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蟲師」因研究被不同昆蟲叮咬的刺痛感獲獎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2015年9月17日,第25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舉行。賈斯汀·施密特因研究被不同昆蟲叮咬的刺痛感獲得生理學和昆蟲學獎。視覺中國供圖

  在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裡,1200多位西裝革履的觀眾擠滿了觀眾席。他們在等待一場頒獎典禮。舞臺邊還配備了交響樂團,隨時為活動奏樂。

  施密特是典禮的主角之一,他因為自己的一項研究工作受邀前來領獎。這座歷史悠久、享有盛名的大學是每一個科學家都希望造訪的地方。負責頒獎的,是令人景仰的諾貝爾獎得主。

  「今晚的最後一個獎項……」隨著主持人的宣布,氣氛緊張到了極點。隨後,施密特戴著一個蜜蜂面具,穿著黃黑相間的條紋短袖走上了頒獎臺,觀眾席隨之爆發出了一陣陣掌聲和笑聲。

  這是2015年9月的一天,第25屆「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的頒獎現場。

  蟲子虐他千百遍,他待蟲子如初戀

  扮成蜜蜂來領獎的施密特並不是故意搞怪,作為一名昆蟲科學家,他每天都在和各種各樣的昆蟲打交道。更準確地說,是會咬人的蟲子。

  因為編寫了一份「施密特叮咬疼痛量表」,施密特在桑德斯劇場裡召開的這場「搞笑諾貝爾獎」典禮上,和做出「被蜜蜂蟄疼痛地圖」的另一位學者史密斯分享了生理學和昆蟲學獎。

  創始人亞伯拉罕斯表示,「搞笑諾貝爾獎」旨在鼓勵「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的研究,入選標準很簡單,「乍看之下令人發笑,細細品味發人深省」,希望能夠喚起公眾對科學的熱愛。

  「昆蟲毒液造成如此大的痛苦,這本身就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課題。」施密特說。

  施密特總共在6個洲被150種昆蟲咬過。他的朋友說,每一個覺得工作很痛苦的人,都應該和施密特生活一天,再決定要不要抱怨。

  蟲子虐他千百遍,他待蟲子如初戀。施密特不僅不記恨,還時刻關注蟲子生存的溫度、溼度,定點投餵食物,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稍有不慎,他就會被自己的寶貝蟲子賞賜一個甜蜜的吻,然後「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這些小蟲往往能夠分泌毒液,不致命,卻帶來不小的痛苦。

  換作普通人,會在抱頭喊痛後更加小心,但施密特的第一反應是興奮。對科學家來說,數據意味著一切。他接觸的很多昆蟲都是從未有人研究過的,更別說是被它們咬上一口。

  儘管總是疼得大叫,施密特都努力鎮定下來,然後仔細感受疼痛。咬過他的150種昆蟲中,有83種出現在「施密特叮咬疼痛量表」裡。他根據被叮咬後的痛苦程度,給它們排出了名次,並劃分了1.0~4.0的等級。最讓人「發笑」的是,他竟然還用嚴肅的口吻詳細描述了被不同昆蟲叮咬後的感受,細膩得仿佛在撰寫一份品酒指南。

  在這份榜單裡,高居首位的名叫子彈蟻。就如名字所暗示的,人被這種螞蟻叮咬後,疼得就像有子彈在自己的體內。施密特給了它最高的疼痛等級4.0,並寫了一段說明,「純粹的、劇烈的、最高程度的痛,仿佛腳跟被釘進了一根3英寸長的釘子,然後行走在燃燒著的煤炭上」。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施密特至今記得那次「偶遇」後的狀況。正在進行考察的他,在一棵樹下發現了子彈蟻的蹤跡。為了更好地研究這種昆蟲,他想挖出它們的巢穴。結果開始不久,就遭到了子彈蟻的抵抗。

  施密特當即就叫了出來,然後意識到,自己「中獎」了。本想忍著痛完成採集,但他的整個手臂都抑制不住地顫抖,然後又被叮了幾下。他所有的汗毛都豎了起來,汗如雨下。忍著一陣陣慘絕人寰的劇痛,施密特一路走,一路哀嚎,所到之處,鳥獸四散。回到營地,他馬上用冰塊敷手臂,眼看著不奏效,他開始拼命喝酒,企圖用酒精麻痺神經系統。但疼痛沒有饒過這個醉漢。直到12小時後,他仍然沉浸在極度的痛苦中。

