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今瞬息萬變硬體行業來說,也許半年時間就能完成一次產品的革新、技術的換代,這種發展速度是傳統行業無法企及的,筆記本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從1986年第一部內置電池的筆記本誕生,到1991年筆記本實現了TFT彩屏顯示,再到2003年筆記本迎來迅馳時代,而之後又花了10年的時間讓筆記本變得更加輕薄,總的來說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筆記本自身的進化速度是緩慢而有序的,給人感覺缺少一些真正的刺激。
打破這種秩序的恰恰是在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筆記本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如果說超極本是筆記本的一種極致形態,那麼變形超極本等於再次定義了筆記本全新的交互方式,筆記本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夠自絕後路的去改變,PC行業遇到了來自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終端運算設備的挑戰,單靠運算性能和輕便已經無法打動消費者,所以筆記本迅速展開自救,而這次救贖是從人機互動開始的。
年中感悟:從生物進化看筆記本交互革命
工具與器官
人類的身體在不斷的生產工作中進行進化,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生成智慧,筆記本電腦也一樣,雖然進化的時間比較短,但進化的過程大體相似,原本我們將筆記本看成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處理文件、上網衝浪。
筆記本的工具屬性,以及和人的關係一直沒有變過,筆記本電腦的出現,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工具的不斷換代是為了填補空白和不足,是對原有工具的改進和升級,這種換代的節奏本質上和筆記本前20多年發展軌跡相同。
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工具本身沒有進化,而人們自身對於網際網路的使用方式改變了。我們之前上班要走路,而有了汽車就很少有人願意再去走路,人們依賴於汽車給自己帶來的方便,雖然走路也能到公司,但顯然開車更舒適,人和汽車這種新型工具建立起某種聯繫,這種聯繫類似我們的身體和器官之間的關係,新型工具依賴於環境的變化逐漸上位,工具屬性開始退化,開始變得有生命力。
現在,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和平板,就像近視的人離不開眼鏡一樣,手機和眼鏡都變成了人的一種新的「器官」,想像一下早上起床找不到眼鏡和找不到手機,哪個令你更煩躁?
懶惰是工具進化及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圖片來源:eweb4)
這種器官和心臟起搏器的作用不一樣,人們不會因為失去這種「器官」而死亡,而是會建立一種強烈無法自拔的心理依賴,人們對碎片化信息、富媒體的需求加劇,信息到達用戶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樣,沉溺於一個集合人性弱點的社交網絡裡,而這些讓人上癮的東西,大多與PC不沾邊,筆記本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沒有進化成「器官」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與筆記本自身形態有關。
集成化與穩定性
超極本在今年變得更小了,機身厚度降低了若干個等級,一款13英寸的筆記本,如果厚度超過20mm、重量高過1.7kg,那麼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就會不及格,廠商在不斷的打破記錄,超極本和筆記本的小型化在現今被高度重視,壓力之下,各種新材料也開始有所使用。
外觀小型化,內部集成化。不少超極本的硬體升級越來越困難,內存插槽基本只保留一個,像華碩 UX21 乾脆使用了固化在主板上的SSD。在前兩代酷睿平臺將內存控制器、PCI控制器和集成顯卡整合進處理器之後,這次的Haswell集成度再次提升,而把處理器、晶片組以一種層級低些的方式封裝(MCP)在一起,目前這種高集成度新架構只面向Ultrabook超極本移動平臺。
集成化還體現在外殼和接口方面,宏碁在S7之後,將鋁合金一體成型技術分別用在了P3和R7上,機身變得非常緊湊,索尼推出了重量870g的超極本,機身的集成化程度令人乍舌,不少14英寸的超極本開始增加接口是為了向主流產品靠攏,但更多的超極本開始砍掉常用接口,或用擋板來遮掩,mini接口來轉接,都是為了讓機身的集成度更高。
有些人可能會說超極本的高度集成是在學MacBook Air嘛,那Air的動機又是啥?
我的朋友王力,他對個人電腦的終極要求是去掉一切【可以轉的部分】,這些「能轉」的東西包括CPU風扇、機械硬碟……先不管王力的希望能否實現,先來看看他這種需求背後呈現的是什麼?
