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蟾行功青龍太乙十三式基本功
八卦九宮樁
竊查太極拳之源流考,雖然是言人人殊,而世說流傳,鹹尊張三丰為創始人 。但顧氏考據,則斷定為有明之陳玉庭。其拳經總歌首兩句則日:''放縱屈伸人莫知, 諸靠纏繞我皆宜」。但太極拳的真髓,則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字要求,而必須出自松輕慢的「纏繞裹,捻擰定」六字精神。
今人凡屬學太極拳者,無不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依皈,其創始人果屬誰何,又何爭焉。
1950年, 餘識馬君天行於天津,而後得其太極拳手抄譜,吾師張振之見之,不忍釋手,而後謂日:「這才是咱們祖師爺的東西 。 才是我們的東西 。」一語道破矣 。
初,餘十九歲,即從師兄劉劍青學武清金剛八式,而誤以為是太極拳矣。其後, 於1930年,靳君文斌從湖南「國考」後,途經瀋陽遂得過從。遂開始學王宗嶽教外別傳——金蟾行功青龍太乙十三式 。 是入門也 。
積餘數十年之經驗,深感得到此拳十意的好處 。然餘獨愛其八卦九宮樁的基本功。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故原公之同好,共登壽域,非徒技藝之末也軟。 如果,九宮樁體認到了自已的身上後,而願進一步探索金蟾行功十三式的奧秘時,我思毫無保留地貢獻全豹,續成拙著也。
八卦九宮樁圖解
第一式 坤卦樁 (名二郎擔山)
起式一
如圖:兩足平開與肩寬,兩膝微屈,含胸拔背,虛頂上領,目平視。
兩手食指,沿兩腿褲縫下插,沉到膝蓋平,雙手由兩側向當中靠攏,意如摸魚。
待兩手將近靠攏,即將魚虛行抓住,不令逃逸。這時的思想中,在雙拳虛抱上舉時,如舉九鼎然,重似千斤。
起式二
如圖:接起式一,待起式一即舉鼎式上舉到頂上的時候,在思想中,把虛攏著的雙拳向左右變作雙掌; 如將一物撕開,同時沉肩墜肘,將撕開物用雙掌平撐到左右的兩堵牆上,身體頓覺有如空懸意 。即為定式 。
如圖:接起式二。樁功,原為練靜力,而不是只練靜,而必須是在靜力中寓動力。靜為太極拳之體,動為太極拳之用。體用之分,衹在自己意念中動靜引導不同,初非動或靜為合體耳。
如曰「金蟾真諦在呼吸」,即金蟾行功的八卦九宮樁,以至於青龍太乙十三式,與一般的呼吸任自然的太極拳練法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裡。
呼一吸,即是一動一靜。一呼的動力為用為伸為張,一吸的靜力為體為縮為屈,一呼一吸不斷,一動一靜則互為其根 。故九宮樁及太乙十三式的一招一式,徹始徹終在一呼一吸的動力與靜力之中行進,沒有絲毫的間斷。由開式起,直到收式止,能夠速貫相接一氣要可成也 。
至於一個定式後,即始終保持這個姿勢,後一呼一吸當中,認真體認屈、伸與張、縮的精神,必須能夠把靜力和動力的整體力發揮出來。不能強調練太極拳不用力,遂使發放的時候也無力,更不知道局部力和整體力的區別也。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 即一氣也 。此氣吸之於臍,呼吸往來於口。在沒能掌握臍部呼吸之前,可令呼吸往來於口 。一旦臍部自能呼吸,亦必使之往來於口,始終不改變也。
至於每一個樁架能支多長時間, 則視個人的體力有所不同,可以呼吸計數,決定長短。必使上一樁架向下一樁架轉移的時候,呼吸一定要接續下去,不可中斷。故能站幾個架,呼吸就接續幾個架, 能夠全站九個樁,也必一氣呵成也 。而一再強調一氣呵成者,實因金蟾行功的九宮樁和太乙十三式,都是由一氣呵成這條紅線貫徹始終也。善學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歌訣日:二郎擔山坤為地/萬物土生非夢藝/含胸吸臍是天機/一氣方知渾元力
