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募基金體現了強大的「賺錢效應」,尤其是權益類基金業績喜人,這讓「炒股不如買基」的觀念加速滲透。權益投資的東風能否吹向銀行理財領域?作為資管市場的「新晉成員」,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權益產品的發行上是否會加速備受矚目。分析認為,目前權益類理財產品市場佔比極小,未來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大規模普及仍面臨一定阻礙。
2020年成為公募基金的「高光時刻」,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雙雙創下近11年來的新高,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達59.69%,偏股混合型基金也達到了58.15%。「賺錢效應」下,「基民」加速進場。2021年開年伊始,多款權益類基金密集發行,再現「爆款效應」,短短三個交易日,「新基」募集規模已超千億元。
相比之下,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權益類產品合計100款(含移行產品)。其中,2019年發行47款,43款為母行遷移產品;2020年發行53款,但僅有4款為母行遷移產品,其餘49款均為理財子公司新發。整體看來,銀行理財權益市場參與度較低,產品規模也相對較小。
光大理財2020年5月發行了首隻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直投股票公募理財產品——光大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風險等級為PR4(中高風險),起投金額僅需100元,截至2021年1月7日,成立以來漲幅10%。據最新披露的信息報告顯示,該理財產品股票倉位目前達到了85%。進入開放期後,產品將保持80%以上倉位,積極捕捉醫藥衛生、健康防疫以及線上化催生的科技、消費等主題性機會。
此外,還有招銀理財2020年9月發行的「招卓滬港深精選周開一號權益類理財計劃」,風險評級為R5(激進型),起投金額也只需100元。該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A股和港股市場,投資於股票資產的比例佔淨資產80%-95%,並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股指期貨對衝權限。目前該理財產品沒有透露明確的投資主題或行業傾向。
實際上,直投股市的理財產品目前只有寥寥數款,銀行當前權益投資仍以混合類產品中的權益資產投資為主。根據中信建投證券測算,目前全市場混合類理財產品中權益類資產佔比約為25%-30%。
「主要與銀行當前客戶的風險偏好有關。在以固收為主導,風險厭惡的客戶群體中,以混合類資產投資作為宣傳方式,在利用權益類投資提升收益的同時,也宣傳混合類資產中債權投資部分的穩健性,在債股對衝下,理財產品的淨值波動更低,對銀行客戶來說無論是投資模式還是歷史業績上,接受程度更高。」中信建投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楊榮表示。
此前,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高層也曾對記者坦言,「還未大規模發行權益類產品,是考慮銀行理財的客戶群體特徵,他們大多數對虧損承擔能力比較低,而權益產品波動比較大,期限也比較長。」
近年來,監管層曾多次鼓勵銀行理財向權益類轉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同時,《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將理財資金投資股票所對應的風險資本風險係數設置為零,這些政策舉措都為理財子公司向權益類市場邁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中金公司分析師張帥帥看來,整體上看,目前理財子公司產品條線較為同質化,以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為主,理財子公司應該致力於推出多元化產品體系以服務全風險偏好的客群。
不過,雖然監管逐步放鬆銀行公募理財投資權益市場限制,但無論從居民資產配置意願來看,還是從銀行理財實際表現來看,現階段銀行理財大規模布局權益市場依然尚早。普益標準分析師王欣認為,目前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數量及規模還在不斷增長,但不同於權益類公募基金,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大規模普及受到市場客觀需求、產品豐富程度和投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制約。綜合看來,純權益類產品發行量短期內不會快速增加。從長期來看,隨著理財子公司權益投資人才團隊的搭建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未來可期。(記者王淑娟、吳叢司)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