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惠州構築陸海空鐵綜合交通樞紐 內聯外通方便快捷)
1998年8月,當時30歲的市民黃林森在惠州機場搭乘航班前往北京看望親戚,人生第一次有了坐飛機的經歷,「從惠州坐飛機到北京,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感覺太好了!」
4年後,惠州機場因政策調整停止民航業務,這令黃林森倍感遺憾。慶幸的是,2015年惠州機場重啟民航業務,黃林森和家人又能在家門口打 「飛的」了,「機場就在自家門口,想走就走,比去廣州、深圳坐飛機方便多了。」
現在,惠州機場已開通23條航線,通航國內22個城市,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0萬人次,成為惠州交通建設成就的生動寫照。空港、海港、高速公路、高鐵……改革開放40年來,惠州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內聯外通的交通體系。如今,惠州正朝著綜合交通樞紐的目標邁進,加快崛起於粵港澳大灣區東岸腹地。
?
我市「七橫五縱一聯」高速公路網日臻完善。這是惠深高速潮莞互通。 本報記者王建橋 攝
高速公路
我市開通13條高速公路通車裡程633公裡
1988年設地級市之前,惠州境內沒有高速公路。1993年,惠州第一條高速公路——— 惠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拉近了惠州與香港、深圳的距離。
改革開放初期,市民出行比較難,原因有兩個,一是公路等級差,二是交通工具差。「按當時老百姓的話說:晴天是揚塵道,雨天是『水泥路』。當時惠州的公路大多是坑坑窪窪的沙土路,路面窄、不平整、彎道多,車速也慢。」市交通運輸協會原會長葉和順說。
近年來,我市通過開展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建成廣河高速惠州段、武深高速博深段、惠州海灣大橋、惠大高速、汕湛高速揭博段、大廣高速龍門段、潮惠高速惠州段等高速公路,「七橫五縱一聯」高速公路網愈發完善。
「七橫一聯」的高速公路網不僅大大加強了惠州與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交流聯繫,也有利於促進惠州與潮汕地區的溝通合作;「五縱」高速公路的建設則加強了惠州與河源、韶關以及湖南、江西等內陸地區的聯繫。
截至去年底,我市已通車高速公路13條,通車裡程達到633公裡,排名全省第二位,密度5.66公裡/百平方公裡。今年,我市計劃建成武深高速、從莞高速惠州段,加快推進河惠莞高速平潭至潼湖段、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陽段、惠清高速、惠龍高速等項目建設。
日前,記者來到武深高速新豐至博羅段龍門縣龍田鎮段施工現場,看到新博高速路面施工正在加快推進,瀝青攤鋪作業已完成近半,距離年底通車的目標越來越近。
新博高速建成後,將打通武深高速全線,大大緩解京港澳高速公路車流壓力,屆時從惠州到湖北境內車程可以控制在9個小時,到湖南境內可控制在3個小時。
?
1997年拍攝的惠深(鹽田)高速公路。當時路中間還沒有綠化帶,過往車輛也較少。 圖片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提供
空港
換季後惠州機場將有26條航線通航22個城市
也許很多市民不知道,在還沒通火車的時候,惠州就已經開通了民航。在出門大多坐汽車、火車、輪船的時代,惠州人卻在家門口坐上了飛機。
1985年5月10日,惠陽地區平潭機場開航,開通航線有北京、無錫、廬山,在市區下角設有售票點。彼時,改革開放的浪潮從廣東席捲全國,廣東由此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湧入廣東,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惠州民航業務的發展。1994年前後,惠州機場已開通至北京、杭州、無錫、蘇州等地的10多條航線。
2002年,惠州機場因政策調整停止民航業務。一時間,很多在家門口坐慣了飛機的市民都覺得不習慣。因為工作關係,黃林森經常到北京、浙江、江蘇等地出差。他告訴記者,去惠州機場只要預兩個小時,去廣州和深圳的話,不算候機時間,光路上就得花兩三個小時,「所以惠州機場停航以後,我們都覺得很不方便,希望它早日復航。」
誰也沒想到,這一等就是13年。2005年,我市啟動惠州機場民航復航工作。直到2015年2月5日,惠州機場重啟民航航線,再次開通民航航班。
13年的等待,換來了惠州機場的厚積薄發。從通航首年30多萬名旅客吞吐量到去年接近百萬再到今年突破150萬,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幾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遞增。
今年7月25日中午,乘坐惠州至湛江航班的方先生成為惠州機場今年第一百萬名旅客。至此,通航3年的惠州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創下歷史新高。
10月28日起,民航將迎來2018-2019冬春航班換季。屆時,惠州機場航線將達到26條,通航國內22個城市,航線覆蓋全國60%的省會城市及經濟發達的華南、華東、華北主要城市。今年,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70萬人次。
海港
惠州港形成「一港四區」格局
1990年5月,惠州港首座萬噸級碼頭工程定向爆破項目成功啟動,自此拉開惠州港建設的序幕。惠州港的深水泊位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期工程建成了3萬噸級和1萬噸級通用雜貨碼頭泊位各一個,3.5萬噸級石化專用碼頭泊位一個,設計年吞吐能力200萬噸。
1993年4月,惠州港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成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1997年3月,年設計吞吐能力1200萬噸的東馬港區華德15萬噸級原油碼頭建成投入使用。
20多年來,惠州港經歷了從小港到大港的華麗變身,在珠三角海港版圖中的作用愈發重要。
日前,記者走訪位於大亞灣區純洲島及附近海域的惠州港荃灣港區煤炭碼頭一期工程,看到碼頭與惠大鐵路相接的進港鐵路建設已進入最後階段,近期就將通車。