  這次不那麼愉快的邂逅,施密特卻一直在回味,他甚至愛上了這個製毒高手。在他眼中,這隻長達3釐米的螞蟻有著恐龍般的外形,充滿了「原始的美」,強壯有力的上顎和尾刺相當少見。「別讓子彈蟻龐大的體型欺騙了你,它們活脫脫就是雜技演員。」施密特提醒說。子彈蟻有著極高的移動速度和極強的攻擊性,這才讓他疏於防範。它們甚至能單獨捕殺小型的蛙類。

  子彈蟻分泌的毒液也是施密特認為最有意思的昆蟲毒液之一,不僅因為疼痛的程度高,還在於能在體內停留很久,幾乎不被分解或稀釋。在南美洲的一些部落,它甚至是成人禮上的考驗——只有忍受住了疼痛,才被認為是真正的男子漢。所幸每隻子彈蟻分泌的毒液不多,不會帶來永久性的損傷,施密特才能安然無恙地「回味」自己的痛苦。

  與子彈蟻同列榜首的,是一種名為食蛛鷹蜂的胡蜂。施密特的描述是,「兇殘猛烈,讓人眼前一黑,猶如電擊,就像通著電的吹風機掉進了你的浴缸」。

  「如果你被叮了,請就地躺下,大聲哭號以減少痛苦。」在一本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施密特認真地給出了建議,「考慮到沒有人能在此時保持語言和肢體的協調,如果你起身走動,很可能會傷到自己。」

  「人們揮舞著手臂,尖叫著跑開,這還不算勝利嗎?」

  施密特第一次想要設計一個疼痛量表,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他已經研究昆蟲10多年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對生物的研究也轉向微觀層面。

  「我不是為了顯得『酷』才做這件事。」施密特解釋說。針對昆蟲叮咬後產生的疼痛,科學家所能做的就是量化,分析出毒液的成分、作用機理,以及制定一個衡量疼痛的尺度。就像人們研究辣椒,也是制定了一個以用糖水稀釋到多少倍才感覺不到辣味的辦法來衡量辣度。

  但疼痛的判定顯然沒有那麼簡單。不同昆蟲分泌的化學物質不同,酸鹼度只能幫助大致判斷疼痛程度。而一隻昆蟲分泌物中,一般含有30種以上的成分,人們對它們的協同作用更是一無所知。

  施密特之所以被吸引,就在於人類與昆蟲之間的這場拉鋸戰,充滿了高科技的意味。

  毒液進入人體後,首先會降低體內酶的活性,破壞傷口附近的細胞,其中佔一定比例的是神經細胞。這些「將領」遭到損害後,會進入紊亂狀態,胡亂發出信號,進而導致身體的失控。毒液仿佛不斷地解碼人體數據,讓周遭環境變得更適宜自己生存和傳播;人類免疫系統則試圖將消息傳播出去,調動更多的身體機能來稀釋和分解毒素。

  可怕的是,有的化學物質會阻礙血液流動,讓引起疼痛的物質停留在傷口附近不被稀釋和分解,痛感也就不會減輕。這些分泌物還會在空氣中擴散,向其它昆蟲發出信號,召喚它們共同抵禦外敵。這樣看來,人類還處於下風,唯一的勝算在於龐大的體型。

  施密特警告人們,不要輕易惹怒昆蟲。有的蜂類之所以被稱為殺人蜂,就在於它們會追著人跑幾十公裡,留下數百個包。毒液累積起來就很可能導致死亡。曾有人在南非被蜜蜂追到了河裡,蜂群密集到每次他起來呼吸,嘴裡就能吸進幾十隻蜜蜂。直到4小時後,蜜蜂才散開。第二天,醫生在他身上找到了2243個包。此外,大概有2%的人對蜂類的叮咬過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嚴重的免疫反應也會奪去生命。

  不過對昆蟲而言,造成疼痛的意義遠大於殺戮。讓入侵者感到難受,以為自己遭到了遠比實際嚴重的打擊,自然會敬而遠之,昆蟲們生存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人們揮舞著手臂,尖叫著跑開,這還不算勝利嗎?」施密特笑著說。

