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珠穆朗瑪峰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人造垃圾。並且不只是登山者剩下的食物包裝袋、啤酒罐和燃料罐,人體排洩物也包括在內。那麼,這座全世界最高的山峰上究竟有多少排洩物和其它垃圾呢?
有人將珠穆朗瑪峰稱為「全世界最高的垃圾場」。但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多分校北極與高山的山峰地質學家阿爾頓·拜爾斯(Alton Byers)指出,這一描述其實不夠精準,珠穆朗瑪峰周邊地區的情況其實比山上嚴重得多。在珠穆朗瑪峰所在的薩加瑪塔國家公園的各處居住點和村莊中,分布著十幾座垃圾填埋場。
珠穆朗瑪峰山頂海拔8848米,位於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北部邊界,地處尼泊爾昆布區。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喜馬拉雅山脈總長約2400公裡,從不丹、印度、尼泊爾、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穿境而過,是4000至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西藏高原相撞的產物。
1922年,幾名登山家與幾位英國喜馬拉雅遠徵隊成員首次向珠穆朗瑪峰頂發起衝鋒,但未能成功。1953年,埃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和坦曾·諾蓋(Tenzing Norgay)首次成功登頂。在此之後,又有成千上萬的探險家們前赴後繼地追尋著他們二人的步伐。上世紀90年代末,珠穆朗瑪峰成了探險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近年來,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年訪客量最多曾達到15萬人次,有幾百人登頂成功。
首次來到山腳下的登山者看到半埋在雪中的螢光帳篷、燃料罐、以及各種被丟棄在營地的零零碎碎時,可能會大吃一驚。通常來說,登山者和營地看守員會在登山季節結束時將營地清理乾淨。「他們會把垃圾打掃得特別乾淨,」拜爾斯表示,「但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卻成了個大問題。」
帶上山的也要帶下山
30多年來,拜爾斯一直在研究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的保護與修復問題。據他表示,珠穆朗瑪峰一帶主要有兩種垃圾。
第一種是登山者帶來的垃圾,從大本營一路蔓延到山峰上。拜爾斯表示:「這就是新聞中一般會提到的那種垃圾。」這類垃圾主要由薩加瑪塔汙染控制委員會(SPCC)管理。這是一家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致力於保持昆布地區的潔淨。在當地人的支持下,薩加瑪塔汙染控制委員會一直在對登山線路進行清掃和維護。該組織在登山沿途安裝了70多個垃圾桶,並在部分大型村莊提供上門垃圾回收服務。
但該委員會的努力畢竟有限,廢物管理規則也未得到良好執行。已經攀爬珠穆朗瑪峰兩次、登頂一次的特洛伊·奧博勒(Troy Aupperle)表示,與他爬過的其它「管理良好」的山峰相比,珠穆朗瑪峰非常混亂無方。「阿拉斯加海拔6190米的迪納利山會讓你體驗靈魂的拷問:『你到底何德何能?你有資格來爬這座山嗎?所以那裡訂立了各種規章制度。」奧博勒說道,「但珠穆朗瑪峰上沒有這種規定,也沒有人對此負責,什麼都沒有。」
奧博勒表示,他不認為登山者們願意把垃圾帶回山下。「你能有力氣下山就不錯了,所以不必要帶的東西都要扔下。」不過他也見過一組尼泊爾登山者清理一架墜毀的俄羅斯直升機殘骸、將碎片帶回山下的情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世界最高的垃圾填埋場
拜爾斯指出,第二類垃圾是由昆布地區城鎮中數百座山間小屋產生的。屋主往往會將他們認為可焚燒的垃圾埋在坑中。這些垃圾坑的面積從25至100平方米不等。據拜爾斯估計,該地區也許有「數十、甚至數百個這樣的垃圾坑」。
這些坑裡埋有成千上萬噸固體垃圾,如塑料、鋁製啤酒罐、玻璃威士忌酒瓶、紙製品等等。這些垃圾在焚燒時會產生有毒物質,排放進空氣和水中。拜爾斯稱,他猜測這些屋主並不會考慮垃圾回收,因為成本昂貴。「如果要費錢,他們就不會去做。」
該地區的另一大問題是人體排洩物。當地登山者受僱將一桶桶的排洩物運出大本營、然後傾倒進垃圾坑中。到了雨季,這些汙染物便會被衝刷進入下流水域。據拜爾斯估計,珠峰大本營每年約產生5400千克的人體排洩物。由於水源被汙染後未經徹底過濾,每年有眾多登山者患上腹瀉和其它腸道疾病。
可能的解決方案
珠峰的垃圾問題也許很嚴峻,但並非解決無望。在每年都要造訪一次珠峰的數千名遊客中,有幾人在離開後又回到了珠峰,盡力以高效、可負擔的方式幫助打掃薩加瑪塔國家公園。
例如,珠穆朗瑪峰沼氣項目正專注於清掃海拔5180米處的格拉克舍普村。該項目官網稱,從最近的機場出發,需長途跋涉6天才能抵達這座村莊。村裡沒有通電,也沒有消毒或供水系統,但幾座大本營的人類排洩物都會被運到這座村子裡,然後倒進一處填埋場。
該項目旨在將這些人類排洩物轉移到一套厭氧消化系統中。據該項目官網描述,這套系統「包含一個巨大的池子,其中微生物可利用有機廢物中的水和細菌生長繁殖,在降解廢物的同時,生成兩種副產品:一是甲烷;二是病原體大大減少的廢水。」該系統能夠以更環保的方式處理人體產生的廢物。
另一種垃圾解決方案由「Sagarmatha next」組織提出。該組織致力於將薩加瑪塔國家公園收集的垃圾」變廢為寶「、做成藝術品。他們計劃在南崎巴札鎮附近建造一座活動中心,為廢物管理、藝術及社區開發提供幫助。
這些組織的努力頗具前景。但拜爾斯指出,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珠峰大本營的清掃工作仍應繼續,但回收利用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