屆時,煤炭碼頭與惠大鐵路將實現「鐵水聯運」無縫對接,到港煤炭不僅可以滿足中海油需要,還可輸送到河源、江西等地的電廠,助力荃灣港區煤炭碼頭打造粵東最大煤炭集散基地。
今年3月30日,兩艘載煤超過7萬噸的大型煤輪首次靠泊惠州港荃灣港區煤炭碼頭,標誌著惠州港荃灣港區煤炭碼頭具備向中海油惠煉二期1000萬噸煉油項目大規模供煤的能力,助力大亞灣石化區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
惠州深能港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進港鐵路併入國鐵網絡後,惠州港荃灣港區煤炭碼頭將正式併入國鐵網絡,實現「鐵水聯運」,西往珠三角腹地,東進粵東,北向贛湘,成為該區域煤炭能源運輸便捷新通道,具備支持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粵贛湘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能力。
截至2017年底,惠州港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4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3個 (含30萬噸級和15萬噸級泊位各2個),總吞吐能力1.03億噸。內河港口現有發證企業2個,擁有生產性泊位9個,吞吐能力74萬噸。
經過多年建設,惠州港已經形成了「一港四區」格局,分別為荃灣港區、東馬港區、惠東港區和內河港區。惠州沿海港口是依託大亞灣優良的港口資源建設起來的深水良港,是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
高鐵
未來坐擁「3線9站」成為「高鐵大市」
與公路和水運相比,鐵路具有運量大、安全、準時等優勢。
在沒有開通鐵路的年代,許多惠州市民出遠門都選擇坐大巴和輪船。「30年前,我坐輪船到廣州,要一夜才能到。20年前,我坐汽車到廣州,起碼要6至8個小時。」市民吳宇佳告訴記者。
1992年11月1日,惠州火車站開通客運。惠州告別不通火車的歷史,原來的惠州火車站只有兩間用鐵皮搭建的臨時站房,面積只有3000平方米。現在的惠州火車站新站房於2003年投入使用,其外觀設計十分新穎,成為惠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普通鐵路的開通極大方便了廣大市民出行,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則將這種便利進一步擴大。
2013年12月28日,廈深鐵路全線通車,惠州南站和惠東站兩個高鐵站投入使用,惠州邁入「高鐵時代」。2016年3月30日,莞惠城軌常平東站至小金口站段開通運營;2017年12月28日,常平東站至道滘站段開通運營,莞惠城軌全線貫通,惠州從「高鐵時代」進入「城軌時代」。
目前,我市還有兩條在建高鐵,分別是南北走向的贛深高鐵和東西走向的廣汕高鐵。其中,贛深高鐵惠州段於2016年12月開工,設博羅北站、惠州北站、仲愷新區站3個車站;廣汕高鐵惠州段於2017年7月開工,設羅浮山站、博羅站、惠城南站、惠東南站4個車站。待全部建成後,惠州將坐擁「3線9站」,成為「高鐵大市」。
更令市民驚喜的是,今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連通包括惠州南、惠東等44個內地高鐵站點。從惠州南站至香港西九龍站全程1小時21分,「一地兩檢」通關只需10分鐘,非常方便快捷。
親歷者說
惠州變化最大的是高速公路和高鐵
1978年,9歲的林慶忠讀小學二年級,每天上學要步行15分鐘。「我翻開小學五年級的畢業照,看到很多同學都是光著腳,大家就這樣走著上完了小學。」出生於1969年的林慶忠是一名 「老交通」,目前擔任市交通戰備辦公室主任。如今,49歲的林慶忠每天開著小車上下班,外出遊玩既可以坐飛機又可以選擇坐高鐵,非常方便。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惠州交通事業也迎來了春天。
上世紀90年代初,市公共汽車公司進入全面發展期,不斷購進新車更換舊車,開闢新的線路,市區主要街道和近郊集鎮、街區,都有了公共汽車的「身影」。進入21世紀,我市公共汽車領域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市共開通公交線路191條、公交車3023輛。在此基礎上,我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將客運班車開到村民家門口。
「惠州變化最大的是高速公路和高鐵。」林慶忠說,以前惠州高速公路少,普通公路路況差,去一趟廣州都要半天時間,如今惠州境內有13條高速公路,出入口遍布市區,市民開車可以很快上高速,去哪都方便。本報記者戴 建
記者手記
惠州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人們經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事物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同樣體現在惠州的交通建設上。改革開放初期,惠州僅有幾條普通公路,短短幾十年時間,高速公路、機場、海港、高鐵相繼開通,惠州一躍成為珠江東岸腹地的綜合交通樞紐。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絡,不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更助推了惠州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如今,人們出門再也不用經受顛簸之苦,可選擇的出行方式也越來越多。藉助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惠州和廣州、深圳、東莞進入「1小時生活圈」,隨著日前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運行,惠州與香港、澳門的距離也再次拉近,粵港澳生活圈越來越緊密。我們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互聯互通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人們的出行方式將更加方便快捷,惠州的對外通道也將更加通暢。 (戴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