對於筆記本電腦,物理運動從根本上來講代表著不穩定的狀態,如果工作時的風扇和硬碟停轉,那麼電腦可能就會藍屏死機,就像我們怯於「手指定電扇」一樣,物理運動在設備中是潛在危險,所以讓電腦去掉「轉」的部分,不僅僅是靜音需求,更是對穩定和安全感的追求,而這恰恰也符合器官進化的規律。
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演變,生物界很多特定功能的「器官」,其高度的複雜性伴隨的都是高超的「集成」度,就像含有感光細胞、視神經以及大腦中的視神經處理程序,整合一起才構成了我們的視覺系統,而這個系統裡頭,任何一個玩意兒都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這種高度系統集成是伴隨在我們的基因裡的,並且所形成的器官與我們的行為模式高度一致,經過千百萬年的演變,已接近所處環境下的最優解。
筆記本就一直嚮往「器官」的作用上靠,也就是看平板電腦眼紅,現在很多人包裡除了一個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個平板電腦,筆記本沒什麼人隨身帶了,人們對手機、平板的依賴程度開始高於筆記本電腦,畢竟未來是屬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終端計算始終需要新的形態,所以為了適應環境,超極本誕生了。
進化趨勢是小型化、集成化(左:2012年超極本 右:2007年筆記本)
更輕更薄更集成的超極本其實還處於一個尷尬的身份,還要背負老筆記本標準的負擔,和平板電腦比體驗的話,相差太多,所以才有了第二代超極本,也就是變形本,這下超極本將平板和PC在功能上整合,雖然還沒建立好標準和系統,但畢竟開始實質性的追趕,這種融合是進化的思維,就像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共用一個出口一樣,邏輯上站不住,難解釋為什麼,卻是實實在在發生了。
觸控,交互進化的第一槍
給筆記本加上一塊電容觸控螢幕,這樣一臺觸屏筆記本就誕生了,如果在加上個變形功能,無論是翻轉、還是滑動,讓筆記本的屏幕部分通過某種位置和形態的變化,與下半部分的鍵盤形成一個類似平板電腦的設備,這就是現階段的變形本。在變形本誕生的過程中,觸屏和Windows 8是最核心的推動力,變形本也是整個Wintel陣營的一根救命草。
2013年上半年,觸屏筆記本和超極本大量的湧入市場,上遊廠商不遺餘力的推廣,加上OEM病急亂投醫,上半年的觸屏筆記本有驚喜,但更多的是失望,驚喜在於廠商在求變,而失望在於消費者已有些審美疲勞,變形本的實用性在今年受到了用戶的質疑,銷量也未如預期。原因是什麼呢,讓我們回到原點,看看觸屏筆記本、變形本遇到了什麼問題。
變形本的目標是平板電腦,但這其中存在了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平板用戶希望隨時使用,重量足夠輕,甚至不追求足夠強悍的性能,只求快速響應達到目標,而變形超極本的重量要遠遠大於平板電腦,雖然有了平板電腦的外形,卻沒有平板電腦靈巧快捷的優勢。
保留了物理鍵盤,其實是保留了物理反饋,這是平板電腦沒有的,變形本對這一點太過自信,以至於物理鍵盤反而成了自己的弱點,要保證機身輕薄,就是縮短按鍵鍵程,不誇張的說,一些自帶物理鍵盤的變形本,手感不如觸屏虛擬按鍵。
觸屏還有一個弱點在於精準點擊,畢竟手指和滑鼠不一樣,很多人覺得用觸屏玩遊戲沒有」人機合一「的感覺也是如此,這也是物理按鍵讓人懷念的原因,物理按鍵和虛擬按鍵使用上的區別在於」操作時是否要看「,物理按鍵不需要,就像玩遊戲用手柄,麻將摸牌一樣,這樣就不會被分走注意力,而虛擬按鍵則是需要時刻盯著屏幕看,遊戲設計和用戶體驗是另外一種方式。
從器官的角度來理解,變形本自身的集成度不夠高,帶有一個可轉動的屏幕?有兩個協同工作的轉軸?這些都是變形本自身的不穩定因素,讓人覺得不安。雖然觸屏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交互介質,但筆記本退回過去,在觸屏弱項上下功夫就能打敗他嗎?
利用Win8將平板和筆記本強行統一是無奈之舉,微軟希望將桌面PC的優勢複製到平板上來,但用戶不願意拿著公斤級的平板看電影,也不願用小屏幕來製作圖片,而且還面臨的是選擇成本,到底是用觸屏還是鍵盤?
