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是之
網際網路上懟來懟去是常態,因為成本低所以不需要顧及什麼人情面子的問題,一言不合開懟就對了。
不過這事因人而異,就我自己的感受,怒火攻心的懟來懟去往往顯著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有價值的內容也往往會被情緒化的表達所掩蓋。
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罵上一句 SB 的確是很解氣很爽的一件事。
前幾天路上開車,80 公裡的時速正常行駛,前車突然急剎,搞得我也緊急制動,ABS 也被激活。
好在我沒開小差,總算沒有追尾。
我當時正在最左側車道,中間有隔離護欄,前車前方一輛車逆行,直接導致前車緊急剎車避讓。
大白天明目張胆的逆行,我這氣和火噌的一下就上來了。小車慢慢朝我駛來,我一邊打右燈右轉避讓,一邊放下車窗,大聲罵了一句——SB 嗎?
罵完之後氣順了一些,但隨即覺得路怒不好,罵人不對,不應該那麼激動。
對方逆行,如果是我追尾前車,沒有實錘證據的話,多半他早溜了屁事都沒有。
哪怕就這樣,估計沒出事他也還是不漲記性。想到這兒,又覺得罵他也是對的,說不定經此一罵後面他就不違章逆行了。
公路上的逆行我們還敢罵一罵?但政策上的逆行,你敢罵上一句嗎?我是不敢的。
前幾天有人就因為朋友圈這麼一句話,行政拘留五天,就問你怕不怕?
遼瀋晚報的報導,而且還是朋友圈的群眾舉報的。
所以沒事千萬亂吐槽,吐槽也要看對象,注意文明用語。
前幾天有位讀者留言,內容既不友好,也沒什麼新意,就是嘲笑奧派文章總是批評某些錯誤政策。
可問題是,政策錯誤的話,不批評難道還寫感謝信不成嗎?
被綠了最起碼那還算是雙方自願,而那些被政策 QJ 的人們,又有幾個是自願的?
除了職場、育兒、情感類這種不涉及政策的中立性文章,剩下的就是無非就是吹捧和批判這兩大類。
周小平之類的吹捧爽文大受歡迎,賺得盆滿缽滿,可咱既寫不出來,也丟不起那人。
這類市場不是我們的,我們只能試著用邏輯來剖析某些政策到底錯在哪裡。
當然這些分析既到不了決策層,也進不了智囊團,所以也不要期待有什麼迅速而又明顯的效果。
所以,關於經濟學是什麼的問題,很多人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誤會。
最常見的兩個誤會,大概是一種認為經濟學是教人怎麼賺錢的,另外一種則是認為經濟學是一種施政綱領。
唯獨沒有把經濟學置於科學的地位來看待。
為此我專門寫過一篇《經濟學不是施政綱領》,但仍有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不是施政綱領那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經濟學的方法論不同於物理化學,但都是科學一家,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沒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經濟學卻不得不經常面對這樣的詰問。
正如我在回覆中所說的,牛頓定律對製造業有幫助,但牛頓本人以及物理學家並不直接參與製造。
量子力學的研究成果今天被廣泛使用,但知道普朗克的人恐怕不如知道賈伯斯、雷軍和馬雲的人多,但這些企業家的成功離不開普蘭克等人的貢獻。
幾何學的作用也是一樣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施工的工人們,未必知道歐幾裡得是誰,但他們都必須要遵循歐幾裡得發現的幾何學規律。
不遵循這些物理幾何規律,必然做不出合格的產品,蓋不出合格的高樓大廈。
但經濟學又跟物理、幾何不太一樣,不僅僅是方法論上的差異,還有作用上的差異。
物理、化學、幾何,它們的作用都是直接的,可以直觀認識的,牛頓定律、流體力學、量子力學都在指導工程運用上都有直接的作用。
但經濟學的原理並非如此,經濟學的很多規律試圖在揭示人們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但又不直接給人們提供決策建議。
相反,更多的時候,經濟學試圖在告訴我們,我自己的事情讓我自己決定吧,別打擾我,let me alone。
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現實中卻遇到重重阻力,要麼打著姓社還是姓資的旗號來阻止你,要麼打著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幹擾你。
說過很多次的案例,養鴨子不能超過三隻,僱傭工人不能超過七個,民營快遞和滴滴,房子限購、車子搖號,最低工資、貨幣放水等等等等。
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這些例子,有些很容易識破,有些卻未必。而且時代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也不同。
養鴨子不能超過三隻這樣的老梗,今天看來很可笑,但在當時的年代和氛圍下,就是高高在上的省委SJ 也不敢拍板說隨便養沒問題。
歷史並未走遠,這就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而經濟學的邏輯則明確告訴我們,不論是四十多年前還是今天,還是四十多年後,養鴨子、養幾隻鴨子,這是他的自由,這樣的自由能夠讓所有人生活的更加美好。
經濟學的這個邏輯推論是一以貫之的,它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滄海變桑田也不會改變這個邏輯。
我們今天都承認養幾隻鴨子是自由,但在當時的歷史劇本就是不能隨便養,你能怎麼辦?是自由的邏輯錯了嗎?並不是。
理論追求的是邏輯上的正確性,但現實的劇本卻未必一定按照正確的邏輯來上演。
理論沒有錯,錯的是現實,是 ZZ。
正如,我們開車都知道逆行不對,但有人非要逆行,你勸都勸不住,你能怎麼著?你能拿他怎麼辦?
路上我還敢大罵一聲 SB,政策上我們能隨便罵嗎?沒有的事,不會的。
我們很理智也很克制,我們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宣洩情緒,也沒有刻意抹黑,而是試圖用清晰的邏輯,展示某些政策的因果關係。
而這其中,大多數時候是基於錯誤邏輯的錯誤決策,結果往往是好心辦壞事。
作為一介書生,能做的也不過如此。
即便如此的謹慎和克制,依然擋不住被封的命運,禪心雲起老師的公號就這樣毫無徵兆地被徹底封殺。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