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美食智在說,每日一文,探討美食和文化。
前兩天有個新聞,武漢市民何女士帶兒子逛超市時,購買了一瓶草莓味彈珠汽水飲料,沒想到兒子喝到一半,突然吐出一顆玻璃珠,這讓她大吃一驚。何女士就投訴到生產汽水的公司。本想為彈珠汽水爭辯幾句,想想與其爭辯不如科普,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從歐洲一路流浪到日本的彈珠汽水的身世之謎。
身處在中國,可能很難想像沒有清涼飲料的日子。國內有三大城市有火爐之稱,分部是重慶、武漢、南京,其實夏天的中國,普遍高溫。
面對連年創下新高的體感溫度,每當踏出空調房的當下,迎面襲來的熱浪總會讓人瞬間滿身熱汗,暴露在外頭越久,節節升高的煩躁感更是讓人看什麼都不順眼。這種天氣在我們廣州,形象的被稱為「桑拿天」。
儘管醫生總是告誡我們不要大口灌入低溫的飲品,但冰鎮過後的飲料,絕對是消暑降火氣的最佳選擇;而對於某些患有選擇性障礙的消費者而言,該如何從架上數十家廠商、數百種飲料選出當下最想喝的那一罐,則又是另一個無解的難題了。
不過,如果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如此熱衷於喝飲料,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早在 90 多年前臺灣的《三六九小報》上,就有一篇文章生動地描繪出清涼飲料的重要性:
大地如爐,避炎無處。揮扇之餘,聯想及調冰雪藕風味。如近代之清涼飲料「シトロン」欲以冷藏。飲之若醍醐灌頂,因戲以「雪濤浪」三字譯之。顧名思義,已覺兩腋風生,炎氛退盡。
上文的大意是,夏日的大地就宛如烤爐般讓人難受,儘管拼命揮舞扇子仍無濟於事。就在此刻,突然羨慕起杜甫在《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裡頭清涼愜意的模樣。所幸時下正流行的「シトロン也有此效,經冷藏過後,不僅風味絕佳,甚至還有擺脫整身燥熱感的功效。想到這邊,用「雪濤浪」三個字眼來戲稱這項消暑的聖品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其實中國從春秋開始,就有了冰鎮米酒,其實就是把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到夏天再拿出來用。但是,中國還有一半的地區,冬天並不結冰,前期只有依靠冬天運冰的方法把冰塊運到南方。
到了唐朝末年,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硝石。它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是礦產,喜歡呆在低溫的牆腳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稱為「牆霜」。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後面就有了生硝製冰法。硝石製冰,效率相同體積的硝石做相同體積的冰,價格較為昂貴,因此僅限於特權階層。到了宋代,有南方有商人通過生硝製冰法製冰,再加入水果和果汁,進行售賣。到了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入果漿和牛奶,跟現代的冰激凌差不多了。
中國的南方,在冰的使用上還相對落後。在 1896 年的臺灣,部分日籍商人,才通過船運的方式將巨型冰磚運來臺灣,並以數倍的價差賣給在臺日人使用。眼見製冰事業蘊含龐大商機,大稻埕商人李春生很快便和英商賀禮納達成共識,共同出資在建昌街上興建臺灣史上首間本土製冰廠。許多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則趁勢推出「老物新售」的促銷活動,諸如愛玉、仙草、豆花等傳統飲品在加入冰塊後,不僅使口感更刺激,還能有效達到消暑解渴的功能。
隨船運而來的,還有最受臺灣人喜愛的飲品,經過冷藏可近看又可把玩的ラムネ(彈珠汽水)和「シトロン」(檸檬風味碳酸飲料)。至於這款風靡數百年的飲料是怎麼傳來臺灣的,讓我們先回到三百年前的歐洲一探究竟。
早在十八世紀之前,就已經有人知道某種「冒著氣泡」的天然礦泉具有清涼解渴的效果,然而,真正活用理論、甚至催生出「人工汽水」者,其實是一名英國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裡(Joseph Priestley)。
1772 年左右,約瑟夫根據長年以來對於各式氣體研究的經驗,推出《水與固定空氣結合之解析》(Directions for impregnating water with fixed air)一書。此書隨即在學術圈造成轟動,約瑟夫嘗試將氣體灌入水內的構想更是吸引業界人士的目光。
約瑟夫的理論基礎,就這樣影響了遠在曼徹斯特的湯瑪士.亨利(Thomas Henry)。身為一名化學家與藥劑師,湯瑪士在細讀過約瑟夫的研究後深受啟發,甚至還堅信這種帶有「固定氣體」的飲品,將能有效預防諸多腸胃型症狀,遂興起製作「人工碳酸飲品」的想法。說做就做,湯瑪士將適量氣體加入略帶酸甜感的「檸檬水」(糖、檸檬跟水的混合物)中,同時還強調「這種水必須保存在用木塞塞好的瓶子裡」,才可以有效維持口感以及健胃整腸的功效。
一時間,歐洲各地開始流行起製作人工碳酸水的風潮,這種飲料也被冠上「蘇打水」的稱號。可惜,礙於技術問題,此時期的碳酸飲品未能大量生產,再加上不時傳出飲料瓶氣爆,以及封口無法密合的事件,蘇打水一度遭受大眾非議。
後來,封口無法密合的困境終於在希拉姆.科德(Hiram Codd)的巧手下獲得解決。延續前人的論述,希拉姆運用氣體與液體密度不同的原理,於 1870 年前後發明一款特殊的裝瓶機器,並在多次優化後成功研發出適合氣泡飲料的 Globe-stoppered Bottle(球型環塞瓶)。由於外觀及使用方式實在過於特殊,也有人戲稱這種瓶子是 Codd-neck Bottle(科德氏頸瓶)。
至於蘇打水是何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至今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在 1853 年培理強勢叩關的「黑船事件」中,由日籍翻譯官轉入;也有一說指出,1860 年某位居住於長崎的猶太人,曾帶入一款黃瓜瓶身、圓形底座的瓶裝水,由於封口的瓶栓實在太難拔出,拉出後又出現「啵」的聲響,因此稱這款飲品為「ボン水」。
然而,最為後人所稱道的,還是 1868 年華人蓮昌泰在東京築地開設、以販賣各式蘇打水為主的ラムネ屋。研究者指出,當時ラムネ屋販賣的曹達(蘇打)水,是以炭酸瓦斯、酒石酸、砂糖和水所製成,為了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製程中特別加入檸檬汁(lemonade),一推出果真大獲好評。為了加強記憶,民眾也紛紛以 Lemonade 的諧音ラムネ、或是荷(何)蘭水稱之,這款源自於歐洲地區的飲品,瞬間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清涼聖品。
1887 年前後,科德瓶傳入日本後,再次加速ラムネ的話題性。商人除了在口味上求新求變,也捨棄過往笨重的圓形大理石,改在瓶中放入一顆顆漂亮又吸睛的玻璃彈珠。在陽光的照射下,視覺體驗可為滿分。
儘管當時仍舊有許多圓底黃瓜身造型的商品,但從歷史的後見來看,自此刻開始,「玉ラムネ=彈珠封口「瓶裝汽水的印象逐漸發酵,而彈珠汽水就這樣挾著極高人氣飄洋過海,輾轉來到了臺灣,再通過兩岸交流傳到大陸。
看完彈珠汽水的發展,其實是工藝包裝的一種。但是小朋友喝彈珠汽水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吞服玻璃球,這麼可愛的玻璃球,收藏起來比吃在肚子裡更好,是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