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還在傳手機輻射的謠?不會吧不會吧?

2020-12-05 我的極刻

遙想當年的電視劇和天氣預報,在劇集的間隙和各地的天氣詳情中總有一抹執著而質樸的綠色——它們就是防電腦輻射的服飾/綠植廣告。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電腦輻射」這四個字早已成了時代的眼淚,泯沒於信息洪流之中。但其繼任者「手機輻射」卻生生不息,至今仍然是老生常談的經典話題。

沒關係,我們今天就好好聊聊手機輻射流言的最新動態。希望這是一篇你看了能有收穫,並且可以通過轉發幫助到朋友和長輩的科普文章。

▲ 盲目抵制「輻射」

生生不息的老牌話題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關於「輻射」的流言也迎來了更具生命力的嬗變:人們開始懷疑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手機會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甚至有致癌的風險。

▲ 經常性闢謠確實令人心塞

事關生命健康,哪怕是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年輕一代也不免會心生疑慮,更何況這是一個全民亞健康的時代,伴隨著社交媒體中的「震驚」和「不轉不是中國人」,這一類輿論的周期性發酵也稱得上是合情合理。

▲ 時代變了,話題不變

其實這也不僅僅是個科學認知問題,更是時代背景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一方面,全球手機用戶早已超過50億,截止去年全球的手機存量更是超過了人口總數;另一方面,如今無線通信技術的高度覆蓋和發達,也導致了現代人在電磁輻射中的暴露時長越來越多,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佔據了我們越來越多的時間。因此,對以「手機輻射」為代表的當代電磁輻射感到擔憂是順理成章,並且這種擔憂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前有國內小區抵制通信基站,後有英國百姓怒燒5G基站(後者理由更迷),都是這種健康擔憂的表徵。

此輻射非彼輻射

那麼既然「輻射」兩個字從電腦時代延續到了手機時代,天天被掛在嘴邊的這個詞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人提起「輻射」,第一反應就是那朵大大的蘑菇雲和「放射性」三個字。尤其在基礎教育完備的中國,每個人基本都被課本科普了其中的危害。但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手機的輻射和核能的輻射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首先明確一點,輻射無處不在,萬物皆有輻射。

▲ 知乎用戶的犀利吐槽

【輻射指的是由場源發出的電磁能量中一部分脫離場源向遠處傳播,而後不再返回場源的現象,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擴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273.15攝氏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

(摘自百度百科)

明白了嗎?太陽光是輻射,無線電波是輻射,就算是人類本身,也在隨時隨地地向外界輻射能量。輻射是一個中性詞,並且無處不在,沒必要看到就害怕。

明確了輻射的概念,我們就繼續往下細分輻射的種類。

我們從最關心的是否會致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根據輻射的能量高低和電離物質的能力,我們可以將其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的高頻/高能量能夠將原子電離,電子被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於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發癌症。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伽馬射線、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我們能在醫院的放射科和核電站等場景接觸到它們。

▲ 拋開頻率和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

而我們最關心的手機輻射,並不在電離輻射的範疇內。相較高能的電離輻射,簡直太安全了。

進一步細分,手機輻射屬於射頻輻射的範疇,這類輻射的頻率從30KHz-300GHz不等。射頻範圍內的電磁場用於電信應用,包括手機、電視和無線電傳輸。

然後最有趣的東西來了!射頻輻射目前在人體內唯一公認的生物學效應是加熱,微波爐加熱食物就是這一效應的應用。所以,你覺得手機信號能把你烤熟嗎?

要知道微波爐的功率可是數百上千瓦。

其實科學家已經堅持了長達20餘年的研究

OK。看完了上面的科普,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或者身邊人的一些觀點有些可笑,進而鬆了一口氣呢?

