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中國的地質學工作者還要在外國人帶領下繼續徘徊不前?

2020-11-25 網易新聞

2020-11-25 07:46:35 來源: 嘴巴嘟嘟嘟嘟

舉報

  #學問分享官#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在全球地質學領域影響很大,不少中國人由於崇洋媚外而篤信「漸變論——板塊運動」。

  

  (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希霍芬由於不知道「抬頭看天」,就會忽視「災變論——隕落地質學」;看來中國的地質學工作者還要在外國人帶領下繼續徘徊不前。

  

  (李希霍芬提出中國黃土「風成論」)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黃土與紅層都是白堊紀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的,小行星(環)撞擊才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和巖石、礦物的來源。

  

  (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二氧化矽衍生的雲母、長石混合磁鐵礦形成花崗巖)

  有的人說「黃土高原的紅層是第四紀東亞季風的產物」,還有的人說「華北克拉通破壞是板塊運動形成的」,事實上這些人都是在人云亦云,做了不該做的「跟班式」研究!

  附:隕落地質學理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張海亭是地質學工作者的帶路人
    「隕落地質學」創始人張海亭先生是地質學工作者的帶路人。「隕落地質學」把小行星撞擊看作地質變化的動力。附:隕落地質學理論
  • 地質學有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
    地質學有好多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國際同行只能武斷地說「蛇綠巖套」是假地層,「鮑文反應序列」不適應上地幔封閉的痕環境等等。(上圖:修改了方向的「鮑文反應序列」)難道小行星俯衝帶和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不會形成化石?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
    對於以地質為學科特色的行業高校來說,地質學專業無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基礎和龍頭,始終發揮著孵化器、穩定器、推進器的重要作用。然而,對於熱愛地質、勇於探索的地質工作者來說,艱難險阻玉汝於成,野外科學考察中有形的艱苦與科研道路上無形的艱苦,在某種程度上相映成趣,成為提升團隊品格、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必經之路。  地質學教師團隊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基礎地質科研重點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多項面上項目。
  • 訪談︱潘雲唐:丁文江、葛利普如何奠定中國地質學的基礎
    其父潘宜之是國民黨官員,曾任武漢市市長,1939年出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常務次長,時任部長是翁文灝,在工作中,不少中國早期地質工作者成為潘宜之的故交老友。因為這層關係,潘雲唐與這些地質學家頗有交往,也因此投身於地質學史的研究中。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作為我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要養活5億人口,但是包括李四光在內,能找礦的人才只有200多人……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最後,劉寶珺去了清華大學地質系。從此,劉寶珺用一生的時光踐行著他立下的誓言。「去大西北,把青春獻給祖國。」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要養活5億人口,但是包括李四光在內,能找礦的人才只有200多人……國家很需要地質人才!」最後,劉寶珺去了清華大學地質系。從此,劉寶珺用一生的時光踐行著他立下的誓言。「去大西北,把青春獻給祖國。」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理科性地質等高校聯合組成了北京地質學院。
  • 外國棄嬰成中國地質學家,退休後紮根教育,最怕被認成外國人
    ——《增廣賢文》走在街上,倘若你看到一個有著高鼻梁、湛藍的眼睛、眼窩深陷、一頭白色頭髮的高大的男人,你一定會以為他是個外國人。一位叫做李憶祖的中國人就常常遇上這樣的問題,這也是他最怕遇到的問題,每當別人叫他外國人,他總是會立刻解釋道:「我不是外國人,我是外裔中國人!」1938年,李憶祖出生於中國天津,他的父母都不是中國人。
  • 昔日晶片巨頭敗走中國,7nm工藝徘徊不前,晶片有這麼難嗎?
    比如光刻設備製造巨頭荷蘭阿斯麥、晶片設計與製造巨頭英特爾、手機晶片設計巨頭高通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這家具備一流的晶片設計能力的中國企業 格芯止步7nm,敗走中國 前段時間的武漢弘芯事件,想必也是人盡皆知,格羅方德,即格芯,便是弘芯的前車之鑑,可惜沒能成為後車之師!
  • 為何外國人很重視自己的血統,中國人卻從不提,難道血統不高貴?
    血統這種詞彙在中國是很少聽到的,因為中國人對於血統的概念特別淡薄。而在外國你會發現,許多人都喜歡談論自己的血統,難道只有外國人就擁有高貴的血統嗎?其實這是因為外國人的人種類太多了,他們那裡有黑種人,白種人之分,白種人在西方國家的地位比很多黑人都要高些,這是他們的膚色決定的。因為他們覺得黑人就奴隸的命運,只有白種人才代表著高貴的血統。在過去的時候,很多皇室貴族都是白種人,於是現在的白種人就覺得自己是皇室血統,在生活當中也會把這個拿來談論,讓自己的血統成為談資。
  • 與多家中國出版社合作、推出STEM項目,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要教外國人...
    與多家中國出版社合作、推出STEM項目,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要教外國人學中文 作者:子航 發布時間: 2019-09-16 20:17
