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的電視劇和天氣預報,在劇集的間隙和各地的天氣詳情中總有一抹執著而質樸的綠色——它們就是防電腦輻射的服飾/綠植廣告。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電腦輻射」這四個字早已成了時代的眼淚,泯沒於信息洪流之中。但其繼任者「手機輻射」卻生生不息,至今仍然是老生常談的經典話題。
沒關係,我們今天就好好聊聊手機輻射流言的最新動態。希望這是一篇你看了能有收穫,並且可以通過轉發幫助到朋友和長輩的科普文章。
生生不息的老牌話題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關於「輻射」的流言也迎來了更具生命力的嬗變:人們開始懷疑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手機會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甚至有致癌的風險。
事關生命健康,哪怕是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年輕一代也不免會心生疑慮,更何況這是一個全民亞健康的時代,伴隨著社交媒體中的「震驚」和「不轉不是中國人」,這一類輿論的周期性發酵也稱得上是合情合理。
其實這也不僅僅是個科學認知問題,更是時代背景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一方面,全球手機用戶早已超過50億,截止去年全球的手機存量更是超過了人口總數;另一方面,如今無線通信技術的高度覆蓋和發達,也導致了現代人在電磁輻射中的暴露時長越來越多,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佔據了我們越來越多的時間。因此,對以「手機輻射」為代表的當代電磁輻射感到擔憂是順理成章,並且這種擔憂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前有國內小區抵制通信基站,後有英國百姓怒燒5G基站(後者理由更迷),都是這種健康擔憂的表徵。
此輻射非彼輻射
那麼既然「輻射」兩個字從電腦時代延續到了手機時代,天天被掛在嘴邊的這個詞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人提起「輻射」,第一反應就是那朵大大的蘑菇雲和「放射性」三個字。尤其在基礎教育完備的中國,每個人基本都被課本科普了其中的危害。但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手機的輻射和核能的輻射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首先明確一點,輻射無處不在,萬物皆有輻射。
【輻射指的是由場源發出的電磁能量中一部分脫離場源向遠處傳播,而後不再返回場源的現象,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擴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273.15攝氏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
(摘自百度百科)
明白了嗎?太陽光是輻射,無線電波是輻射,就算是人類本身,也在隨時隨地地向外界輻射能量。輻射是一個中性詞,並且無處不在,沒必要看到就害怕。
明確了輻射的概念,我們就繼續往下細分輻射的種類。
我們從最關心的是否會致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根據輻射的能量高低和電離物質的能力,我們可以將其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的高頻/高能量能夠將原子電離,電子被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於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發癌症。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伽馬射線、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我們能在醫院的放射科和核電站等場景接觸到它們。
而我們最關心的手機輻射,並不在電離輻射的範疇內。相較高能的電離輻射,簡直太安全了。
進一步細分,手機輻射屬於射頻輻射的範疇,這類輻射的頻率從30KHz-300GHz不等。射頻範圍內的電磁場用於電信應用,包括手機、電視和無線電傳輸。
然後最有趣的東西來了!射頻輻射目前在人體內唯一公認的生物學效應是加熱,微波爐加熱食物就是這一效應的應用。所以,你覺得手機信號能把你烤熟嗎?
要知道微波爐的功率可是數百上千瓦。
其實科學家已經堅持了長達20餘年的研究
OK。看完了上面的科普,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或者身邊人的一些觀點有些可笑,進而鬆了一口氣呢?
別著急,既然是科普,我們一定要嚴謹。
事實上,針對射頻輻射是否會造成人體健康這個話題,科學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研究。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啟了「國際電磁場計劃」,研究人體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場和磁場中是否會危害健康。最終該項目於2008年發布了評估結果,這裡截取一段結論:「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於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
這是非常嚴謹的結論,但我們需要解讀一下它的另一面。
目前,我們對射頻輻射關於人體熱效應的負面作用已經了解得非常透徹了,但「非熱效應」部分的影響還並不明確。簡而言之,科學界目前對射頻輻射對人體的非熱效應仍然存在爭議,儘管利弊兩方面都有一定的例證,但它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控制變量不充分、證據不明確。換言之,還不足取信。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可能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開始惴惴不安了。不過別擔心,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也堪稱世界上最嚴的電磁標準之一:中國國家標準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對於30-3000MHz頻率範圍公眾在一天24小時內環境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任意連續6分鐘內的平均值應滿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於0.02W/kg。這一數字比歐洲國家和美國採用的標準低了兩個數量級,這應該是考慮到了射頻輻射非熱效應的影響所做出的科學推定。
也就是說,凡是符合國行標準的通信設備,都非常非常非常安全。你可以繼續心存疑惑,但這種擔心極大概率不會變成現實,因為國家正以保守而嚴謹的監管保護著我們。
手機和癌症的新話題
雖然人民群眾的科學素養和政府的監管力度比以往更加強大,但一些並非是空穴來風的「致癌」傳言依然會左右我們的神經,但其實科學界在這數十年間的研究基本能夠否定它們。
其中流傳度最廣的是關於膠質瘤、腦膜瘤和聽神經瘤的患病風險。
這裡簡單地羅列相關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及其結論,這部分資料來自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具有權威性。
①Interphone【對講機計劃】- 病例對照研究
該項研究對13個國家研究參與者填寫的問卷進行了數據分析,認為無法確切的講手機的使用與腦腫瘤相關聯。
②Danish Study【丹麥研究】- 隊列研究
該研究講丹麥的358000多個手機用戶的帳單信息與丹麥癌症登記處的腦瘤發病率數據聯繫起來。最終研究表明:沒有觀察到手機使用與膠質瘤、腦膜瘤或聽神經瘤的發生率之間有關聯。
③Million Women Study【百萬婦女研究】- 隊列研究
該項研究在英國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取數據,最終研究表明:手機使用與膠質瘤、腦膜瘤或非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風險增加無關。
看到了嗎,儘管傳言滿天飛,但卻幾乎沒有嚴謹的研究報告支持這一結論。
除了腦瘤,大家比較關心的兒童患癌風險也被反覆研究後推翻。一項在丹麥、瑞典。挪威和瑞士進行的名為CEFALO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並沒有發現手機使用與兒童腦腫瘤風險之間的關聯,無論是使用時間、使用量,還是腫瘤的位置。
▲ 手機輻射的致癌級別與咖啡相當,你細品
所以結論是:現階段並沒有證據表明手機輻射與致癌有關聯,所以一切杞人憂天的信謠和傳謠都是對自身和社會的不負責任。
無論你原先是否持有手機輻射致癌的觀點,我們都希望這篇科普能夠幫助到你。我們並不能給出一個手機輻射完全無害的武斷結論,因為這既不嚴謹也不負責。但我們希望讀者們能夠更理性地思考這個問題,暫時放下杞人憂天的想法,等待下一步更嚴謹的科學結論。
另外,我們身在資訊時代,除了關注無法目視的信號,更要在現實生活中保重自己。畢竟,目前為止與使用手機相關的最持續的健康風險是,分心駕駛和車輛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