別著急,既然是科普,我們一定要嚴謹。

事實上,針對射頻輻射是否會造成人體健康這個話題,科學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研究。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啟了「國際電磁場計劃」,研究人體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場和磁場中是否會危害健康。最終該項目於2008年發布了評估結果,這裡截取一段結論:「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於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

▲ 莫名抵制5G的土澳居民

這是非常嚴謹的結論,但我們需要解讀一下它的另一面。

目前,我們對射頻輻射關於人體熱效應的負面作用已經了解得非常透徹了,但「非熱效應」部分的影響還並不明確。簡而言之,科學界目前對射頻輻射對人體的非熱效應仍然存在爭議,儘管利弊兩方面都有一定的例證,但它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控制變量不充分、證據不明確。換言之,還不足取信。

▲ 還是生活作息對健康的影響更大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可能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開始惴惴不安了。不過別擔心,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也堪稱世界上最嚴的電磁標準之一:中國國家標準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對於30-3000MHz頻率範圍公眾在一天24小時內環境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任意連續6分鐘內的平均值應滿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於0.02W/kg。這一數字比歐洲國家和美國採用的標準低了兩個數量級,這應該是考慮到了射頻輻射非熱效應的影響所做出的科學推定。

也就是說,凡是符合國行標準的通信設備,都非常非常非常安全。你可以繼續心存疑惑,但這種擔心極大概率不會變成現實,因為國家正以保守而嚴謹的監管保護著我們。

手機和癌症的新話題

雖然人民群眾的科學素養和政府的監管力度比以往更加強大,但一些並非是空穴來風的「致癌」傳言依然會左右我們的神經,但其實科學界在這數十年間的研究基本能夠否定它們。

其中流傳度最廣的是關於膠質瘤、腦膜瘤和聽神經瘤的患病風險。

▲ 事實上,醫用CT機的致癌風險比手機高

這裡簡單地羅列相關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及其結論,這部分資料來自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具有權威性。

①Interphone【對講機計劃】- 病例對照研究

該項研究對13個國家研究參與者填寫的問卷進行了數據分析,認為無法確切的講手機的使用與腦腫瘤相關聯。

②Danish Study【丹麥研究】- 隊列研究

該研究講丹麥的358000多個手機用戶的帳單信息與丹麥癌症登記處的腦瘤發病率數據聯繫起來。最終研究表明:沒有觀察到手機使用與膠質瘤、腦膜瘤或聽神經瘤的發生率之間有關聯。

③Million Women Study【百萬婦女研究】- 隊列研究

該項研究在英國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取數據,最終研究表明:手機使用與膠質瘤、腦膜瘤或非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風險增加無關。

看到了嗎,儘管傳言滿天飛,但卻幾乎沒有嚴謹的研究報告支持這一結論。

除了腦瘤,大家比較關心的兒童患癌風險也被反覆研究後推翻。一項在丹麥、瑞典。挪威和瑞士進行的名為CEFALO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並沒有發現手機使用與兒童腦腫瘤風險之間的關聯,無論是使用時間、使用量,還是腫瘤的位置。

▲ 手機輻射的致癌級別與咖啡相當,你細

▲ 手機輻射的致癌級別與咖啡相當,你細品

所以結論是:現階段並沒有證據表明手機輻射與致癌有關聯,所以一切杞人憂天的信謠和傳謠都是對自身和社會的不負責任。

無論你原先是否持有手機輻射致癌的觀點,我們都希望這篇科普能夠幫助到你。我們並不能給出一個手機輻射完全無害的武斷結論,因為這既不嚴謹也不負責。但我們希望讀者們能夠更理性地思考這個問題,暫時放下杞人憂天的想法,等待下一步更嚴謹的科學結論。