同樣沒解決還是在軟體應用上,拿遊戲來說,X86的PC架構和平板電腦是兩碼事,X86架構顯然運算效能更強,但遊戲高清重製或者做成觸屏化,就能Heavy User嗎,讓《植物大戰殭屍》裡的太陽花看上去更加逼真?把《Kindom Rush》裡的城村地圖做的的更大?還是發布一個支持重力感應和陀螺儀的《極品飛車Touch》?這顯然並不難,但不算突破。
王力說:利用觸屏還是無法完成細微的操作
對於休閒類遊戲的筆記本玩家來說,提升畫面細節遠遠沒有豐富遊戲元素更吸引人,而將PC的經典遊戲「觸屏化」則是對玩家既定俗成的遊戲習慣的挑戰。
智能感知,交互的二次革命
對於筆記本未來的交互如何發展,很多事情不是沒想清楚,而是迫於現在的技術能力滯後,不能完全滿足日漸提高的交互需求,筆記本交互需要一個二次進化,需要更智能的感知,但智能感知不是科幻電影模仿秀,最好的交互是沒有交互。
·寫
Siri在剛出來的時候,我以為只是一個語音控制應用,通過已經存在於資料庫的指令與用戶聲音指令配對,來實現對電腦的操控,後來發現這背後有著更深遠的動機,蘋果通過對語言進行識別、理解以及反饋來實現智能感知,是希望給機器注入人格,具備人的思考能力,雖然Siri本身是一個移動應用,卻是一個雲計算應用,一個植入人工智慧的雲系統。
這樣文字輸入就方便了,念出什麼就出現什麼,標點符號也可以依靠人的預期和停頓智能的輸入,這個系統就目前來說不難實現,而硬傷是當我們寫錯要進行修改的情況下,通常我們會用觸屏按鍵來刪除修改,這就比較麻煩,思路被中斷,效率降低了,所以語音輸入並沒有到了完全可以取代物理鍵盤的成熟階段,但如果加入了眼神追蹤,寫錯的字用眼鏡從右向左掃一下,希望被刪除的字符就會有一道刪除線,從左向右掃視是取消,眨眼確認刪除。這樣的話,無論是物理還是虛擬鍵盤都能取消,屏幕也可以騰出相當大的空間。
·聽+說
沒有人認為Siri和腦電波控制有什麼聯繫,但現在Siri做的工作就是透過雲端儘可能的收集用戶的語法結構、語言習慣,這種工作做的越早越有利,直接對著設備說話太傻,違和感太強,默想就好很多,機器可以掃描用戶腦電波中的默語再轉化成電磁信號,來對機器發號施令,筆記本也可以將電磁信號轉化成只能被你大腦接收的加密電磁破,這樣不用開口也能實現完整的語言溝通。這時的人本身就變成了一個終端設備,再也不需要額外供電的藍牙耳機。
腦電波控制目前最大的障礙在於大家對人腦的認識太少,我們總是用人本身的思維邏輯去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傑夫·霍金斯在《人工智慧的未來》裡就提到過,人腦的運算方式並沒有固定的邏輯。人從何而來,人到底如何形成智慧一直沒有定論,很多科幻作品已經開始挑戰進化論的權威性。
·讀
眼神追蹤同樣可以幫助我們閱讀圖文信息,它能識別你的眼睛在看哪裡,識別的精度不低於滑鼠指針,高於手指觸摸,可以達到像素級別,這樣閱讀就變得方便多了。用戶讀完一頁會自動翻到第二頁,盯住左邊或者右邊的頁1.5秒以上會自動翻頁,看微博長圖或者漫畫,用戶看到什麼地方,光標就會向那裡移動,目光停住後,光標也隨之停住並鎖定。
用眼神追蹤還可以激活屏幕,自動識別用戶的瞳孔,用戶看到屏幕的時候,屏幕自動被激活,視線離開時,屏幕被鎖定,其他人則不能,這樣免除了設置手機密碼的工作,三星的部分手機已經用上了這樣的交互,但僅限於視頻應用,應該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看
谷歌眼鏡在顯示方式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透過眼睛前面的一層薄薄的鏡片,將圖像以適合的光路折射到人眼上,不用擔心人眼的最短聚焦距離,人的視覺器官本身就成了顯示設備,這是交互的終極狀態。
文章總結: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中展現的外星人與地球上完全不同類型的科技文明,我們的科技主要集中在機械和電氣工程方向,而電影中的「造物主」更加依仗的是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我們改造環境與自身相適應,而他們改造自己去適應環境。在未來,可能人和機器的界限會進一步變得模糊(鋼鐵俠?),電子設備的作用趨同於人類器官,我們和器官有所謂「交互」嗎?
電影《普羅米修斯》中展現的人與飛船的交互場景(圖片來源:豆瓣)
筆記本行業在2013年的上半年裡,一直在做的就是將觸屏整合到筆記本體系中來,這其中變形超極本又是邁出的重要一步,上面我們談到,無論是觸屏筆記本還是變形超極本都還是一個過渡的形態,並沒有進化完成,整個交互體系的進化是要全方位進行的,觸控只是打開了人機互動的一扇窄門,強且這種交互非常單調,我們雙手蘊含的複雜手勢和多樣化的動作大多數都被無視了。
交互的未來應該是一種「選擇」,應該是百花齊放並且互相配合的,就像我們上面談到的「聽說讀寫看」,需要調動的更多,而不單單只是手指。交互方式的進化需要技術上長時間的發展和互補,互動設計也需要觀察和提煉用戶行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筆記本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從1986年第一部內置電池的筆記本誕生,到1991年筆記本實現了TFT彩屏顯示,再到2003年筆記本迎來迅馳時代,而之後又花了10年的時間讓筆記本變得更加輕薄,總的來說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筆記本自身的進化速度是緩慢而有序的,給人感覺缺少一些真正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