所以這類歌訣,不外乎陰陽五行或服氣吐納的精神和實踐的概括,而應由我們後來人擷取其精華是了 。
如果從明陽五行的學說來看,二郎擔山則屬列為坤為地,取萬物土中生之意。站樁第一步,必須腳踏實地站在這塊土地上,從思想上接受萬物土中生的概念,在站樁中掌握含胸吸臍這個天機,那麼每個人的固有的本能,即渾元力本能,就會從小到大,從無到有,一個循環到一個較高的階段。因為它是從意念中產生的東西,說明它是生生不已的, 所以說學無止境。從功夫上來說,也是能人背後有能人也。
第二式 離卦樁(推倒君山)
如圖:接前式。雙掌變向外託,掌心向外,如託球的內部圓弧掤勁不斷,處處有阻力,有推不動拉不動的千斤重感。掌中始終如觸物然。運至雙掌到將接未接處停止,為定式 。
千萬要記住,在上一個式將轉下一個式的時候, 即下一個式接上一個式時候。不只是架勢上的變化,而是用臍部呼吸這一根紅線, 把上下兩顆珍珠穿接成一串,和架式上轉變相輔相成也, 不可須臾離也 。
如此,則在運動中要看呼吸的銜接轉換。在靜止(定式)中要看呼吸的往來屈伸。伸則其大無外,屈則其小無內。至於呼吸銜接轉換,乃如天衣無縫,往來於口,綿綿自如也。然非用功之久, 則不能一旦貫通焉。
歌訣日:推倒君山離中虛/坎離相交意為栓/虛虛實實因敵變/動靜原來是一般
推倒君山, 從卦象上說,屬於離中虛,火心中空也。站樁功,必須全身鬆開,不用拙力。在意念上,外松而內緊, 此二爭力之由來也。
在人的身中,離主心火,坎為腎水,坎水上升,心火下降,呼吸在臍並相交,遂成水火既濟之卦,其關鍵則在意為栓耳。日復一日, 則周身感到渾元一氣的膨脹, 斯有意到即氣到,氣到則力到,無堅不摧的化境是已。
第三式 乾卦樁(肩擔日月)
如圖:接前式,雙掌上挑如將物翻在掌後,同時變換在掌心上,在左右掌心上如託起日月的精神感覚, 為定式。
如上所述,即九宮樁這三個定式和以後的五個定式,全屬靜式,都必須於靜中求動 。樁的形式是絕對的,樁的精神是相對的。故呼吸的往來互為其根 。伸則其大無外, 何堅不摧;屈則其小無內,他力不入也,無物可受。
烏龍擺尾,則是翻轉過來,在動中找出真靜來,即所謂動靜的相輔相成也。
歌訣日:肩擔日月乾為天/兩膀輕鬆氣騰然/氣貼背時神貫頂/上下一線是真詮
此歌訣詞意顯然,無須強加解釋,只要自己在站樁時, 兩掌如平託日月然, 有重意的感覺,而兩膀反而輕鬆,一氣由自己的尾閭上騰,貼附於背, 則神氣貫頂的氣和神感,同時出現矣。凡此皆屬內在,不能外求也。
第四式 坎卦樁 (懷中抱球)
如圖:接前式, 肩擔日月的雙掌向胸前環抱, 而兩膀反而有向回拉的千斤阻力, 故在磨擦中前進, 好容易才扣到胸前,為定式。
此時, 頓覺懷抱乾坤,肩擔日月,絲從臍抽,呼吸往來於口(不能往來於口, 可暫自由呼吸) , 收斂入骨,氣貼於背, 斯乃神貫頂矣。
千萬要記住,,金蟾真諦在呼吸 。一呼為伸、為張,則其大無外,有無堅不摧之意;一吸為屈、為縮、為緊, 有不接收外力之妙。呼吸如陰陽無始, 伸縮似動靜無端,無絲毫的斷續也。每一個定式都是由靜起動, 街接下一個定式,都是由動入靜,互為其根也。
第五式 震卦樁(兩掌託天)
如圖:接前式懷中抱球的雙掌,將中指穩住,用二指即食指橫接一起,掌心向上翻,挙過眉頭, 兩日注視橫接的二指,心神安靜,為定式。
此時,勁起於足根,從之於膝, 主宰於腰,呼吸往來於口,吸之於臍。由雙掌心上託,自然含胸拔背,形成內外一致、上下一氣也。然後一個定式如此, 式式銜接也如此, 不令中斷耳 。一定要在往來屈i伸之中,張縮鬆緊之際,討消息是已 。讓呼吸往來於口這個一氣,切實連接不斷。
