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之間的摩擦日益頻繁,特別是高科技的摩擦日漸激烈,先是抵制華為5g在美國建設,後又出臺「實體清單」限制中國企業,而AI人工智慧作為高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必爭之地。
史丹福大學AI指數2018年度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熱潮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在歐洲、亞洲高度集中。中國AI追趕速度驚人,在多個領域已經具備獨特優勢。
根據斯坦福報告,在AI學術論文方面,中美實力勢均力敵。在2018年 AAAI上,70%的提交論文均來自於美國或中國。報告顯示,在Scopus的AI學術論文中,產出數量中國超過美國,位列第二,歐洲最多。但在所有AI論文中,美國AI論文的引用率最高,而中國AI論文的引用數量比2006年提升了44%。
看完學術界的數據,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確實是有趕超美國的趨勢。但是,從商業應用方面來看,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仍然很大。
中國企業集中於應用層,美國企業集中於技術層。截至2019年2月,全球共有人工智慧企業3438家。美國以1446家位列第一,全球佔比42.1%。中國以745家位列第二,全球佔比21.7%。從企業類型來看,中國主要為應用層企業,美國主要為技術層企業。中國應用層人工智慧企業佔比最高,為75.2%;技術層居第二位,佔比為22%;基礎層企業佔比最少,僅為2.8%。而美國更重視技術研發,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這三類企業佔比分別為39.1%、57.7%、3.2%。
美中英三國人工智慧企業融資規模為全球最大,但三者間的規模差距較大,美國融資額達到179億美元,分別為英國的21.9倍,中國的6.96倍。AI方向投資機構方面,美國900家,中國43家,英國96家。
從企業和創投數據來看,中國的AI商業化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在全球10所最頂尖的機器學習人才培育大學裡,有5所位於中國,其中四所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最近幾年它們培育了12521名畢業生,但是只有31%的學生留在中國,62%前往美國。
美國新安全技術和國家安全項目中心兼職研究員Elsa B. Kania表示:「如果說現在正在展開AI軍備競賽,那麼戰場就是人才。」中國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爭奪人才,政府項目也在招募學生和研究人員。Kania進一步說:「在人才方面美國有巨大優勢,因為世界頂級大學、許多關鍵人才都在美國。」
Diffbot表示,全球機器學習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國。全球共有機器學習專家約720000人,當中31%(約221600人)在美國。換言之,美國的AI人才數量是其它10個國家的總和,包括印度、英國、加拿大。
Kania認為,中國正在快速追趕,擴大AI教育項目的規模,想擁有更多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誰能成功現在還言之過早。
「中國的確有可能成為AI主要領袖,不論是在技術、還是在頂級AI人才儲備方面,都有可能。正因如此,谷歌及其它企業才會著手在中國設立辦事處,這樣才能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人才。」
根據史丹福大學數據,全球對人工智慧初創企業投資金額從2009年的不到10億美元升至2019年的近400億美元,其中從2014年開始投資加快,2014—2019年11月,全球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共獲得1.6萬筆投資。其中,美國獲得360億美元投資,而中國有250億美元資源,相比之下,資本更青睞於美國人工智慧企業。
雖說目前在人工智慧技術上中國比美國落後,但中國在人才數量、市場競爭、政府投入等方面相對歐美具有優勢,把握好這一新的技術浪潮,在未來實現經濟、科技等領域的「趕英超美」,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