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一位院長發布了最新的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成果

2020-11-26 浙江科技新聞網

  本期發布人:

  浙江工業大學理學院院長 林強教授

  發布內容:走進量子新時代——量子重力儀研發與應用

  「我想問一下,在您年輕的時候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有感到倦怠的時候嗎?每當這個時候您是怎麼幫助自己重拾信心?」

  當一個年輕的略帶緊張的聲音從觀眾席中傳出,臺上的林教授沒有馬上回答,他思索了片刻,緩緩拿起了話筒。

  「很高興有人問到這個問題。科學研究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探索,見到光明的時間並不是太多,而科學精神就是面對未知依然保持探索的勇氣。做科學研究要長期積累,不知道結果的事,更要耐得住寂寞,這也是今天我想告訴在座所有人的。」

  前日,浙江工業大學理學院院長林強教授帶來了他的科技成果科普發布——《走進量子新時代,量子重力儀研發與應用》,這個平時埋頭鑽研的科學家,專門抽出時間向更多大眾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

  從陸地到海洋

  量子重力儀實現重力場精密測量

  重力測量的應用很廣泛,不僅可用於資源勘探、地球物理、地震研究、水文監測,還能用於慣性導航、考古挖掘、空穴探測等。如果能精確測量出重力加速度,有助於判斷出什麼地方會有石油、礦產等資源。

  林教授的團隊基於量子重力儀,開展了多種應用試驗,在地震臺站中實現了絕對重力的連續觀測,為地震預報等研究提供了一種重要手段。地震會引起重力場變化。曾經發生在巴基斯坦的一次地震,讓遠在杭州的量子重力儀無意中記錄了地震的完整信號。

  這個團隊研發的重力儀,作為首個參與地震系統絕對重力比對的量子重力儀,參與中國地震局組織的絕對重力比對,測量效率和性能得到認可。有望為水庫引發地震的預測預報、水庫大壩的安全評估、水庫蓄水量的監測等提供技術支撐。

  接下來,量子重力儀還將搭載科考船進行海洋重力場勘測,並有機會參與國家重大工程——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工程。

  讓現場聽眾腦洞大開的是,未來還能將量子重力儀搭載在飛機、衛星等遙感平臺,擴展量子重力儀應用領域。如果能讓量子重力儀登上月球,也許還會有更大的發現。

  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在重力測量領域,國內曾經高度依賴進口儀器,中美發生「貿易戰」後,儀器進口、技術交流全面受限,對國產精密測量儀器的需求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林教授說,在這一點上,他的感受非常深刻,選擇研究方向一定要和國家需求結合起來。

  從高度依賴進口儀器到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量子重力儀的研發,歷時15年。從2013年第一代實驗驗證樣機,到2015年第二代工程樣機,到2019年第三代商用樣機,測量精度提升10倍,測量速度提升2倍,體積和質量減少60%。經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組織鑑定,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6-2017年,實驗室研製的ZAG系列量子絕對重力儀第二代、第三代產品先後參加了亞太地區絕對重力儀測量比對和全球絕對重力儀測量比對,實現了我國量子絕對重力測量儀器在國際重力儀比對中零的突破。

  從重力測量到引力測量

  未來還可能應用在衛星上

  林教授介紹,今後還將開拓量子陀螺儀、量子指北儀等新型量子儀器的研究。將重力測量拓展到引力測量,為引力波、空間科學等基礎物理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讓現場聽眾腦洞大開的是,未來還能將量子重力儀搭載在飛機、衛星等遙感平臺,擴展量子重力儀應用領域。如果能讓量子重力儀登上月球,也許還會有更大的發現。

  活動現場,林教授帶領的微伽量子團隊作為一支年輕化的創新創業團隊也來了一次現場亮相。「我們的使命是將量子重力儀搬出實驗室,進行產業化,使得我們的儀器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和國防建設。」微伽量子負責人翁堪興說。

  科學Q and A

  1.關於如何在普通公眾理解和科研成果之間有效地架起橋梁,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可以讓各個領域的科技成果更好地貼近大眾嗎?