  • 中考英語聽力被外國人無情吐槽,難道世界上不止一種英語?
    但是,我們平常考試中的英語聽力,在我們聽來也許很難,如果放給外國人聽,是不是更加容易呢?中國的英語聽力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就像小學生的數學題一樣簡單?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分享,中考英語聽力被外國人無情吐槽,難道世界上不止有一種英語嗎?
  • 一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就能使中國人皮膚由黃變黑?
    ,這難道不是好事嗎?難道怕這些人來了就把中國人變成黑人了?第十六條是方便來華投資的外國人,不必頻頻為籤證的事情所困擾,是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退一步講,既然願意與黑人結婚了,別說中國居留權了,中國國籍都希望能這麼辦下來。再假設一下,確實有這樣的人與黑人結婚了,難道還要把這個黑人原本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子女接來?對這個黑人這麼死心塌地嗎?至於在境外沒有直系親屬,且年滿六十歲老人前來投靠,這是兩個條件。
  • 天文學、地質學專業點評和就業前景薪資揭秘
    畢業後幹什麼 繼續求學或就業  大學畢業後,學生一般有兩種選擇:  有志於從事天文研究的學生,可以繼續在國內攻讀研究生,或者出國留學,將來獻身於科學事業。  立即就業:天文學是和航天、測地、國防等應用學科有交叉的學科,學生畢業後可在這些領域一展才華。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基地班專業簡介
    地質學基地班  地質學基地班     本-碩統籌培養   六年    理學碩士學位  地質學(理科基地班)以培養具備厚實的數理化基礎和外語基礎、地質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相關學科知識,具有崇高職業精神、優秀科學素質、較強創新能力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丁雷:20年啃下歐美知難而退的「硬骨頭」!他帶領團隊打造大氣「超級CT」
    人物小傳丁雷,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我國天基光學成像探測技術與大氣遙感載荷專家,榮獲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日前,丁雷入選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他覺得,能把畢生所學為國家所用,就是最值得的科研人生。
  • 《觀察家》中國特色美食 在外國人眼裡竟是零分
    《幽默觀察家》吃遍中國美食臭豆腐、皮蛋以及大蔥蘸醬這些在中國人眼裡都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特色美味,到了外國人嘴裡,他們能接受嗎?12月6日晚21:10廣東衛視《幽默觀察家》帶你吃遍中國美食!  外國小夥吃大蔥蘸醬 大叫「我要哭了」  中國號稱美食大國,中餐也自然是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 外國人好奇:為何外來生物入侵在中國不叫事?
    但是外國人驚奇的發現,中國雖也是屬於外來生物影響嚴重的國家,可是為何不見中國人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消滅這些「害蟲」?來到中國的美國人還發現,在中國竟然有無數人養殖這些小龍蝦,並且荒野之中根本見不到這種繁殖力超強小龍蝦的影子,難道中國不適合小龍蝦野外生長?沒道理啊!結果一頓飯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找到答案,中國人吃小龍蝦,而且非常喜歡吃......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寶軍:用靈魂創新,讓北鬥比肩世界一流
    再次採訪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他引用同事所做的報告題目,來表達自己日前獲得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時的心情,「能在宏偉事業中,有自信、有追求,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美」。然而,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大堆衛星研製的世界級難題:壽命要達到10年以上,可靠性要提高,同時還要降低發射和製造成本,這樣的衛星該如何設計?北鬥要實現全球組網,但無法全球布設地面基站,技術如何突破?所有核心部組件必須自主可控,如何實現100%國產化?……數年如一日,把一天當兩天用,林寶軍帶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的隊伍,攻克了100多項關鍵技術,使北鬥衛星達到了比肩世界一流的水平。
  • 專業篇丨地質學:我們腳下的土地怎麼產生的?
    寫在前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李四光先生為代表的地質人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玩微博的朋友可能知道一因恐龍和「嚶嚶嚶」出名的古生物青年學者,他是一位發表了近兩百篇SCI的「學術狂魔」,同時在科普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就是邢立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而他所從事的專業工作正屬於本期將開始介紹的地質學專業的範疇。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因此,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為研究主題即是從本質主義國家觀到建構主義國家觀的具體實踐,讓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或對中國有一定了解的外國人充當中國形象塑造中的橋梁人群,使我國形象建構主體多元化,即可彌補現階段我國以「自塑」為主的傳播路徑,「改變由本國政府向他國民眾的單向『灌輸式』傳播,實現多國公民共同參與的全民『互動式』傳播。」[ 卜彥芳, 董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