  「我從來沒有故意被它們咬過」

  施密特的研究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叮咬事故是在哥斯大黎加遇到了黑蜂。他本要拜訪一位朋友,但在路上,敏銳的昆蟲嗅覺讓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蜂巢穴。這種蜂類以築穴的建築美學和護巢的堅定決心著稱。全副武裝後,他逐步接近,卻仍然被咬出了好幾十個大包。「我實在沒有想到它們穿透防蜂服的能力這麼強,但我別無選擇。這些昆蟲太美了,我需要它們。」施密特事後向朋友解釋。

  儘管紅色和黑色的傷痕遍布面部和頸部,施密特還是覺得激動。這些小生物有沒有優雅的外形,或是鮮豔的顏色,都不重要。真正的美人,要有最獨特的攻擊方式和最精妙的毒液。

  那也是他唯一一次見到黑蜂。

  1990年,施密特疼痛量表的第一個版本問世。「我從來沒有故意被它們咬過,」施密特常常面對譁眾取寵的質疑,「我確實很想要數據,但我一點也不想被叮。事實上,我經常處在被叮的焦慮中。」

  相比之下,和施密特分享「搞笑諾貝爾獎」的史密斯就顯得刻意多了。讓他獲獎的,是親身實驗出的一張「被蜜蜂蟄疼痛地圖」。他安排蜜蜂叮咬了自己身上的25個部位,然後打出了1分到10分的疼痛評分。

  然而,再細緻的評分也無法讓人感受到疼痛。如果去讀「施密特疼痛量表」,幾乎不可能不感受到疼,伴隨著耳邊嗡嗡的惱人噪聲和腿上有昆蟲簌簌爬過的毛骨悚然。不過,施密特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找到準確的語言對他是很大的挑戰,「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形容詞描述疼痛,就像形容氣味一樣」。

  獲得「搞笑諾貝爾獎」,施密特拿到了一筆「天價」獎金,有10萬億元,不過只有一張鈔票,是一文不值的辛巴威幣。這個獎項使他成了「網紅」,「疼痛鑑定大師」是他最廣為流傳的外號。很快有出版商找到他,將他獲獎的量表和科研經歷編成了書,名叫《野性的刺痛》,取得了不俗的銷量。通過這本書,施密特希望讓人們認識到昆蟲的美。

  亞伯拉罕斯認為,「搞笑諾貝爾獎」的這些研究可能看上去無關緊要,甚至荒誕可笑,但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而不是職務升遷或發表論文。人們對科學的成見也在改變,它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

  至今,施密特仍然緩慢更新著疼痛量表。很難想像,他已經69歲了。在一篇論文中,他寫道,「35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弄清楚它損害神經的生化機制,昆蟲的毒液中還存在著太多的未解之謎。」