另外,我們身在資訊時代,除了關注無法目視的信號,更要在現實生活中保重自己。畢竟,目前為止與使用手機相關的最持續的健康風險是,分心駕駛和車輛事故。

相關焦點

  • 寶可夢:同人進化圖,都2020年了不會還有人不會飛吧?不會把?
    至此,一些喜歡精靈寶可夢的大神們為自己喜歡的寶可夢設計進化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或許某一天這些形態會被官方採用也說不定哦!屠龍勇士居然這麼萌——瑪力露麗或許很多人都想不到,瑪力露麗一隻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可愛。
  • 不是吧都2020了,你真的以為手機有很大輻射?
    我相信不止我一個從爸媽嘴裡聽過這樣的話「手機放枕邊輻射好大的」「你腦子笨就是手機輻射害的」他們篤定的樣子比教徒還要虔誠我還記得小時候電腦桌旁的仙人掌說是能防輻射但我一直以為它是專門用來懲罰偷玩電腦的小孩的仙人掌風波後手機出現了電腦終於不再是眾矢之的
  • 睡覺時把手機放在枕邊,會不會有輻射?腦子裡會不會長腫瘤?
    可以說,人們已經依賴上了手機,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它了。哪怕是睡前也忍不住再看一會手機,有時不知不覺就看到好晚,直到手機砸臉了,才困到把它扔到枕邊馬上入睡。關於手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大家最關心的恐怕就是將手機放在枕邊睡覺會不會有輻射?能不能導致腦子裡長腫瘤?手機到底離自己多遠才安全?
  • 手機輻射之害有哪些「謠」
    原標題:手機輻射之害有哪些「謠」   關於手機輻射危害人體健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每天接觸手機「有害」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輻射是否致癌。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餘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最後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並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 【健康闢謠】手機輻射大?危言聳聽!
    【健康闢謠】手機輻射大?危言聳聽! 2020-09-29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會吧不會吧!這屆年輕人也太迷信了吧
    英國物理學家布賴恩·約瑟夫森,1973年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便對「超心理學」,也就是俗稱的「特異功能」(如心靈感應、隔空取物、預知未來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公開發表的言論也很是玄乎,不過,面對各界的質疑,約瑟夫森倒是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許多人都非常費解,為什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常常會被玄學這股神秘力量「俘獲」,也許正是在研究科學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比「科學」更偉大的東西?
  • 光伏發電到底會不會產生輻射?
    戶用光伏網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了光伏發電,而不少人就擔心太陽能電池光伏板到底會產生輻射嗎?Wi-Fi VS 光伏發電,到底哪個輻射大呢?具體情況怎麼樣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吧。其中沒有任何化學變化以及核反應所以光伏發電是不會有短波輻射的。輻射輻射的意義很廣泛,光是輻射,電磁波是輻射,粒子流是輻射,熱也是輻射所以明確來說我們本身就處在各種輻射之中。什麼樣的輻射對人有害呢?
  • 在南極洲不會看到以下哪種動物 一起來看看吧
    在南極洲不會看到以下哪種動物 一起來看看吧時間:2020-08-20 05:58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在南極洲不會看到以下哪種動物 一起來看看吧 在南極洲不會看到以下哪種動物?
  • 刺客可以不會刀鋒之影,也能不會螳螂,如果不會它就「棄遊」吧
    2020-05-17 23:58:41 來源: 垂直的柳 舉報
  • 不會吧,2021年了還有人不相信奧特曼存在?
    原創 卷捲毛 看電影雜誌2020年是「爺青回」的一年。然後,大家紛紛發揮名偵探奧義,從蛛絲馬跡找到奧特曼存在的證據。2020年末,淘寶公布了年度十大熱搜,「奧特曼」居然名列其中,搜索量超過了2億次。足可見其「頂流」之位。
