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木棉樹上了我的頭條,連續寫了幾篇相關文字,通過觀察、了解和思考,我理清了蝸牛、螢火蟲與木棉樹的關係,在《入夏,雪白的木棉飄落》中我記錄了一對棉紅蝽情侶闖入我的鏡頭,其實這些動物在木棉樹旁邊出現並非偶然,這是自然界的必然事件。
在《蝸牛爬上了木棉樹》中我猜測蝸牛喜歡木棉樹的各種原因,其實動物的行為目的並不像人類那麼複雜,它們非常簡單直接,無非就是覓食、交配或者生產,蝸牛爬木棉樹為的是吃木棉樹葉。蝸牛的爬行緩慢是出了名的,它爬高大的木棉樹樹看起來有點自不量力,很可能爬到天亮它也到不了有樹葉的地方,事實就是這個結果,早晨它仍趴在樹幹上,離樹葉還有不短距離;如此漫長的爬樹路程,它也很有可能耗儘自己的粘液而無法歸來,粘液是它的能量,沒有能量就意味著死亡;而更大的風險是半路遇上天敵成了人家的美味。但是即便如此,為了生命的延續,蝸牛義無反顧,堅持默默地馱著沉重的螺殼向上攀登。

蝸牛經常被人嘲笑,笑它爬得慢,笑它不會變通,笑它整天馱著房子到處走。爬得慢是造物主設計的,不是蝸牛的錯;如果說它不會變通也不對,它並不是只吃木棉樹葉,也吃其它植物,木瓜、薯苗、通菜等等許多植物它也喜歡吃,但是這裡有嗎?讓它去找另一棵矮一點的木棉樹?談何容易,不說沒有導航設備,即使它知道方向,路程也肯定遠比這棵樹長。再說如果能走那麼長的路程,可以找其它喜歡的植物吃,又何必一定要矮的木棉樹呢?至於它身上的螺殼,那是蝸牛的祖先遺傳給它躲避的敵人侵害的武器。因為它天敵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老鼠隨時可能吃掉它,而它又走得慢,武器必須隨身攜帶。如果敵人來犯時,它可以立即躲進螺殼裡。如果不是隨身背著螺殼保護自己,可能自然界早已沒有蝸牛這個種群。為了躲避天敵的視線,蝸牛養成了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慣。如此弱小的蝸牛自然界中有22000多種,足見蝸牛生命的堅韌。
大自然是個天才的導演,為了讓蝸牛活動更加精彩,安排了一隻螢火蟲出場。螢火蟲是我兒時對黑夜最美好的記憶。小時候沒有那麼多那麼亮的燈光,在漆黑的夜空中經常可見螢火蟲一閃一閃,充滿浪漫的童話色彩。我們開心地追逐著螢火蟲,想要捉住它們,帶回家去裝在玻璃瓶裡。
此時木棉樹上螢火蟲幼蟲的出現,對於黑夜裡孤獨前行的蝸牛是一種安慰,前路漫漫、風險重重,螢火蟲那點亮光,照亮了蝸牛前進的路,也溫暖了蝸牛寂寞的心。蝸牛伸長脖子,左右扭動觸角,回應螢火蟲的到來,它朝著螢光奔去。
蝸牛心裡在想:「螢火蟲真友善,這黑夜除了螢火蟲還有誰願意提燈給我照路。」螢火蟲幼蟲向它爬過來,亮光越來越近。「你真是太好了,其實你不用過來,在前面…」蝸牛正念著螢火蟲的友好,絲毫沒有防備。螢火蟲幼蟲來到蝸牛跟前,在蝸牛的身上紮下一針,毒汁進入了蝸牛身體,蝸牛頓時感覺全身體發麻,逐漸失去了知覺。螢火蟲幼蟲同時將消化液注入蝸牛身體,螺肉被分解成它的美食,可憐的蝸牛結束了它的一生。
「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那麼乖巧玲瓏的螢火蟲,竟然是蝸牛殺手,肉食動物,顛覆了我的認知。螢火蟲黑夜裡給蝸牛送來亮光,帶來溫暖,貌似雪中送炭,我正要給螢火蟲浪漫的光環下加上愛心的一環,沒有想到小小螢光竟然是個圈套,它迷惑了蝸牛,也迷惑了我。螢火蟲對於愚笨的蝸牛下手,就像對弱勢的老人下手,我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要麼說大自然是導演高手,劇情變化讓人意想不到,也讓我義憤填膺。其實故事梗概就一句話:爬上木棉樹吃樹葉的蝸牛被螢火蟲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