相關焦點

  • 在野外被有毒昆蟲叮咬後怎麼辦呢?可以這樣應急處理
    比如,就昆蟲的種類就數不勝數,最吸引人們眼球的要數蜻蜓和蝴蝶了,它們不光有著美麗的外表,還很可愛。成了人類心目中美麗的象徵,人類總是喜歡親近和保護它們。但是,不是所有的昆蟲都讓人喜愛。有一些昆蟲卻是讓人敬而遠之,也不是因為它們醜陋,而是因為它們有毒。萬一被它們叮咬了可不是好玩的,輕者是又痛又癢的,重者卻會有生命危險。
  • 被10種昆蟲叮咬的識別方式
    很少有人設法避免被昆蟲咬傷。這個問題在夏季變得更加緊迫。有時候很難弄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咬了你。咬傷可能會痛、癢甚至腫脹。有許多不同的昆蟲,它們都傳播不同的疾病,所以正確地識別什麼咬了你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驚慌!么哥為你創造了一個小指南,幫助你識別哪種昆蟲攻擊了你。
  • 他因科學研究被蟄了1000次
    這裡需要提點一下「蜇」的定義——昆蟲用刺吸式口器刺擊目標。施密特刺痛指數隻評價來自螞蟻、黃蜂和蜜蜂的蜇刺之痛,像毛毛蟲、蒼蠅或蜘蛛之類的普通叮咬產生的疼痛不在討論之列。「我計劃比較一堆能帶給人各種不同刺痛感的昆蟲,看看它們有哪些化學層面的差異。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一邊經受小黃蜂(yellow jacket)、胡蜂(paper wasp)、火蟻(fire ant)以及獨居黃蜂(solitary wasp)的毒針伺候,一邊嚴謹地記錄下疼痛的快感。」
  • 【專家上線了】蚊蟲叮咬惹人煩,做好寶寶皮膚「保衛戰」!
    常見叮咬寶寶的蟲子有哪些? 蟲咬皮炎又稱丘疹性蕁麻疹,是夏秋季節常見的兒童皮膚病。導致蟲咬皮炎的昆蟲很多,常見的有蚊、臭蟲、蚤、蟎、飛蠓(小黑蟲)等,另外有些毛蟲,如桑毛蟲、刺毛蟲的毒毛刺入皮膚也會引發病症。 寶寶被蚊蟲叮咬後有哪些症狀? 表現為叮咬處出現丘疹、風團、水腫性紅斑、水皰、丘皰疹、瘀點瘀斑等。
  • 《蟲師》
    於是就出現了「蟲師」這種職業,他們雲遊四方,對蟲的生命形態,生存方式進行研究,並接受人們的委託,解決可能是由蟲引起的怪異事件。銀古,正是他們的一員。角色簡介:銀古:流浪中蟲師,徵是一頭白髮、翠綠色的右眼和安裝了義眼的左眼。因有吸引蟲的體質以及身為蟲師的代價,所以必須四處流浪。
  • 被昆蟲叮咬能致死?夏天謹防昆蟲傳播的這些疾病
    作者:寶寶知道 知心密友最近,在朋友圈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地區的一位女士被昆蟲咬傷,後來傷口大面積潰爛,竟然導致死亡,後來專家經驗證,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昆蟲。最後就是一張圖片,提醒大家要注意。微信朋友圈中為了獲得高點擊而進行的虛假宣傳早就已經不是秘密了,可怕的是很多人還在「非常自覺」的進行轉發,然而實際上,每年被昆蟲咬傷致死的案例本來就非常的少,而且這些昆蟲多還是攻擊性較強的蜜蜂、馬蜂類的昆蟲。其實,被昆蟲咬傷致死這個說法並不至於引起恐慌。真相目前,微信圈中常見的幾種奪命大魔王無非就是如下幾種昆蟲:蜱蟲、隱翅蟲、毛蟲。
  • 水為何有刺痛感?原來是水母扔的「手榴彈」
    有些水域的浮潛者們,會在水中感覺到刺痛感,但他們卻沒有接觸任何水母。根據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在倒立水母的黏液中發現了刺細胞形成的新結構,這種結構被水母像投擲迷你手榴彈一樣扔出去,這就是一直困擾人們的「有刺痛感的水」的原因。
  • 與這種昆蟲比起來,馬蜂算不上什麼
    這種螞蟻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子彈蟻可不是浪得虛名的,被這種螞蟻叮咬後疼痛感就如同被子彈擊中一般,疼痛感十分強烈,子彈蟻在斯密特刺痛指數(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上的得分最高。這個偉大的傢伙為了製作這個疼痛指數可以說是吃盡了苦頭,他勇敢的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測試了150多種昆蟲叮咬的感覺,搗爛了無數昆蟲的家被無數昆蟲奮起反擊才有了這個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數。突然想到《愛情公寓》中子喬的一個經典片段:第一級是蚊子叮咬的痛,第12級是母親分娩時的痛,那麼第13級的痛是什麼?子喬機智的回答了唐悠悠的腦筋急轉彎。
  • 世界上咬人最疼的昆蟲——子彈蟻
    世間有毒的生物多不勝數,有劇毒生物箱水母,它是海洋裡的劇毒水母,也有神秘的印度五頭蛇……但要說到咬人最疼痛的昆蟲,卻是體積很小的螞蟻種類了,子彈蟻敢爭第二
