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東
「電影文化爆發式的發展,使電影在營造文化氛圍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我覺得提出『電影智力指數』已經是時候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王志敏教授說。
剛落幕的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期間舉辦了「借鑑·探索·飛躍——21世紀頭10年中國電影發展嬗變分析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學術研討會,會上專家們的熱議,為正停留在票房喜悅當中的電影圈帶來了幾分憂思。
隨著中國電影進入「黃金機遇期」,2009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億元大關,年產量也創造了456部的新高,全年票房過億元的影片創紀錄地在這一年出現了12部。2009年的電影票房比2008年增長了42.96%。
中國電影,在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票房新高的同時,也在上演著一幕又一幕荒誕和矛盾——人們習慣於以一部電影投入資金的多少、場面是否宏大、有無明星陣容、是否搞笑等作為自己選片的標準,結果是,影片火箭般躥升票房的同時,觀眾走出影院後卻又大罵不已。剝去票房神話的外殼,無法掩飾的卻是中國電影精神層面的不足以及藝術追求的日益墮落。
從《英雄》開始,人們知道了什麼叫電影的華而不實,《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以及《夜宴》等影片的上映,更讓人逐步領教了所謂中國大片的空洞無物。接下來是浮華的電腦特技加堆砌雷人臺詞的《赤壁》,而賀歲大片《三槍拍案驚奇》更是把低俗惡搞的銀幕鬧劇推向了極致。
「我們很多影片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實際上缺乏深刻的真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桂青山教授認為,中國的電影道路近十年來完成了娛樂化進程,從數字上卓有成效,但冷靜下來想想,很多電影在文化觀念上只是一種「常規的世俗的平面的掃描」。
在專家們看來,近年來國產大片在兩方面飽受詬病:人物弱智沒有思想;劇情弱智沒有邏輯。
從去年的暑期檔到賀歲檔,銀幕上喜劇片扎堆,在給中國低成本運作的電影帶來普遍喜劇化傾向的同時,互相之間模仿以及毫無新意的抄襲也比比皆是。這樣的影片,無法給觀眾更為深層的精神體驗,有的甚至拿庸俗、弱智當幽默,變得越來越粗鄙化。在千篇一律的喜劇、動作、愛情等投資商熱衷的題材之外,電影對文化傳承的重任,以及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當下的批判,正在一步步被擠向邊緣。
「近十年的中國電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論是大片還是藝術片,都和現實越來越遠。」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說。南開大學的周志強教授對此很有同感,「畫面日益精美化的同時,電影正在失去關注現實的能力。景觀化的趨勢,暗示人們用旅遊的方式看電影,看電影當中的奇異景觀,而不關心電影當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
讓專家們尤為憂慮的是,在一個商業化的時代,電影業以商品價值最大化為目標,追求著速度、規模的膨脹。電影人爭相從藝術家的隊伍走出,排入商人的行列。記得謝晉導演曾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應該通過他的影片對一些社會問題發言。」而縱觀當下,那些忙著在影院呼風喚雨的導演,又有幾個能擔負得起對時代的反思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