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垣」,拼音:yuán)為中國古代劃分星空的星官之一,與黃道帶上之二十八宿合稱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包括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三垣始見於唐初《開元佔經》中。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注音:ㄒㄧㄡˋ),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術語,指的是天球上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或稱星官)。這二十八個星座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宿均以一顆恆星為,以此作為天文坐標,可以用來計量太陽、月亮、五大行星、彗星等運動天體的運行位置,也是觀測其他恆星的基礎。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許多概念一樣,二十八宿也可以用於術數佔算。特別是與七曜和動物配合,稱為「禽星」。
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次。「宿」、「舍」、「次」都可以表示住宿、旅居的處所,在此指的是日月星辰的住所。月亮繞著地球公轉,若以恆星為參照系,繞行一周後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是27.33天,即一個恆星月。月亮每一天所在的那片恆星,就被看成是月亮當天歇息的驛站或旅館,因此這些恆星就被分成27或28個星座,即二十七或二十八宿。中國古代早期也曾使用過二十七宿,後多以二十八為準。
中國古人約在戰國時建立起了二十八宿體系,以天赤道為平面,用赤經和赤緯來定位天體的位置。赤緯用「去極度」表示,也就是天體到北天極的角距離。赤經則用「入宿度」表示,也就是天體與其西側第一顆標準星的赤經角度差。這樣用來比較和計算赤經的標準星稱為「距星」,共計二十八顆,其所屬的星座就是二十八宿。漢武帝時,鄧平等人制訂《太初曆》,統一了二十八宿及其距星,並一直沿用到元代,列在下方表格中。從《崇禎曆書》開始,距星都以「某宿一」命名。明清時期,奎、觜、參的距星發生了調整,奎宿二、觜宿二、參宿三是變動後的現在名稱。
四象在中國一為代表東西南北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此四象又稱天之四靈,一為《易經》中的「少陽、少陰、太陽、太陰」。四象時常被運用於戰場上的軍列,成為打仗時的保護神。後來,四靈被人們人格化了,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 在中國天文學中,指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為四大神獸,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十八宿建立後,又分為四組,分別與四宮、四象、四季相配。四象的由來,並非一宮之中七個星宿的整體形象,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星座的形象。東宮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相連,就像一條龍的形狀,甚至可能就是華夏文明中「龍」的形象的由來。西宮的、參、伐像一隻老虎。南宮的柳、星、張、翼組合,像一隻大鳥。北宮的危和墳墓組合,像一隻鹿或麒麟;後來又將危和虛組合,像一隻烏龜,附近的螣蛇像一條蛇。大概在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間,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這四種形象才開始整體性地跟一宮內全部七宿聯繫起來。 中國傳統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後玄武(北)來表示,並與五行在方位(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中央土)上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