第六式 巽卦樁(雙手下垂)
如圖:接前式,兩掌託天。把橫接二指的雙掌向左右撕開, 在意念中向左右探按,隨著孤形,手心逐漸上轉,覺著掌心如託重大一球, 為定式。目視前方, 隨時可把重球平擲出去, 用意不用拙力, 切記切記。
歌訣曰:雙掌下垂異為風/平視無心氣如龍/風雷一到掩耳慢/風吹雷震萬物生
巽卦主風,風與雷相應,萬物始萌動,則渾元一氣在樁功的靜中培育,而渾元的整體力則在樁功的動中發生。所謂靜為太極的體, 動為太極的用, 靜是常存,動是時變,而互為其根者也。
第七式 兌卦樁(吊蟾懸功)
如圖:接前式雙手下垂。把兩掌向內轉,延至兩大腿的襠挾兩側。掌變內鉤,沿小腹兩旁,鉤提向上。大指內纏,四指虛攏,折向恥骨兩旁,大指劃貼腹部兩旁提升,兩肘平撐至胸前,兩手鉤手弓腕。把大指和食指捏七是訣, 有如把自己全身整個地吊起來。為定式。目上視雙鉤,氣貼於背而神即貫頂矣。
歌訣曰:吊蟾懸功兌上缺/鐵化鋼勁力始別/一發無餘非正道/將展未展是真訣
兌為澤,,兩峙大山如平湖 。這樣的一湖清泉, 在意念中用吊蟾雙鉤懸空倒掛, 由兌上缺口處一瀉而下, 其勢與力, 孰得而御之。此鐵的泉水而化為鋼流的動力, 則自己的拙力始化鋼勁也矣。
一靜無不靜,即靜如山嶽,一動無不動,即動若江河,可悟常能興時變的妙用。一動一靜原為一體,待動靜初分,始化陰陽、剛柔、屈伸與鬆緊耳。
第八式 艮宮卦 (抱虎歸山)
如圖:接前式吊蟾雙鉤式,把雙鉤內纏化雙抱掌,從當頭下劃左與右西個圓弧到臍下。兩肘外引拉平,左右手食指上挑至眉心,畫一圓弧,左掌起立, 右掌環抱, 所謂抱圓守一, 抱虎歸山是也。一即臍也,必也內視返聽,如見自己的臍帶的一端,復同自己的母腹的胎盤相接, 重返先天,呼吸往來於口,似有似無的境地也。
歌訣曰:抱虎歸山艮為山/虛中求實返先天/左右逢源腰為軸/正環容易亂環難 .
百撲不如一抱,虛中求實,抱虎歸山,進行則左右逢源,腰為車軸,氣如車輪,因敵變化,以故我發,正環容易,而接彼亂環為難也,即不即不離,不丟不頂耳。
凡此坤、離、乾、坎、震、巽、兌、艮,即八個樁,均屬靜中求動,有上必有下,有內即有外,則大氣盤旋在自己不知不覚中形成矣,不論左右進退,則手中有物,一言可以蔽之耳 。
第九式 九宮樁(烏龍擺尾)
如圖:接前式抱虎歸山。當此式到在面向正面,右掌立單訊掌左掌環抱右掌指向前方時,雙足並立如起式。全身鬆開有如天道左旋,右立掌和左抱掌合自已內動拉力,投向自己的左足跟發力,氣到力到。即將右立掌變成拳,右抱掌與之合提,虛翻向上,扭向自己的右足跟發力,右足同時向前邁一小步,足跟尖點地,氣到力到,為一右半環。
中間不停留,合抱掌為拳,翻向自己的左足跟發力。同時左足向前邁一小步,足跟先點地,氣到力到,為一左半環。中間不停留,合抱掌為拳,翻向自己的右足跟發力,同時右足向前邁一小步,足跟先點地,氣到力到,又回到右半環上來 。
如此在向左足跟發力時,左足向前邁一小步,氣到力到是說左足跟點地的時候,不先不後,配合自如。亦即從不習慣到習慣,由招熟而漸悟懂勁也。
這個烏龍擺尾的動式在一右一左的變換中,當合抱拳投向右足跟時,則右足向前邁一小步,右足跟點地時,氣到力到。中間不停留,合抱拳又投向自己的左足跟,左腳即同時向前邁出一小步,足跟點地,則氣到力到,又改換為右半環矣。
凡此,皆在動中求靜的奧秘,即向左足跟發力的動,在左腳向前邁進一小步,當足跟點地時的靜,氣到力到合拍為左右半環。由動到靜,又由靜中生動,而生生不已也 。
如果一時不能掌握活步,可儘先如圖站左、右定式可也。
(吳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