  • 「沒有最疼只有更疼」盤點世界上咬人最疼的10種「奇特」昆蟲!
    有些昆蟲咬是很疼的,但全世界的昆蟲裡哪一個咬人最疼?有一個昆蟲學家賈斯汀·施密特決定用自己的身體嘗試「蟲咬」。在被多達78種昆蟲叮咬後,他整理出了「疼痛指數」,也被稱為「施密特指數」,以評估昆蟲叮咬引起的疼痛。指數從0到4。科學家還發現,昆蟲叮咬造成的疼痛越大,昆蟲的攻擊性就越強。
  • 德國小蠊闖入耳刺痛夢中姑娘 席地而睡小心昆蟲
    德國小蠊闖入耳  刺痛夢中姑娘兒  醫生提醒:席地而睡小心昆蟲入侵  浙江在線08月16日訊大熱天席地而睡,是不少人的習慣,圖個涼快方便。  「小蠊」刺痛夢中人  昨日凌晨2點多,家住杭州大關小區的王小姐,一臉痛苦地來到了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不斷呻吟。  原來她家住在一樓,這幾天家裡來了客人,她便睡在了地板上。昨日凌晨1點多,正睡得迷迷糊糊時,忽然被左耳內一陣轟鳴和刺痛驚醒,她忍不住尖聲大叫,並意識到有什麼小蟲爬進了耳內。
  • 蟲師篇一:蟲的起源
    從看到蟲師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被這部動漫吸引了。以萌新的視角來看這部動漫。這是一個安靜溫馨而殘酷的世界,慶幸的是每一個故事都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人靜靜地去思索體味,大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比起答案,這份思考本身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 十大咬人最痛的昆蟲,狹路相逢敬而遠之
    夏天來了,又到了蚊蟲高發季,各種叮咬防不勝防。美國的一名昆蟲學家Justin Schmidt博士,近日發布了最新的昆蟲蜇咬指數,並依此評選出「十大蜇咬最痛的昆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防患於未然,下次遇到時敬而遠之。本文為編譯,有少量刪節。
  • 海邊頻遭小蟲叮咬「肇事者」原來是蠓蟲
    據了解,這種神秘的飛蟲屬於蠓類,俗稱「小咬」,蠓蟲飛行速度快且沒有規則,身體比芝麻粒還小,因其蹤影難以找到,故往往又被稱為「看不到」。市民海邊頻遭神秘小蟲叮咬前不久,李女士早上去海邊趕海,沒想到手、腿等裸露部位被咬了幾個包,開始李女士以為是被蚊子咬的,沒當回事,沒想到被咬部位卻奇癢難忍。
  • 勇敢科學家讓5千隻蚊子叮自己:叮咬後還不能抓撓
    據英媒近日報導,專門研究蚊蟲與傳染病學的墨爾本大學科學家羅斯(Perran Scott-Ross)講述了他如何讓成千上萬的蚊子叮咬他的手臂,這是一種致命傳染病研究的一部分。羅斯博士餵養的昆蟲感染了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一種已知能阻止
  • 勇敢科學家讓5千隻蚊子叮自己:叮咬後還不能抓撓
    據英媒近日報導,專門研究蚊蟲與傳染病學的墨爾本大學科學家羅斯(Perran Scott-Ross)講述了他如何讓成千上萬的蚊子叮咬他的手臂,這是一種致命傳染病研究的一部分羅斯博士餵養的昆蟲感染了沃爾巴克氏菌
  • 回顧《蟲師 蝕日之翳》篇,蟲師的世界沒有悲劇,也沒有喜劇
    別人都說,蟲師的世界沒有悲劇,也沒有喜劇,只有花開花謝,春去秋來。主人公也沒有技壓群雄智商卓越,更不能拿著家傳寶刀狂拽酷炫叼,如此違背快餐時代精神的東西,最終還是存活了下來,我只能說它一定程度上,硬體水準優異。蟲師的作者善於寫故事,善於把司空見慣的道德矛盾放入只有蟲的世界。
  • 香港一男子疑被昆蟲叮咬後感染熱帶毒菌猝死
    中新網6月1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報導,香港民安隊一名資深小隊長上周在屯門青龍頭民安隊圓墩營地集訓時,疑被昆蟲叮咬出現不適,上周六病情惡化病逝。香港衛生署化驗有關樣本後,發現一種熱帶地區出現的「紫色色桿菌」,主要透過傷口感染,嚴重可以致命。有醫生指出,感染「紫色色桿菌」的情況非常罕見,全球不超過一百宗感染個案。
  • 親身試驗被哪種蟲子叮咬最痛 最後一個遠勝酷刑 _遊俠網 Ali213.net
    近日國外某昆蟲學家,測試了昆蟲叮咬的疼痛程度,他讓超過80種不同的昆蟲叮咬蜇了1000次以上(未包括某些致命的毒蟲),並列出了那些疼痛感最強的昆蟲排名(數字越大越痛)。
  • 親身試驗:被哪種蟲子叮咬最痛?最後一個遠勝酷刑
    昆蟲學家賈斯汀·施密特,他讓超過80種不同的昆蟲叮咬蜇了1000次以上(未包括某些致命的毒蟲),並列出了那些疼痛感最強的昆蟲排名(數字越大越痛)紅火蟻:疼痛比較尖銳和突然疼痛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