  以科普的形式發布科技成果,能夠把科普和我們自己的科研緊密結合在一起,我覺得是非常有創意也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社會上對我們科技工作者在做些什麼事情,取得的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什麼意義,都是很關心的。所以我特別願意來參加今天的活動。我也希望將來有更多的科學家能夠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2.在您眼裡,我們這一代渴望投身學術的年輕人最值得踐行的學術精神是什麼?

  我覺得學術精神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實事求是,另一個是追求真理。要問自己,什麼是事實,不要被想看到的所誤導。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要長期堅持不懈。可以把大目標分成很多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會得到一個「小歡喜」,每一個「小歡喜」集合起來,都會成為你前行的強大動力。

相關焦點

  • 浙江工業大學院長進行成果科普活動,第三代量子重力儀大獲成功!
    最近,浙江工業大學理學院院長林強教授帶著自己的科技成果進行了一場科普發布活動——《走進量子新時代,量子重力儀研發與應用》,這位科學家百忙之中,專門抽出時間向大眾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告訴那些青年學子、以及初入科研的年輕人,要有科學精神,在面對未知的時候,依然保持探索的勇氣,做科學研究要長期積累,不知道結果的事情,更要耐得住寂寞
  • 中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 2020-12-03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大張利劍團隊發表利用弱測量實現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成果
    而實際測量系統總是存在各種非理想因素,因而探究弱值放大方案在何種條件下具有優勢,對其在實用化的量子精密測量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利用量子精密測量和弱值放大的基本理論,探究了具有最優精度的弱值放大方案,並發現該方案允許在很大範圍內調控被探測的光子數目,同時測量精度始終基本保持在最優的測量精度,甚至僅探測1%的光子的弱值放大方案就可以達到與探測全部光子的傳統測量方案相同的精度。該發現對於弱值放大方案應用於實際光學系統的精密測量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 獲重要進展
    ,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當代量子應用研究主要分為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單光子源不僅可以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研究,也是實現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
  • 我國科學家 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解放軍報】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月5日電 (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科大科研團隊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測量精度提高13.27分貝!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科大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獲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月4日電 (記者徐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該成果1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單參數量子精密測量是量子精密測量中最簡單的問題,近年來在引力波探測等問題中有了重要應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葉軍等三學者因量子精密測量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三位獲獎人的研究領域均為量子精密測量。量子精密測量是指通過提出新的物理原理和製造精密儀器來測量基本物理量,如活細胞內部的微小結構,化學反應的動力學,光的頻率,幹涉儀的相位等。香取秀俊和葉軍則憑藉他們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獎,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
  • 我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獲得重要進展:達到海森堡極限最優測量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侯志博和博士研究生唐俊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我校項國勇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教育部的支持。附:中國科大達到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成果(截至目前)1. 量子弱測量方法 -- 單光子克爾效應測量。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0月19日電 記者常河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馬蘭·史高麗、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量子精密測量新突破
    2月23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該項技術可用於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
  • 中國學者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當對多個空間分布的參量進行測量時,分布式量子傳感能夠實現超越經典統計極限的測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傳感面對著一個重要問題:如何選擇並製備能夠實現對多個參量最優的測量精度的量子糾纏態呢?研究表明,對於某類分布式的最大糾纏態,理論上能夠達到最優測量精度,即海森堡極限。
  • 專注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國儀量子」獲高瓴領投數億元B...
    作者:李子月編輯:石亞瓊**36氪獲悉,量子精密測量儀器公司國儀量子完成B輪融資數億元,高瓴創投領投,同創偉業、基石資本、招商證券跟投。本輪融資用於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發和自主高端科學儀器的行業應用。國儀量子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以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為核心技術,打造先進儀器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