人的苦痛。她會繼續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因為她知道,當她拿起短號,遠方的他可能已經拉起了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