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14日12時47分在北京懷柔區(北緯40.34度,東經116.39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
地震級數如何劃分?
地震級數是芮氏地震規模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地震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
3.0級地震威力有多大?
一般3級以上為有感地震,一般在地面的室內能感覺到,懸掛對象也晃動,釋放能量約是2.0×10^9焦耳,約是477千克TNT當量,對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各個震級代表了什麼?
根據不同強度地震的破壞能力,按照震級的大小進—步劃分為9個級別:
極微——芮氏規模2.0以下,很小,沒感覺約,全球每天約發生8000次。
甚微——芮氏規模2.0-2.9,人一般沒感覺,設備可以記錄約每天 1000次。
微小——芮氏規模3.0-3.9,經常有感覺,但是很少會造成損失估計每年49000次。
弱——芮氏規模4.0-4.9,室內東西搖晃出聲,不太可能有大量損失。當地震強度超過4.5級時,已足夠讓全球的地震儀監測得到。估計每年6200次。
中——芮氏規模5.0-5.9,可在小區域內對設計/建造不佳或偷工減料的建築物造成大量破壞,但對設計/建造優良的建築物則只會有少量的損害。每年800次。
強——芮氏規模6.0-6.9,可摧毀方圓100英裡以內的居住區。每年120次。
甚強——芮氏規模7.0-7.9,可對更大的區域造成嚴重破壞。每年18次。
極強——芮氏規模8.0-8.9,可摧毀方圓數百英裡的區域。每年1次。
超強——芮氏規模9.0及其以上,摧毀方圓數千英裡的區域,每20年1次。