  • 麥粒錘弟貢獻9年八卦,終於結婚了,網友:這不會又是空歡喜吧?
    麥粒錘弟貢獻9年八卦,終於結婚了,網友:這不會又是空歡喜吧?今年的娛樂圈的消息真的是特別多,很多明星都在趁著2018年即將要過去之前,把該辦的事情都辦了,這不,只剩下一周的是受貢獻了9年新聞素材的麥粒和錘弟,終於迎來了結婚的消息,這讓很多磕這對的CP粉終於是如願以償了。
  • 還沒陽光輻射大 手機輻射初級謠言粉碎
    今天咱們還是先結合最近又盛傳起來的一條微博看看其中都有哪些不靠譜的漏洞吧。    現在,在看過了靠譜的地方之後,接下來咱們要說的就是這條微博中不靠譜的幾個點了,翻頁吧親。準確的來說,影響還是有的,不過這些影響對我們的整體健康來說並不會有什麼改變。2011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神經系統科學家Nora Volkow博士曾經研究過手機使用過程中大腦各部分葡萄糖消耗量的變化。結果顯示靠近手機的一側大腦吸收了更多的葡萄糖,在某個區域內增加了7%。不過這個現象只能表明大腦的這一部分新陳代謝更加活躍而已,與癌症等其他疾病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
  • 活動‖不會吧,不會有人不想要新年禮物吧?來一起鬥圖,拿大獎吧!
    《礦物日曆·2021特別版》為您呈現億萬年的地球瑰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這本礦物日曆裝幀精美,內容有趣,結合春夏秋冬,介紹了各種礦物,甚至還附帶了礦物標本,真是奇哉,妙哉!如今天降於我,必然是我的白日夢還沒有醒!三等獎:礦物日曆 (由地質出版社錦繡科學團隊贊助)嗯,拽拽被子,繼續睡。眼皮剛剛合上,又是一陣耀目的彩光!
  • WiFi、手機輻射不可怕,真正厲害的輻射是……
    WiFi、手機輻射不可怕,真正厲害的輻射是…… 2020-11-13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晚必須關手機,小恆星靠近地球輻射大?!朋友圈瘋傳
    這兩天一條內容為「火星的小恆星今晚靠近地球,輻射大,提醒家人今晚務必關手機」的消息在微信群及朋友圈裡被廣泛傳播引起不少市民的恐慌看起來,有點可怕!!這個時候小編的職業病又犯了必須得弄明白咋會事兒上網一搜這些說法好熟悉啊事實上這些一模一樣的「提醒」早在前幾年便在網際網路上傳開而且當時全國多家媒體和多地網警都有闢謠沒想到時至今日又被傳出來了還有不少人被騙
  • 藍光手機膜真的能防藍光嗎?怎麼樣玩手機才不會降低視力?
    尤其是睡覺前,不抱著手機睡覺是「不香」的。但是有一個很普遍的說法是:睡覺時手機離得太近,可能會致癌!但也有一些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畢竟在我們生活中,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都是帶有輻射的,他們認為手機微量的輻射根本不會影響到人體。那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 基站信號輻射,到底會不會影響健康?
    各式各樣的手機應用,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截止2019年,中國已建成4G基站544萬個。預計2020年底,國內5G基站也將有可能達到70萬個。輻射環境下的職業人員,是指暴露在已知條件下,了解相關風險而採取恰當防護措施的成年人。公眾,則是指包括所有年齡段和不同健康狀況的社會個體。考慮到普通人不會採取防輻射措施,故公眾暴露限值比職業暴露限值更加嚴格。
  • 身為無人機飛手「老司機」,你不會交白卷吧?
    如果有絕對自信,就來做這份《飛手能力八級測試》2020年半期卷看看能答對幾道題!嗯,如果你不趁飛機還在旋翼上升時讓它中止起飛,那只有等飛機降落以後,迎接隊友的白眼了...「B」 飛機鎖槳邏輯並不完全靠高度判斷,還會根據下降速率判斷,只要還處於下降狀態,就不會鎖槳
  • 2020年,讓我們繼續走下去吧
    我們在2019年看到了黑洞的真容,卻依然是蹣跚學步的孩子。
  •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還有人不知道畢業論文查重有多重要吧!
    科普一下,論文查重的重要性重複率不達標→論文不通過→無法開始答辯→無法畢業關於查重率的標準問題,雖然每一所學校的具體要求不一樣,但是大致都有一個標準在這裡,相差也不會太多,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半杯奶茶=畢業論文初稿查重N次<別人初稿查重一次這活動虧了還是賺了,相信同學們心裡都非常有數~有權威copycheck自研查重資料庫,斥巨資購進近10年的學術論文比對庫(尤其是畢業論文,最主要的就是要比對往年師兄師姐的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